夏理彬

夏理彬

夏理彬(1905~1973年),號秉琦,祖籍江蘇江都。其祖父於太平天國時移居滬上。夏氏先世為醫,其父夏應堂醫名益顯,與丁甘仁齊名,有“北丁南夏”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理彬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江都
  • 出生日期:1905年
  • 逝世日期:1973年
  • 職業:醫生
  • 主要成就: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分會理事副會長
個人簡介,主要成就,證治經驗,治療慢性肝炎經驗,運用柴胡組方經驗,個人配方,

個人簡介

夏氏自幼在私塾攻讀四書五經,稍長則隨父習醫,博覽醫家經典,舉凡《內經》、《難經》、《傷寒》、《金匱》、《千金》、《外台》等書無不研習,尤對清代葉、薛、吳、王諸家溫病學說鑽研彌深,有獨特見解。學成之後,隨父臨診,懸壺南市方浜路,業務鼎盛,擅治溫病、內傷雜病,其臨證案例,每多引章摘句,即一證一藥,亦必有所依據。建國前,曾歷任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市分會理事及副會長,上海市中醫師公會監事、中華國醫學會常務理事及中華醫學研究會理事。建國後,曾受聘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華東醫院首長保健醫師、中華醫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紅十字會上海市分會理事。夏氏晚年罹患中風而致偏癱症。他雖臥病榻,仍念念不忘中醫事業,逝世前,將家中珍藏中醫古籍數千冊,全部無償地獻給醫院。

主要成就

撰有論文《夏應堂氏臨床經驗介紹》和《關於柴胡劫肝陰的初步探討》,及編著刊行《醫學對護理工作概念》一書。

證治經驗

夏氏繼承發展了夏應堂醫學流派的學術觀點, 遣方用藥以輕靈見長,曾將“輕靈”二字概括為十六個字:“精簡扼要,平穩無疵,看似尋常,恰到好處。”在臨證做到“三求”:辨證求準,制方求穩,用藥求純。夏氏業醫數十載,臨證極其謹慎,辨證細緻入微,用藥推敲再三,從而對於溫病和內傷雜病的治療,常獲效驗。
主要研究肝科主要研究肝科

治療慢性肝炎經驗

夏氏對慢性肝炎的治療具有獨特見解。他在臨證時,辨證屬肝胃不和者,常選用旋覆花湯、金鈴子散、柴胡疏肝散和左金丸等。若不效,進而可用苦辛酸法,方用連梅生薑湯加味。如兼夾濕邪者,則選用溫膽湯合景岳解肝煎;若辨證屬肝脾不調,可用培土和中法,常選用柴芍六君子湯、《外台》茯苓飲及中滿分消丸等,若辨證為肝家氣火偏亢者,用景岳化肝煎,若濕熱偏盛者,則合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若辨證為肝腎陰虛者,常用滋水涵木法,擬一貫煎合二至丸增損;若辨證為血瘀阻絡者,常選用養血柔肝、和營通絡法,選方如四物湯酌加凌霄花、夜明砂、鱉甲煎丸,脅痛如刺者加用少量藏紅花。夏氏認為慢性肝炎雖虛中夾實,但以虛證為主。至乏力一症,約90%以上的患者皆有之,符合“肝者罷極之本”之說。但因夾有氣火、濕熱,故治肝病不能純用峻補,必須補中帶疏,方能恰到好處。例如套用柴芍六君子湯,既有四君之補益,又有柴胡之疏泄,白芍之柔肝,陳皮之流動等品配合,方奏疏調肝脾之效。此外,在選用理氣藥時,夏氏認為久用香燥理氣必致傷陰,故常選用綠萼梅、八月札、代代花和佛手等理氣而不傷陰之品。
夏理彬

運用柴胡組方經驗

夏氏認為,柴胡是肝經之要品,專擅升少陽之清氣,對肝陽不亢,肝陰不虛者可為常用之品。但長期套用,卻有傷陰之慮。故古有“柴胡劫肝陰”之說,源出林北海重刊張司農《治暑全書》序文中,其後葉天士《幼科要略·瘧門》曾引用之。夏氏又認為,若已見肝陰不足之象則慎用柴胡,或於潛攝抑降方中,略參少量柴胡,藉作輔佐之品。劉潛江云:“柴胡為用,必陰氣不舒致陽氣不達者,乃為恰對。若陰氣已虛者,陽方無依而欲越,更用昇陽,是速其斃耳。”夏氏認為此言甚是。

個人配方

一、養肝糖漿
組成:南沙參15g,生地15g,銀花15g,夏枯草30g,炒谷芽15g,炙甘草3g,炒白芍12g,橘皮9g,橘葉9g,柴胡9g,制香附10g,紅棗10枚,天冬9g,金鈴子10g,女貞子12g,丹參15g,淮小麥15g,當歸12g,夜交藤12g,合歡皮12g。上藥濃煎三汁,加砂糖、防腐劑,裝入瓶中,封口備用。每次服10毫升,每日3次。 功效:養血柔肝,理氣和胃。
臨床套用:主治由肝腎陰虛、肝血失養引起的頭暈、脅痛、耳鳴、失眠、口乾等症。又肝炎恢復期、慢性肝炎患者亦可套用。
二、健脾疏肝片
組成:黨參12g,白朮6g,白芍6g,青皮6g,陳皮6g,姜半夏6g,木香3g,廣鬱金6g,丹參9g,香附12g,砂仁3g,蔻仁3g,炙甘草3g,當歸6g,烏藥6g,谷芽12g,麥芽12g。上藥共研細末和勻,軋製成片。每次服3~5片,每日3次。
功效:疏肝健脾,抑木扶土。
臨床套用:主治肝脾不調所致的神疲、嗜臥、腹脹、脅痛、便溏等症。
三、肝氣散
組成:台烏藥、制香附等分,共研細末和勻。每次服1.5~3g,每日2~3次。
功效:疏肝理氣、消脹止痛。
臨床套用:主治肝氣失疏引起的脅肋脹痛、腹部作脹。
四、甲乙膏
組成:公丁香3g,百草霜3g,細辛3g,蓽菝3g,沒藥6g,乳香6g,露蜂房6g等。上藥共研細末和勻,裝入乾燥瓶中備用。用時以膏藥肉500g,烊化後放入上製藥粉90g,攤成膏藥60張。用時貼於兩脅或其他疼痛部位。每周換1次。或間歇使用,以防出現皮疹等皮膚過敏反應。
功效:和營止痛
臨床套用:主治各種疾病引起的兩脅疼痛、脅下痞塊腫大或腫瘤。其他部位疼痛亦可使用。
五、六0三粉
組成:海螵蛸、白螺螄殼、煅瓦楞子各等分,共研細末混和,裝匣防潮備用。每次服3~5g,每日3次,飯後服。
功效:和胃、止酸、止痛。
臨床套用:主治胃酸過多的胃脘疼痛。本方對十二指腸球部炎症或球部潰瘍療效尤佳。
六、苦辛酸止嘔吐方
組成:姜川黃連1.5g,烏梅6g,大白芍6g,宣木瓜6g,橘皮6g,姜竹茹6g,伏龍肝(包煎)30g,鮮蘆根1尺,淮小麥15g,仙鶴草12g。水煎服。
功效:辛開苦降,和胃止嘔。
臨床套用:主治呃逆、嘔吐。本方對於妊娠惡阻或神經性嘔吐尤為適宜。夏氏認為對於肝木犯胃而致嘔吐者,必宗葉氏“醒胃必先制肝”之說,惟用苦辛酸合方圖治方能奏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