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臨江詩

《夏日臨江詩》是隋代隋煬帝楊廣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前三聯以烘托、反襯、點染等手段,富有層次多角度地寫出夏日濱江之地秀麗、寧靜的景色;尾聯則抒發了作者內心惆悵的情緒。詩中以樂景寫哀情,使詩人的悵惘之情顯得更加深沉。在詩的藝術形式上,頸、頷兩聯工對的運用,已和唐人的五律無異,顯示出從古體詩向近體詩發展的軌跡。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夏日臨江詩
  • 創作年代:隋末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楊廣
  • 作品出處:《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隋詩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夏日臨江詩
夏潭蔭修竹1,高岸坐長楓。
日落滄江靜,雲散遠山空2
鷺飛林外白,蓮開水上紅。
逍遙有餘興3,悵望情不終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潭:此處讀作xún,義為水邊地。
2.空:廣闊。
3.逍遙:安閒自得的樣子。餘興:未盡之興。
4.悵望:失意、怨恨。情:趣味。終:長久。

白話譯文

修竹蔭蔽著江邊的平地,長大的楓樹聳立在高岸上。
太陽下山江面平靜,雲霞散去遠山更顯得雄渾廣闊。
鷺鷥飛翔,林外閃過一片潔白,蓮花開放,水面漾著一派嬌紅。
我閒遊的興致正高,卻又悵恨這種樂趣不能長久。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楊廣在江都度過的,他一生中最後一個夏季——大業十三年(617年)之夏。
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曾參加渡江平陳之戰,後曾任揚州總管,即位後又三次游幸江都(其中第一次未在江都度夏),他臨江賞景的機會很多。但在三次到江都之前,不論是其父楊堅(隋文帝)在位時,還是自己當皇帝後,國內都比較安定,尚未釀成大亂。比如,直到第二次幸江都時,他還有興致在揚子津(揚州、鎮江之間長江中)大宴群臣,並有力量北上涿郡,攻打高麗(見《隋書·煬帝紀》,《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一)。在那樣的情況下,楊廣是不會“悵望”的。而第三次到江都就不同了,史稱他“見天下危亂,意亦擾擾不自安。退朝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歷台館,非夜不止。汲汲顧景,唯恐不足。”(《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五)楊廣甚至“自知必及於難,常以罌貯毒藥自隨。”(同上)這裡所說的“汲汲顧景,唯恐不足”,正是詩中“有餘興”的體現,而唯其“自知必及於難”,才會發出“情不終”的憂嘆。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不甚成熟的五律,它的不甚成熟主要在於聲律即平仄方面。而在文字技巧上,如對仗,則已經與成熟的唐人五律無異了。全詩著意寫恬靜的客觀景物,寫景在詩中占了四分之三的篇幅。詩人對不同的景觀,運用不同的藝術方法,去描繪其不同的特點,使得各個景物畫面以及各畫面之間的相互作用豐富多彩。而寫景,寫景物的恬靜,又是為了反襯詩人內心的不平靜。
詩的首聯描繪了一幅竹樹森茂、生機勃勃的江濱夏景。出句寫修竹蔭蔽的江邊平地,對句寫長大的楓樹聳立在高岸上。詩人把一低平、一高峭兩種景觀攝入一聯,具有錯落美。一個“坐”字,使靜立的長楓帶上了動感和生命力。
頷聯二句分別按照從天空到地面的順序,寫出了兩組景觀,兩組景觀又共同構成一幅廣闊的畫面。“日落”和“雲散”給人以虛曠飄逸之感,在它們的映襯下,“滄江”和“遠山”愈顯得沉實高遠。“靜”字從聲響和空間兩個方面,寫出了日落之際的江面。靜,既寫江流平穩得猶如靜止,悄無音響,又表明江面上帆櫓稀落,而這種景象又只有在寬闊的江面才會出現。“空”,用來寫山的多與大。整個詩句描繪了雲霞散盡,遠山望去更加雄渾蒼莽的景色。這一聯所寫的景物,富有立體感,空間廣闊,景與景之間虛實相濟,動靜相資。
頸聯所寫的景物本身,具有動作感強和色彩鮮明的特點,如“飛”和“開”,“白”和“紅”。在藝術處理上,詩人運用一種把特寫鏡頭置於廣闊背景中的方法,寫出了林外白鷺、水上紅蓮,畫面簡潔而豐富,寬闊而集中,層次分明,詩意盎然。圖畫美妙,境界明快而富有詩意。
尾聯是詩人的直接抒情。詩人閒遊的興致正高,卻又悵恨這種樂趣不能長久。這股“悵望”的愁思,在前面所寫那些美好景致的反襯下,愈加顯得抑鬱難排。而詩人心中因“悵望”而生的不平靜,也在前面所寫那些景物的幽靜氣氛烘托下更強烈地反映出來。楊廣一生嗜游如狂,荒淫無度。但在被他的暴政所激起的各種社會力量的反抗下,他的統治地位亦即保障他縱慾的條件發生了無情的惡變。這就是他之所以“悵望情不終”的原因。
總的來說,這首詩寫得很美,藝術上是成功的,尤其是寫景,屢見佳處。一聯之中、一句之中,不同的景物之間,或烘托、或反襯,自然和諧,各得其妙。景為情的服務,情與景的交融,也是詩的成功之處。

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教授鄭利華:這首詩以寫景和抒情並重見長。詩的前六句,以烘托、反襯、點染等手段,富有層次多角度地寫出夏日濱江之地秀麗、寧靜的景色,並以此來映襯作者內心惆悵的情緒,以樂景寫哀情,使詩人的悵惘之情顯得更加深沉。在詩的藝術形式上,頸、頷兩聯工對的運用,已和唐人的五律無異,顯示出從古體詩向近體詩發展的軌跡。(《魏晉南北朝詩觀止》)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授杜曉勤:從此詩中,隱然見出初唐宮廷應制寫景詩的影子,其共同的弊病都是著重一聯或一句的錘鍊,而全篇構思不佳,情感不深。這是隋與初唐詩人面對南朝詩風時的共同問題,其得以有效解決必須等到盛唐詩人的出現。(《中國文學史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

作者簡介

楊廣(569—618),隋朝第二代皇帝,史稱“隋煬帝”。楊廣為文帝次子。開皇二十年(600),以陰謀代兄楊勇為太子。仁壽四年(604),殺父即位。次年改元大業,開始了其毀譽參半的執政人生。為鞏固皇權統治,楊廣縊殺前太子楊勇,毒死楊勇諸子,並幽禁其弟漢王楊諒至死。在位短短十五年間,楊廣主持完成了一系列浩大工程,包括開通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城,開發西域,暢通絲綢之路,親征吐谷渾,三征高麗,等等。大業十四年(618)三月,楊廣死於江都之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