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市聾啞學校

壽光市聾啞學校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變聾生“社會負擔”為“人力資源”為目標,為聾生提供全面教育,培養具有良好品行、健康的心理、紮實的文化知識,平等參與社會的勞動習慣和技能。1983年8月成立聾啞教學班,附設在十三中院內。1988年8月全縣人民捐資逾百萬,用半年時間建成了壽光市聾啞學校,1989年秋遷到文廟街406號。1992年被評為“山東省殘疾人之家”、“省級規範化學校”,1998年被評為“濰坊市特殊教育示範校”,2003年被評為“教育現代化學校”,2005、2006、2007連續三年被評為“教書育人先進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壽光市聾啞學校
  • 創辦時間:1983年8月
  • 所屬地區:壽光市
  • 學校類型:聾啞學校
班級編制,場地設施,教工隊伍,辦學模式,領導關懷,校長風采,辦學特色,

班級編制

設聾兒康復部、國小部、國中部、職專部四個教學部,十二個班級,每班8——12名學生。全校可容納200名聾啞兒童就讀。

場地設施

學校占地1665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教學樓1座,操場6000平方米,教學環境幽雅,教學設備齊備,教育城域網、寬頻網連校內。擁有一流的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實驗儀器室、電子閱覽室、律動室、語訓室、勞技室、美術室、理髮室、縫紉室、腳踏車修理部,還設有蔬菜大棚和水產養殖等實驗基地,讓全校學生各方面得以發展並提供了多種勞動實習的機會。教學儀器、圖書資料、體育場地和器材均達到省級規範化學校標準。

教工隊伍

教職工47人,其中38名專任教師學歷全部達標,有1名省級教學能手,10名市級以上教學能手。學校承擔著國家、省級特教學校實驗課題的實驗研究,每年有20多篇教科研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校承擔的國家“十五”重點課題《聾啞學生社會能力培養和實驗和研究》獲一等獎,兩名教師的研究課題分獲國家教育科學研究一等獎和職業教育金獎。
壽光市聾啞學校

辦學模式

學校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辦學導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對外實行廠校掛鈎,對內加強補償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形成了集“康復補償教育——文化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就業安置——職後培訓”於一體的特殊教育辦學模式,並在全國進行了推廣。培養的學生被各福利廠搶聘一空,先後有11名學生考入大學,開創了縣級市聾啞學校直升大學的先例。
康復補償教育
接收3——7歲有微聽能力的聾兒,聾兒藉助於助聽設備,經過1——3年的語言強化訓練,能夠看懂口型,並且會說話,語言康復後能轉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
文化教育
主要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進行,使用國家統一的“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開設所屬全部實驗課題。
職業技術教育
學校因地因時制宜,使專業設定力求與市場經濟和社會需求同步。通過職業培訓,使聾生掌握2——3種專業技術。
就業安置
學校與全市福利企業結成了“親家”,簽定了“錄用聾啞學生協定書”,聾生一入校就成了企業的委培生。除部分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外,其他畢業生都會安排到聯姻企業就業。
職後培訓
結合市場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及畢業生就業後的思想實際,繼續對其進行新知識、新技術培訓;規範行為習慣,進行德育教育;實行企業、學校、殘聯三層管理,對聾生終生負責。

領導關懷

全市各級領導幹部到聾校“認親”,開展“一助一、送溫暖”活動,社會各界企事業單位也經常資助學校和聾啞學生,徐振溪書記和劉中會市長多次到聾校看望聾童,鼓勵他們進一步自尊自愛,自立自強,自覺地融入社會生活,為建設富強、文明、和諧的新壽光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國家教委副總督學王文湛等領導親臨學校指導工作,全國特教會理事長李仲漢到校指導時欣然為學校題詞:聾校之光。

校長風采

唐潼源同志,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80年12月參加教育工作,歷任壽光二中級部教師、級部主任、教導主任,教育局教科室主任,市實驗中學副校長,現任壽光市聾啞學校校長。 唐潼源同志帶領聾啞學校全體師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辦學導向。唐潼源同志在工作中注意研究教育規律,不斷開拓創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校承擔的國家“十五”重點課題《聾啞學生社會能力培養和實驗和研究》獲一等獎……論文《加強校本培訓,提高課堂素質》全國首屆現代特殊教育論文大賽二等獎,《農村現代化教育建設與研究》獲國家教育科學領導小組一等獎,《地下滷水育河蟹苗開發與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加強校本培訓,提高課堂素質》獲全國首屆現代特殊教育論文大賽二等獎。
壽光市聾啞學校
1999年,被濰坊市教研室評為“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 2004年,被壽光市教育局評為“教育工作先進工作者”, 2006年,被壽光市總工會評為“優秀職工之友”, 2007年,被壽光市總工會評為“富民興壽”勞動獎章獲得者……

辦學特色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學校在不斷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從聾教育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形成七個方面的辦學特色。
1.形成了集學前康復教育、九年義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師資培訓中心為一體的綜合型、多功能的新型教育體系。這是當前世界上聾教育中最先進的一種德育體系。
2.堅持把素質教育放在首位,以德育為先導,結合聾生心理特徵和從3歲到20歲年齡跨度大的實際,分層管理。積極開展社會實踐、社區教育、家長學校等系列教育活動,特別注重自尊、自強、自立教育和勞動教育,確保聾生身心健康和德智體全面發展。
3.注重聾兒早期聽力語言康復教育。招收3-6歲的聾幼兒,把醫療診斷、聽力語言檢測、助聽器驗配調試和教育康復訓練結合起來,對聾幼兒進行系統化、科學化的聽力語言康復訓練。
4.在低年級堅持口語教學,發展學生看口和思維能力,全方位開展分類教學。根據聾生心理特徵和學習規律,激發學習情趣,提高訓練密度,加強個別輔導,最佳化交往環境。
5.職業教育堅持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適應市場的辦學思路。從過去培養有一技之長殘而不廢的自食其力勞動者,發展到現在培養適應現代 化建設需要的一專多能的專業技術人才,提高了聾人文化素養和社會地位。
6.根據聾生的不同層次,因材施教,使每個聾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接受教育,使他們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參與競爭,體現個人價值。職業教育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對沒有考上職業高中的學生進行初等職業教育(崗前培訓)二是中等職業教育。另外,學校還積極培養那些學習基礎好的聾生進入高中學習,輸送到高等院校,培養高層次人才。
7.近幾年,我校嘗試招收弱智學生進行康復教育,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科學、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育教學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規律和特點,適合學生髮展的需要,體現先進的特殊教育思想,為智力殘疾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