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堰塞體

堰塞湖堰塞體

河流被外來物質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磧物或由地震活動使山體岩石崩塌下來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體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後貯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稱為熔岩堰塞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堰塞湖堰塞體
  • 類型:堰塞湖
  • 堵塞物質:火山熔岩流
  • 預防:專家對堰塞性質判斷和危險性評估
形成,危害,地區,預防,

形成

1、原有的水系。
2、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地震活動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體,可能是土石流,亦可能是其他的物質。
3、河谷、河床被堵塞後,流水聚集並且往四周漫溢。
4、儲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危害

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永遠不變的,它們也會受沖刷、侵蝕、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壞,湖水便漫溢而出,傾瀉而下,形成洪災,極其危險。
堰塞湖滑坡堰塞湖滑坡
災區形成的堰塞湖(海子)一旦決口後果嚴重。
伴隨次生災害的不斷,堰塞湖(海子)的水位可能會迅速上升,隨時可發生重大洪災。
堰塞湖(海子)一旦決口會對下游形成洪峰,破壞性不亞於災害的破壞力。

地區

由山崩滑坡所形成的堰塞湖多見於藏東南峽谷地區,且年代都很新近,如1819年在西姆拉西北,因山崩形成了長24-80km,深122米的湖泊。藏東南波密縣的易貢錯是在1990年由於地震影響暴發了特大土石流堵截了乍龍湫河道而形成的,波密縣的古鄉錯是1953年由冰川土石流堵塞而成(實則也屬冰川湖)。八宿縣的然烏錯是1959年暴雨引起山崩堵塞河谷形成的。
台灣地震活動頻繁,1941年12月,嘉義東北發生一次強烈地震,引起山崩,濁水溪東流被堵,在海拔高度580m處溪流中,形成一道高100m的堤壩,河流中斷,10個月後,上游的溪水滯積起來,在天然堤壩以上形成一個面積達6.6k㎡,深160.0m的堰塞湖。
較新形成的堰塞湖是2009年6月5日重慶武隆縣山體垮塌形成百米高的堰塞湖。

預防

首先,要由專家進行堰塞性質判斷和危險性評估。堰塞湖一般有兩種潰決方式:逐步潰決和瞬時全潰。逐步潰決的危險性相對較小;但是,如果一連串堰塞湖發生逐步潰決的疊加,位於下游的堰塞湖則可能發生瞬時全潰,將出現危險性最大的狀況。專家可根據堰塞湖的數量、距離,堰塞壩的規模、結構,堰塞湖的水位、水量等進行判斷。如堰塞壩是以粒徑較小、結構鬆散的土石堰塞壩,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潰決的。
堰塞湖堰塞湖
對於危險性大的堰塞湖,必須以人工挖掘、爆破、攔截等方式來引流,逐步的降低水位,以免造成大的洪災。
在排險的同時,堰塞湖要及時進行監測和預警。應立即開展對危害嚴重、情況危急的堰塞湖現場調查評估,進行動態監測,預測堰塞湖潰決時間及泛濫範圍,撤離居住在泛濫範圍內的受災民眾,安置搶險救援人員的臨時駐紮場所,並制定下游危險區的臨災預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