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街道(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

城陽街道(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城陽街道隸屬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中心位置東經120°12′,北緯36°20′,東靠棘洪灘街道,西鄰棘洪灘,南連流亭街道夏莊街道,北與即墨市接壤。最大橫距11.9公里、縱距9.5公里,總面積52.5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轄37個社區和3個行政村,總人口226471人(2010年)。

2014年全街道公共財政收入達到17.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1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8.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城陽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
  • 下轄地區:37個社區、3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城陽區平陽路451號
  • 電話區號:0532
  • 郵政區碼:266109
  • 面積:52.5平方公里
  • 人口:226471人(2010年) 
  • 氣候條件:沿海溫帶季風氣候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藏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科技發展,體育設施,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交通運輸,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城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城子龍山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表明,遠在四、五千年前,先民“不族”、“其族”兩個部落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稱為“不其”。上古為東夷之邦,為萊夷之地,戰國時為漁鹽之所、鑄幣之場。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置不其縣,屬膠東郡,建不其城。城陽(村)以居不其城之陽而得名。
西漢王朝建立後,西漢呂后七年(公元前181年),高后呂雉封其族人呂種為不其侯,使城陽之名昭彰天下。期間,擴建了不其城,並在城內建行宮駐蹕。此後,漢武帝東巡不其縣,使城陽聲蜚朝野。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東漢光武帝在不其縣內置不其侯國,封大司徒伏湛為不其侯,食邑3600戶。伏氏有八代襲爵不其侯前後185年,是不其縣歷史的鼎盛時期。兩漢時期,城陽先後屬琅琊郡不其縣和東萊郡不其縣。
南北朝時期,戰亂使不其縣人口銳減。西晉鹹寧三年(公元277年),西晉置長廣郡,郡治設不其城。南朝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劉宋置東青州,州治設不其城。在北齊王朝建立前的270餘年中,城陽郡治與縣治或州治與縣治並存。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不其縣撤銷,城陽改屬長廣縣。
王朝建立後,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文帝復置不其縣,同年又將其廢除,併入即墨縣。在隋後的1300多年裡,城陽一直隸屬即墨縣。
城陽街道地理位置圖城陽街道地理位置圖
新中國成立後,城陽行政隸屬幾經變遷。1961年3月,城陽由即墨縣劃歸青島市嶗山郊區。10月,嶗山撤區置縣,城陽隸屬嶗山縣。1988年11月,嶗山撤縣改區,城陽歸屬嶗山區。1994年6月,青島市行政區劃調整,城陽改屬新置城陽區。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城陽街道中心位置東經120°12′,北緯36°20′,東靠棘洪灘街道,西鄰棘洪灘,南連流亭街道夏莊街道,北與即墨市接壤。最大橫距11.9公里、縱距9.5公里,總面積52.5平方公里。

地質

城陽街道屬華北地台魯東地盾的一部分,位於即墨-牟平斷裂帶南端膠東盆地東南邊緣。整個區域從前震旦紀呂梁運動時期已成為復背褶皺,到白堊紀的早期,相繼有熔岩噴發和花崗岩的侵入,緩緩冷卻上升,逐步構成現存的城陽區地質輪廓,東部有花崗岩侵入形成的嶗山山脈,西部有火山岩形成波狀平原,城陽鎮地處中部丘陵過渡帶及墨水河白沙河下游形成的小沖積平原。

地形地貌

城陽街道由於膠州盆地、海灣與嶗山山脈的影響,經過長期地殼運動和沉積作用,城陽鎮地勢呈現東高西低,形成了低山丘陵與平原、窪地的組合。
東部低山丘陵區主要是由五山(馴虎山、鳳山、白雲山、駝船山、蠍子山)四嶺(江家莊嶺、玉皇廟嶺、桃林嶺、長嶺)連結組成。包括東旺疃、西旺疃、前旺疃及仲村以東,田村、江家莊以北以東的部分地區,面積約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2%,地面高程在海撥20米以上。區內多山陵、溝壑、荒嶺、階地、梯田,層迭交錯。山體上部多呈岩石裸露的狀貌,地勢高低起伏,地表崎嶇不平、土層較淺,有的墾為耕地,有的雜草覆蓋。
中部平原區包括仲村、江家莊、田村以西至京口、皂戶以東的廣大地帶,是城陽鎮地貌類型的主體部分,面積約42平方公里,占全鎮總面積的80%,地勢平坦,東稍高於西,海撥20米以下,比降1/500。該區地質以火山岩係為基地,並不同程度由第四紀地層覆蓋。從土壤類型看,主要屬於白沙河和墨水河長年累月沖積洪積而發育形成的棕壤土,在心土層50~60厘米左右,都有一粘土厚腰,保水保肥性能很強。0~25厘米耕作層多為輕壤土,理化性狀良好。土壤肥沃,水資源較豐富。
西部低洼區包括京口、皂戶村以西的近海窪地及墨水河下遊河谷窪地,面積約2.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8%,海撥6米以下,地貌緩平,傾斜入海。墨水河下游比降小,水速慢,多雨時節往往漫溢泛濫,積澇成災。海水沿河倒灌和地下滲透,致使該地區形成不同程度鹽鹼化,含鹽約在0.082~2.18%之間,不利於農作物生長。

氣候

城陽街道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均較明顯。因瀕臨黃海和膠州灣,又具有明顯的海洋性氣候特點。氣候特點表現為:春季較冷回暖晚,夏無酷暑雨水多,秋季偏熱降溫遲,冬無嚴寒雨雪少,無霜期長濕度大,白天黑夜溫差小。年平均降水量在525.6~672.5毫米之間。日照年平均總日照時數為2622.3小時。一年中,1月晴天最多,但太陽出晚落早,故日照最低,平均為184.7小時。5月最高,平均為225.4小時。年均日照率為60%。7月雖太陽出早落晚,但晴天最少,故日照也低,為42%。2~6月日照時數逐月遞增。7~8月多雨,日照時數明顯減少。10月晴天最多,日照時數驟增。11~1月又趨下降,因為秋末冬初太陽出晚落早且時有多雲。關於日照時間,城陽民間有“長到夏至短到冬”的諺語。白天最長之日是“夏至”,即每年6月22日前後,日照14小時37分。過了“夏至”,白天逐漸縮短,直至極短日“冬至”,即每年12月22日前後,日照9小時42分。

水文

城陽街道河流多為東西流向,西流入海,源短流急,夏秋水量較豐,冬季基本斷流,屬季節性河流。主要河流有墨水河,系外河,河道坡度較大,彎道多且寬窄不一,下游汛期往往與膠州灣海水頂托,河口處易成災。內河有虹字河、小寨子河、南疃河,均系墨水河支流。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城陽街道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77.7毫米,水資源較豐。但因攔蓄工程少,人口密度大,城市、工農業用水多,地下水超采,導致域內水資源貧乏。按人均占有水資源計算,是全國人均的10.2%,是山東省人均的59.4%。
地表水大氣降水經地表蓄容及匯入河流和水庫,形成域內地上水。據1963~2001年39年的記載,城陽鎮多年平均徑流深度為271毫米,徑流總量1423.8萬立方米。最大年(1964年)徑流量5733萬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徑流量的4倍。最小年(1981年)徑流量253.1萬立方米,僅為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7.8%。域內建有水庫3座、塘壩7座,總庫容307.8萬立方米。水體面積550畝,淡水儲量167萬立方米。
地下水域內地下水儲量豐富,總量約2400萬立方米,可飲用水占總量的1/4左右。正常地下水位約在海拔-6米上下,最低海拔-10米。一年之中,地下水位上下浮動幅度3~5米,最大10米。

植物資源

野萊類有苦菜苣蕒菜薺薺菜薺菜灰菜、扁朱芽、苜蓿、野茵青、麥蒿、地膚(掃帚菜)、朱蓬菜、金針(黃花菜)、甜菜、藜灰菜、海蓬菜海藻等。
雜草類山胡椒、黃花蒿(狗尾草)、馬唐(蟋蟀草)、雀麥、野麥莛、接骨草含羞草白茅(毛根草)、野子、野穀子、鵝觀草、喀吧萊、黃蒿、蘆根草、蒲草牛鞭草雞眼草、山菊、山牛蒡、拂子芽、臭草、野綠豆、野豌豆、野大豆白三葉草藤馬蓮巢菜、拉狗蛋、旮旯蔓、蹲倒驢、蒺藜、棉單草、爬蔓草、菝子棵、苫草水葫蘆浮萍等。
藥草類境內的野生藥材大都分布在山丘和近海地帶,少量的零星生長在地邊和溝岸間。常見品種有紫草柴胡細辛茜草沙參紫參苦參、薟草、艾蒿、防風知母、荊芥、遠志、玉竹、桔梗黃精元胡、地榆、馬斗苓、土茯苓天南星萬年青王不留行草烏蛇床子麥冬葛根、單葉草、野菊、杜仲、靈芝、茵陳、車前子、馬齒莧、蒲公英地丁益母草、洛石、掛簍、棗仁杏仁桃仁、黃芪、金銀花、月季、牡丹芍藥、菊花、半夏、薄荷、紫蘇龍膽草、威靈仙、兔絲子地膚子夏枯草大黃、蘆葦、香附子枸杞(狗奶子)、臭蒲、草決明、蔓荊子大戟、小戟、楊皮葉、槐豆蒼耳、白果、山楂、萊服子、蓖麻等。

動物資源

獸類有狐狸野狸山貓)、野兔家鼠田鼠地老鼠)、水老鼠黃鼠狼刺蝟蝙蝠等。
鳥類有喜鵲灰喜鵲家燕山燕、柳燕兒、黃鵲、黃鶯貓頭鷹、老鷂、老雕雲雀杜鵑、斑鳩、畫眉、烏鴉、啄木鳥、小田雞、鴿子、山草雞、麻鵒友、大眼賊蠟嘴百靈、胭脂瓣、水鴨、水鴣嘟、海鷗麻雀、鵪鶉等。
昆蟲類有蠍子蜘蛛蜻蜓螳螂蝗蟲蜜蜂胡蜂細腰蜂蟋蟀、螻姑、蜣螂、金龜子、土元、螞蟻蚰子瓢蟲蚰蜒蜈蚣、毛蟲子、扒疹毛、水蛭水黽地蛆、姜蟲子、豆蟲天牛磕頭蟲地老虎、萊青蟲、蚜蟲紅蜘蛛、粘蟲、螢火蟲、蟻螞蟲、甲蟲、土蠶等。
爬蟲類有蟾蜍青蛙蜥蜴壁虎蚯蚓蝸牛尺蠖等。
淡水生動物類有草魚黑魚泥鰍狗魚河蟹河蚌草蝦水老鼠水蛇等。
海產品類有鱸魚梭魚鯔魚、鯝眼、青鱗對蝦白蝦蛤蠣、毛蛤蠣、蟶子螃蟹等。

礦藏資源

城陽街道境內已發現的礦物以非金屬礦為主,主要有花崗岩麥飯石陶土礦泉水等。嶗山花崗岩多含白色石英,耐腐蝕,是公民用建築的上好石材,域內分布於東部低山丘陵帶。麥飯石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藥用價值,經過加工處理,可作為酒類、食品以及飼料的添加劑,分布在仲村、旺疃的山丘地帶,蓄量約6000萬立方米。陶土遍及全境,儲量豐厚,自古以來就是燒制磚瓦的主要原料。西城匯黑粘土燒制的瓦罐盆品質優良,已有500餘年的歷史。

人口民族

人口

1958年,城陽鎮有9690戶、46989人,人口比1949年增長了7.04%。1960~1962年,因生活暫時困難,人口增長減緩。1963年後,城陽鎮人口增長加快。1971年,總人口達到64179人,比1958年增長了36.58%。1972年以來,實行計畫生育工作,人口增長得到控制。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計畫生育被定為基本國策,城陽鎮有計畫控制人口增長。1983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1985年下降到0.76‰。1993年,有22123戶、77697人。1994年城陽區建立後,外地人口大量遷入城陽鎮內,使人口急劇增加。1994~2000年,總人口由78133人增至99369人,6年內增加了21236人,而人口自然增加僅4180人,外來人口增加了17056人。在總人口中,男性48249人,女性51120人;城鎮人口22250人,農村人口77119人。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22.39%,比建國之初增加了21.93%。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城陽鎮總戶數34093戶,總人口116420人。其中男52896人,女63524人。
截至2010年,城陽街道總人口226471人(2010年)。

民族

截至2011年,城陽街道除漢族以外有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壯族藏族達斡爾族土家族侗族白族維吾爾族鄂倫春族畲族等15個民族。

經濟

綜述

2014年全街道公共財政收入達到17.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16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8.3%;外貿進出口總量完成17.4億美元,到賬外資完成2.2億美元,市外實收資本完成13億元,實際利用內資完成32億元。

第一產業

清代至民國時期,農業種植以糧食為主,油料和蔬菜次之。農戶多兼養家禽,少數兼養家畜。因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生產力得不到解放,加之農業技術落後,無力抵禦自然災害,因而農業生產發展緩慢。1937~1948年,連年戰爭使農業生產遭受重大破壞。1949年,糧食總產量僅5814.5噸,平均畝產87公斤。
建國後,域內於1951年8月完成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了農民土地所有制,農業生產力得到解放。到1956年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此期間,各農業社進行農田基本改造,興修農田水利工程,改革耕作制度,增加複種指數,推廣選育良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等農業生產新技術,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糧食產量不斷提高。1956年,糧食總產量達到9485.3噸,平均畝產139公斤。
2000年,全鎮糧食總產量5800噸,平均畝產653公斤;蔬菜總產量192323噸,平均畝產13708公斤。農業總收入16437萬元,占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的2.06%;糧經比例為2︰8。

第二產業

明、清時期,西城匯村興起制陶業,產品有罐、盆和磚、瓦;皂戶村民在膠州灣海灘築灶煮鹽;古廟頭村民辦起烘爐,鍛打鋤、鐮、杴、钁;田村村民興辦木器作坊,製作桌、椅、櫥、箱;前桃林村村民從事金、銀飾品加工等。
城陽街道(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
建國後,各農業社興辦了修配、白鐵加工、烘爐、磚瓦、採石、粉房、條編、木器製作與加工、油房、豆腐坊、縫紉社等工、副業生產。至1956年底,全鎮有工業企業66個,從業1318人,主要工業產品有壓瓦機、磚瓦、水桶、生鐵爐、家具、小農具、合頁、陶製品等。全年完成工業產值42.3萬元,總收入53萬元。
2000年,有工業企業560個,從業28362人,實現產值(現價)87.3153億元、利稅4.12億元、出口產品交貨值7.5582億元。有4種產品被評為省、市名牌,30種產品榮獲國家優質與名牌產品博覽會、科技精品博覽會、發明博覽會等金、銀獎和優秀獎。
2011年,22家過億元企業經濟效益,7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35億元,同比增長8%。啟動技改項目25項,完成技改投入4億元。

第三產業

1987年,全鎮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300餘家,從業2000餘人,個體商業年營業額1100餘萬元,占社會商品零售額的39%。其中有個體菸酒糖茶193家,小百貨149家,服裝鞋帽121家,五金工具35家,化工油漆22家,土產雜品23家,屠宰、豬肉店14家,熟食品56家,麵食加工10家,炒貨場3家,飯店、酒店44家,理髮28家,照像2家、浴池2家、修表6家,修車30家,白鐵加工5家,縫紉11家,烘爐2家,廢舊物資回收5家。
1994年城陽區設立後,城陽區城區建設,鎮內批發市場、集貿市場、村級商業街和食品街建設,促進了全鎮第三產業的大發展。城陽蔬菜批發市場、建材批發市場設個體攤位18000餘個,城陽區中城路至華城路商業街設網點2000餘個,南疃、小寨子商業街、食品街有網點800餘個,仲村、西城匯、大周村、北曲集市設推位3600餘個。全鎮有個體工商戶1828戶,從業4491人。全年完成營業額8643萬元,完成商品零售額7370萬元。
2000年,全鎮已建各類市場8處,年人流量80萬人次、交易額34億元。有個體工商戶2167戶,從業6199人,占全鎮總人口的6.5%。社會商品零售額達3.38億元。
2011年,城陽街道總投資157億元的23個在建服務業大項目。34家稅源項目上繳稅金1億元。6大商場預計完成交易額16.5億元,同比增長24%;城陽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城陽建材市場、城陽鋼材市場三大市場交易額完成270億元,同比增長11.8%。轄區各景點、飯店共接待遊客180萬人次,同比增長11.8%;實現旅遊業總收入1.2億元,同比增長14.1%。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1952年,城陽鎮始設文化站,負責全鎮文化輔導工作。文化站設站長1人,工作人員1人,地點在城陽村車站街東端北側,平房3間,其中辦公室、閱覽室、圖書室各一間,內有圖書1000餘冊、報刊10餘種,供幹部民眾借閱。另有民族樂器、幻燈機等簡易文化設施。1958年秋,改稱城陽公社文化站。
1962年機構精簡,城陽公社文化站撤消,文化工作由公社文教助理兼管。1975年,公社重設文化站,設站長1人。1978年公社成立電影放映隊,招聘放映員2名,隸屬文化站領導。1984年,城陽公社文化站更名為城陽鎮文化中心站。1992年機構調整,鎮文化中心站遷至城陽影劇院,與影劇院合併成立“城陽文化娛樂中心”,人員增至13人,內設各類文化設施。該中心既是鎮文化管理機構,又是民眾文化娛樂場所。1997年文化中心站重回鎮政府辦公。2001年機構改革,僅留1人負責文化工作。
城陽街道2014年累計投資1.2億元,新建街道、城南片區2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中心,以及35處室內、14處室外文體活動中心,每年組織35個社區參與全區藝術節活動,演出人數達千人以上;採取選單式放送形式,每年為社區演出柳腔、茂腔、綜藝類節目130餘場次、放映免費電影190餘場次,邀請專業教師進社區對社區100餘名文藝骨幹進行健身操、舞蹈、器樂培訓,組建呂劇團、京劇團、健美操隊、旱船秧歌隊、鼓樂隊等40多支文化隊伍。

教育事業

清末至民國初期,城陽鎮隸屬即墨縣,一切學務皆由即墨縣勸學所管理。勸學所除管理教育行政,佐理教務外,還勸導鄉、村人士辦學,在區鄉聘任鄉、村學董,由學董聘任教學人員,創辦私塾、學館、學堂,推行鄉、村教育。此間,城陽域內設學董管理教育。至2001年,全鎮有省級規範化學校5處,市級規範化學校5處。
城陽街道(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
1980年,全鎮19處國小,有10處從三年級起改為六年制,其餘9處不變,暫實行五年制。1983年以後,全部國小改為六年制。
2000年底,全鎮幼稚園共21處,幼兒2214人,教師153人,幼兒入園率95%。其中,省級規範化幼稚園2處,市級規範化幼稚園3處。

科技發展

2000年,全鎮共組織實施各級各類科技發展項目118項,其中國家級15項、市級40項、區級63項。共獲得省、市、區科技進步獎、星火獎68項,在國際、國內重點新產品、新技術展覽會上獲金、銀獎80項;組建國家級星火集團1個,省級星火示範企業和省級專利明星企業各1個,市級專利明星企業2個,發展高新技術企業13家,占全區的47%,發展民營科技企業21家,被國家科技部確認為“國家星火技術密集區”。

體育設施

1949年,城陽、大北曲、西城匯3處完全國小有籃球場3個,還有單槓、木馬等器械。1958年後,城陽搬運公司、煤建公司、鐵業社始建籃球場。1964年,全鎮21所中、國小建水泥桌球台28個。1969年,輔設國中班的城陽、小寨子、南北疃、大北曲、仲村、西城匯等學校開始修建田徑運動場,場內設有籃球、排球、單雙槓、鉛球、鐵餅等活動場所和器械。1976年,隨著青島市知識青年下鄉到全鎮各村參加生產勞動,有知青點的仲村、東郭莊、董村、城子、小北曲、後桃林等村建起了籃球場。至1978年,全鎮有村莊籃球場12個,廠企籃球場4個,中國小籃球場15個,中國小200米以上的田徑運動場15個,面積56000平方米。1984年,全鎮5處聯辦中學都建有200米以上田徑運動場,場內設有籃球、排球、單雙槓、壘木、平梯、爬繩、鉛球、鐵餅、標槍、跳高、跳遠等活動場所和器械。其中,城陽中學、北曲中學建有400米運動場,場內還設定了足球架。20處國小建有13個田徑運動場,面積10萬餘平方米。25處中國小都建有體育器械室。
城陽街道(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
2000年,全鎮有中國小體育運動場19個,中國小籃、排球場32個,廠企籃球場8個。有16個村建立體育活動中心,內設籃球場6個,網球場4個,門球場16個,健身房12處,還設有棋類、麻將、桌球、康樂球等活動設施。

醫療衛生

1985年底,城陽醫院職工增至11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88人,工勤人員17人,管理人員9人,床位增至60張,固定資產達63萬元。
1994年,全院職工12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03名,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5人,初級職稱85人。設院長室、辦公室、醫務科、財務科、護理部、總務科等6個職能科室,設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口腔科、五官科、檢驗科、放射科、中醫科、B超室、手術室、心電圖室、防疫科、藥劑科等14個醫療科室。醫院先後增添了B超、心電圖機等科技含量高的先進醫療設備,共設病床90張,除診治常見病、多發病外,對普外科、骨外科、婦科常見手術及急診搶救等均有較高水平,年就診量3萬多人次。固定資產達94.8萬元,已達到一級甲等醫院標準。
2000年底,全鎮共有各類衛生室、診所181處,從業醫務人員241人,其中主治醫師35人,醫師58人,形成了布局合理、管理比較完善的醫療網路。

社會保障

1949年,域內農業勞動力為17043個。1975年,城陽公社勞動力總數為31465個,其中,男整勞力為14235個,女整勞力為11279個,男半勞力為3146個、女半勞力為2805個。1978年以來,社隊企業蓬勃發展,大量農民工進入社辦和隊辦企業務工,人數達3000多個。1976年到1978年,有628名青島市知識青年到城陽公社插隊勞動,成為新型農村勞動力。1983年實行土地承包經營後,很多農民開始務工經商,單純從事農業耕作的勞動力越來越少。
城鎮勞動力屬非農業戶口,吃國家供應糧。這些人,一部分是大中專畢業生,由國家直接安排工作;一部分因父母為國家幹部或企事業單位職工,讀完國中或高中後,由勞動部門安置到國營或集體企事業單位工作。
1991年,城陽鎮勞動力總數為36998人,其中農、林、牧、漁業勞動力14920人,工業勞動力15149人,建築業勞動力1465人,交通運輸和郵電業勞動力1117人,商業和倉儲業勞動力1609人,公用事業勞動力155人,衛生體育福利事業勞動力382人,文教廣播勞動力312人,科技勞動力35人,金融保險業勞動力42人,經濟管理勞動力54人,其他勞動力1758人。
2015年,城陽街道已累計投入資金3.2億元,參保率分別達到98.9%、99.8%,真正實現轄區居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累計投入資金1500餘萬元,幫扶300餘戶困難家庭成功脫貧,為1200餘名低保人員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
2015年,城陽村、城子等社區60%以上居民均通過市場網點經營獲得長期穩定收入,人均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上。已營業的利客來、利群等現代服務業大項目10餘個,每年均能為相關社區增加集體收入320萬元以上。

基礎設施

2015年上半年,共投資3000萬元,建設民城路(文陽路至前桃林安置區段)、明陽路(國城路至青威路段),目前,民城路已完成道路建設,共鋪設雨水管線1300米,污水管線660米。明陽路(國城路至青威路段)已完成完成450米路基、450米雨水暗渠和300米污水管線建設。投資650萬元對青威路東、秋陽路南節點20畝裸露土地進行綠化,完成城區部分節點綠化提升改造約40畝。

交通運輸

公路運輸
1992年車隊已擁有東風等牌車輛26部,有職工30人,主要承擔喜盈門集團公司下屬分公司和各廠貨物與產品的運輸任務,年貨運量6.5萬噸。2000年,車隊已發展到擁有日野、東風、五十鈴和北京1041弄等車輛36部,職工40人,年貨運量12.6萬噸。
鐵路運輸
膠濟鐵路1904年7月13日全線通車,城陽站為膠濟鐵路客貨運輸的中間站,每天只在白天有1對客車、2對混合車通過,客貨運輸量小。1914年,城陽站每天有1對客車、1對貨車、2對混合車通過,旅客到發量3.6萬人次,貨物到發量12.96萬噸。1917年開始夜間行車,到1936年每天有4對客車、2對貨車,5對混合車通過,年客運量3萬人次、貨運量30萬噸。1949年,每天通過城陽站的客車4對、貨車6對、混合車3對,客運量達10.8萬人次,貨運量達44.08萬噸。1957年,有客車11對、貨車9對通過,年接送旅客18萬人次,到發貨物48萬噸。60年代,擴建了站南貨場,闢建了站北卸煤貨場,使貨運能力大增。到1978年,每天有8對客車、14對貨車通過,年接送旅客21.6萬人次,接發貨物65萬噸。1992年,城陽火車站大規模進行擴建,每天有17對客車、28對貨車通過,年旅客接發量108萬人次,貨物接發量77萬噸。1993年,城陽火車站與城陽鎮和皂戶村聯合闢建皂戶聯運貨場,該貨場占地282畝,共設貨位295個。其中,高貨位14個,低平台58個,倉庫2700平方米。裝卸機械設20萬噸門吊1門,卸煤機2台,場內有貨物專線4條(卸煤線、笨重貨物線、散裝貨物線、零擔貨物裝卸線),總長度2462米。1999年完成裝卸貨物25.2萬噸。2000年,每天有27對客車、20列貨車通過城陽站,旅客接發量42.4555萬人次,貸物接發量85萬噸。
城陽街道(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

風景名勝

城子龍山文化遺址
城子龍山文化遺址在墨水河南岸, 城子村東北約100米處是高約2.5米的台地,東西長約200米,西、北兩面為斷崖,有1米多厚的灰褐色文化層斷續暴露,內含文化遺物較為豐富。遺址上是菜田。1963年春考查,灰土層翻動嚴重,採集到單孔扁平石斧、長方形扁平石鏟、半月形雙孔石刀及石鑿、石錛、石鏟、石網墜、骨針、骨鏃、蚌鋸等。1977年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陽街道(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
不其城遺址
不其城遺址位於城陽鎮中心區,遺址內現有城陽、城子、寺西三個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築不其城(里羅城)。城牆用土夯成,開四門,牆高約4米。城池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800米,總面積約0.56平方公里。城內建不其縣署於西漢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漢武帝幸不其時東遷,原址改建行宮。行宮建在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30米,高約2米(今存之現狀)的夯土台上。設城門9座,除東南西北各設城門2座外,還在西南設水門1座,通金口海港(今京口村東南)。城牆高約6米,頂寬4米多,周長約5公里。城東西長約1500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約為秦建不其城的4.5倍。城外環以壕溝,城樓內側有馬道相通,城牆四角建有角樓,便於士卒守護。城內街衢縱橫,有7條寬約5米的主幹道溝通巷陌。
城陽街道(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
郭莊廟
郭莊廟位於東西郭莊之間,古城陽至即墨城大道北側。據傳為唐朝袁天罡、李淳風選址建成(年代不詳),奉道教,又名“天仙聖母廟”,與靈山老母廟和石橋廟為同一支系。郭莊廟占地5餘畝,建磚木結構正殿3間,供奉五尊聖母神象,門口西側豎青石大碑一通,記載廟宇建設事宜(現已失考)。配東西廊房各6間,東廊房北5間供奉五帝神像,南間供二郎神。西廊房北3間為閻君殿,南3間為土地寺。建大門3間,中間人行,兩旁各有一把門將軍,左青龍、右白虎,相傳為秦叔寶、尉遲恭二將。東南角建鐘樓1座,西北角建道士房2間。院內正殿門兩側,各栽銀杏樹1棵。自建廟之日起,所在村東、西郭莊,大、小周村和白埠莊5村各推2人組成廟監事會,公推1人任會首,主持廟務。5村合作留出廟地25畝(老畝),以供廟事和道士生活之用。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道士必須頌經,進廟進香燒紙者、祈求老母庇佑送子者絡繹不絕,香火盛續至抗日戰爭時期。建國之初,廟內神像被砸毀推入廟東郭莊灣內,廟被闢為校舍而終。
大通宮
大通宮(西城匯廟)位於城陽鎮西城匯村東墨水河南岸,奉道教。據《大通宮》載:大通宮由江西省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於公元前140年(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始建。屬嶗山“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一。大通宮占地30餘畝,建前後排列的磚木結構殿堂2座,配東西廊房和鐘鼓樓。其前殿供奉玉皇大帝,後殿供老子神像,東廊房供雷公、電母神像,西廊房祭祀真武帝君靈位,供真武銅像。大門前左右各栽銀杏樹1棵。宮外西側建道士院落1處,有正房3間,西廂房3間。道士院右側留空地一塊,為歷代主持之墓地。宮前留空地約7畝,用以種糧種菜,確保道士生活。自建廟之日起,大通宮香火極盛。每月初一、十五為頌經日,宮內道士須撞響大鐘頌經,經聲與鐘聲交合在一起,甚為莊重,附近村民在頌經之日大多前去進香燒紙。每年正月十六開辦廟會,吸引本地和外地來趕會的人絡繹不絕,盛況空前。歷經2000年風雨滄桑,國民黨地方政府於1947年砸毀神像,改大通宮為國小校舍。西城匯村村民為保護好宮中文物,將真武銅像移入村東劉家祠堂,1952年被即墨縣文化館拉走,後情不詳。
城陽街道(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
石橋廟
石橋廟一角房鳳墓在城子村北庵後溝北岸,308國道西側。據《即墨縣誌·冢墓》載:“青州牧房鳳墓,縣西南二十七里,不其城內。”1959年春,城子村村民在挖土時,在地下深約2米處發現其墓穴為:磚砌墓道寬5米多,兩側置高約40厘米石羊、石馬、石人。石墓門高3米多,寬約2米。門額陰刻“青州牧房鳳之墓”,墓內伴有石雕羊、馬、人之類物品。發現後伴物全部取出,放於村管委會院內,後被青島市文物部門收取存放。
伏湛墓
伏湛墓在城子村北,墨水河南岸。據《後漢書·伏湛傳》載:“漢光武帝十三年夏,徵,勒尚書擇拜吏目,未及就位,因燕見中暑,病卒。賜秘器,帝親吊祠,遣使者送喪修冢”。據傳,其墓高10米左右,占地近半畝。
梁王墳
梁王墳在308國道西側,城子村東北城子遺址內。明萬曆版《萊州府志》載:“漢天子冢,在縣西南,俗傳為漢武陵。”日軍、國民黨軍隊分別於1939年、1947年挖掘過,盜情未有詳記。

著名人物

常吉令(1947~1999),曾用名常繼令,城陽區城陽鎮城陽村人。198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9年3月病逝。
李玲,女,1954年7月生,城陽區城陽鎮西田村人。198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袁成久,1954年10月生,城陽區城陽鎮董村人。198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呂良簡,1954年12月生,城陽區城陽鎮呂家莊村人1983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徐立深,1958年5月生,城陽區城陽鎮董村人。1976年12月參加工作,197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王誌慶,1960年4月生,城陽區城陽鎮北疃村人。1977年7月參加工作,1983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呂文曉,女,1963年5月生,城陽區城陽鎮呂家莊村人。1980年9月參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李孝河,1963年8月生,城陽區城陽鎮仲村人。1980年8月參加工作,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