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境效應

城市環境效應

城市環境效應是指城市人類活動給自然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綜合效果,主要包括污染效應、生物效應、地學效應、資源效應、美學效應等。屬於城市環境學術中的一個術語,主要反映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環境效應
  • 外文名:Urban environmental effect
  • 學科:生態工程
  • 領域:環境科學
  • 釋義:城市人類活動給自然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綜合效果
  • 內容:污染效應、生物效應、地學效應、資源效應、美學效應等
定義,簡介,城市生命體,可持續城市化,

定義

城市環境效應是指城市人類活動給自然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綜合效果,主要包括污染效應、生物效應、地學效應、資源效應、美學效應等。

簡介

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之間客觀上存在著極其複雜的互動耦合關係,協調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關係問題是國家發展規劃的重要命題,也是推動城市化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並已經上升為世界性的戰略問題。城市環境效應包括污染效應(大氣質量、水質、惡臭、噪聲、固體廢棄物、輻射、有毒物質等)、生物效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變化)、地學效應(土壤、地質、氣候、水文的變化及自然災害等)、資源效應(對周圍能源、水資源、礦產、森林等的耗竭程度)、美學效應(景觀、美感、視野、藝術及遊樂價值等)。城市環境效應環境效應指在人類活動或自然力作用於環境後所產生的正、負效果在環境系統中的回響。對環境施加有利的影響,在環境系統中就會產生正效應;反之產生負效應。當環境系統具有穩定的有序結構時,其承受外部施加的有害影響的能力就比較強,做出負效果回響的時間也會拉長;當環境系統脆弱時,抗有害影響的能力就低,系統回響的時間也短促,易導致環境系統的衰亡。城市環境效應是城市人民活動給自然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的綜合效果。

城市生命體

城市生命體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定區域內形成的、以非農業人口為主體的,人口、經濟、政治、文化高度聚集的,具有新陳代謝、自適應、應激性、生長發育和遺傳變異等典型生命特徵的複雜巨系統。

可持續城市化

可持續城市化的概念是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融入到城市化的內涵中,認為可持續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不會給後代遺留負擔的城市發展模式,可持續城市化的本質就是要從整體上把握和解決社會一經濟一自然子系統之間,以及城市系統與周邊區域等外部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實現城市複合生態系統的最最佳化發展,最終提高人們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質量。可持續城市化表現為城市複合生態系統結構合理、過程高效、功能完善。
可持續城市化應視為一個多目標、多維度的彈性發展框架,在結構上表現為發展的系統性和協調性,在過程上表現為發展的健康性和效率性,在功能上表現為城市居民福利的提高,在時間上表現為發展的連續性和持久性,在空間上表現為發展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在整體上表現為發展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可持續城市化集中表現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控制城市人均生態足跡的增長,居民福利不斷增長,城市代謝效率不斷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