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傳說

垓下傳說

垓下傳說是安徽省固鎮縣垓下的地方民間傳說故事,項羽的《垓下歌》和虞姬的和歌情真意切,令人盪氣迴腸,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史冊中的壯麗一頁。2010年入選安徽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垓下傳說
  • 地理標誌:安徽省固鎮縣
  • 批准時間:2010年
  • 非遺級別:安徽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類別:地方民間傳說故事
  • 主要人物:項羽、虞姬
傳說特色,垓下簡介,垓下傳說,

傳說特色

安徽省固鎮縣垓下鎮的地方民間傳說豐富多彩,特別是關於垓下之戰的民間傳說為數眾多。其中“榆抱桑”、“霸王城”、“夾山簫韻”、“虞灣夕照”、“霸城煙雨”、“垓下風雲”等民間傳說都與垓下之戰相關。以“榆抱桑”為例,傳說,項羽兵敗退至垓下,中軍大帳扎在霸王城。帳邊有一小池塘,池水清澈見底。虞姬喜歡取水濯發,後人就把這池塘叫做“浣發池”。因戰事不利,虞姬在池塘邊常情不自禁地垂淚。在流淚的地方,後來長出了一棵桑樹。虞姬自刎後,項羽命人將自刎利劍埋在了她經常去的池塘邊,後來就長出了榆樹。奇巧的是,兩棵樹如同根所發,形成了桑榆連根的奇觀,當地人稱為“榆抱桑”。除垓下之戰傳說外,當地還流傳著“龍虎春光”、“沱沙落雁”、“撒金曉月”、“洨上雙虹”等諸多民間傳說。

垓下簡介

垓下歷史悠久,文明璀璨。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建立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古城,成為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垓下史前古城的發現,是淮河流域的唯一,填補了安徽省的空白, 2007年被評為全省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和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重點候選項目。“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固鎮縣垓下大汶口文化遺址考古發掘項目榜上有名。
“垓下傳說”是一種傳統的民間文學,是勞動人民以口頭語言為表現和傳播方式的民間藝術。垓下是史前古城,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和高度的文明。元末戰亂,明朝大量移民,使垓下再度興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匯合、交融,以及在此過程中發生的許多故事,都給垓下留下了很多動人的傳說。
垓下地扼要衝,歷來是兵家重地。著名的楚漢相爭大決戰——垓下之戰就發生於此,從而上演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慷慨激昂、膾炙人口的歷史活劇,流傳千古,遐邇聞名。項羽的《垓下歌》和虞姬的和歌情真意切,令人盪氣迴腸,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史冊中的壯麗一頁。
西漢初年,高后之侄呂產被封為洨侯,在此建都立國,後改為洨縣。西漢之初,陳氏世家聞名於世,有“一門三尚書”之稱。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學家、《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曾任官洨縣,世稱“許洨長”,被譽為“字聖”。
垓下的文化傳承,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幾千年來,勞動人民以高度的智慧、深刻的思想、樸實的語言,通過故事、傳說、歌謠、諺語等方式,口碑相傳,記錄了許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地方風土人情,從而創造並流傳著大量的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

垓下傳說

一、人物傳說——記述了項羽、虞姬、劉邦、張良、韓信、劉伯溫等人物故事。
二、地名傳說——記述了霸王城、 虞姬灣、 金銀山、 撒金橋、浣發池,銅幫鐵底河、三街兩巷等地名故事。
三、其他傳說——記述了垓下之戰、 天下第一餅、 水漫泗州、小白龍探母等事物故事。
四、神話傳說——記述了在垓下廣為流傳的哪吒鬧海、嫦娥奔月、鵲橋會、補天造人等神話故事。
“垓下傳說”就是長期在垓下地區民眾中口頭流傳的敘事體民間文學。它以故事的形式、生動的語言、曲折的情節、真摯的感情講述了一些在當地影響較大的人、事、物,有褒有貶,愛憎分明,表達了強烈的願望和美好的寄託。它源於生活,但又突破局限,甚至包含著相當的不盡合理和超出真實的成份,甚至有較多的神化意識,從而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因此“垓下傳說”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成為一種獨特的口頭傳承文化,使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傳說甚至家喻戶曉,有的甚至成為千古絕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