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母洞

地母洞

地母洞位於貴陽市雲岩區鹿沖關森林公園內,洞內東壁下中供奉著泥塑地母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地母洞
  • 地理位置:文瀾山山腰南部
  • 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區域面積:主洞洞口高約2.5米,長約7.8米,洞內約為240平方米
  • 類型:天然形成的溶洞
景區簡介,珍藏古籍,

景區簡介

地母洞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溶洞,由主洞、支洞、洞口平台組成。洞口平台約為280平方,現由表石板鋪漫,石欄圍護;主洞坐東向西,主洞洞口高約2.5米,長約7.8米,洞內約為240平方米,洞內東壁下中供奉著泥塑地母像。穴頂部滿是鐘乳石,洞底為原生泥土地面,未經夯築。
地母洞
位於主洞南側的支洞,中間有一民國時期修建的石牆相隔,洞口坐東向西,洞口高約2米,陽光可照入,洞內面積約為150平方,洞頂上有明顯的煙燻痕跡。洞內地面為泥土地面,未經夯築。內有一水池,池水清澈冰涼,其頂上的石鐘乳上,不時有水滴滴入池中,聲音悅耳。
主洞穴的左側石壁上有一條3米左右的人工石鑿梯,通往地母洞主洞右側的一個平台。而在主洞洞口西部,距洞口約11米處為曬書台,長約8.5米,寬約6米。西、南、北三面用石塊砌築,平台地表用泥土鋪平。

珍藏古籍

抗日戰爭爆發後,文瀾閣《四庫全書》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於1937年8月1日開始向西轉移,於1938年4月30日運抵貴陽,先後存放於貴州省立圖書館、貴陽張家祠堂以及北郊地母洞。其中,在地母洞存放時間長達5年8個月,在貴陽存放時間總計長達6年8個月,之後完好無損回到浙江。
地母洞老照片地母洞老照片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從此,文瀾閣《四庫全書》開始四處“隱藏”。
從1937年8月4日離開杭州起,至1946年7月5日回到杭州止,經歷了長達9年的“抗戰苦旅”。正是被迫西遷與貴陽產生了交集;從而與鹿沖關森林公園地母洞結緣。
《四庫全書》的此次抗戰遷移,除了藉助短短浙贛鐵路外,由湘往西行1600多公里,大多只能靠肩挑、人拉、馬馱。幾經輾轉,歷經7個多月艱苦跋涉,行經2000多公里,於1938年3月經長沙護送到貴陽,存放於貴陽西郊張家祠堂。後因日軍轟炸貴陽,遂將庫書遷入貴陽城郊鹿沖關“地母洞”。
據省圖書館副館長、省古籍保護中心主任鐘海珍介紹,文瀾閣《四庫全書》經由長沙被護送至貴陽後,時任貴州省教育廳廳長歐安槐奉教育部命令,把這批國寶先存放於西郊張家祠堂(現金橋飯店附近)約一年,後又搬到地母洞保存了6年。
儘管國難當頭,但看護《四庫全書》一刻也沒有放鬆,一直由當時的貴陽警察局派人把守洞口。6年時間裡,除了警衛員外,還有很多貴州教育廳工友和省圖書館館員參與了守衛。
由於貴陽氣候“天無三日晴”,加上溶洞潮濕,藏書容易霉變或生蟲。因此,保護《四庫全書》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防潮與曬書。據省圖書館提供的史料記載,每年秋天必須曬書一次。每次還在洞中地上灑石灰幫助吸收地上的濕氣和洞內的潮氣,同時在書箱內放大量樟腦丸防蟲。
為保證書籍的安全,守衛人和管理人員不斷摸索總結防潮防蟲的方法。比如在書箱之間放夾板,箱底放木炭,並且由秋季曬書一次增加春、秋兩季各曬一次。
《四庫全書》在地母洞保存的日子,著名科學家、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親自前來查看保管情況。而遠在重慶的蔣介石也曾來電詢問相關保存情況。
1939年6月23日,竺可楨和貴州省教育廳三科科長楊克天等人一起,到地母洞察看庫書存放情況。打開一箱驗視,發現其中書籍已略有潮濕。當即商定,屋頂須以瓦代木,箱中書籍須晾曬,必須有人主持看護工作,並向有關部門申報專項經費。據竺可楨日記記錄顯示,6年間,他一直擔心著地母洞內潮濕的環境對庫書的威脅,始終安排浙大專業人員參與庫書的具體管理,並不斷向有關高層反映情況,建議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國寶。
從1939年4月8日起,到時1944年11月日軍進攻貴州,重慶國民政府特令閣書緊急遷重慶,地母洞陪伴文瀾閣《四庫全書》及看護人員長達近6年時間。正是它的庇護,使得文瀾閣本安然回到杭州,為中國古籍的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
地母洞
史料記載,1948年貴陽文通書局出版的(民國)《貴州通志》,得益於文瀾閣《四庫全書》。因為《四庫全書》所集圖書,絕大多數是貴州沒有的。零散記載黔地歷史、地理、民族等方面資料的圖書較多,是貴州文人、學者使用此書的極好機會;同時幫助貴州相關文獻得以完成。
文瀾閣《四庫全書》運藏貴陽後,機遇難得,教育部命西南各大學遴選人材校勘《四庫全書》,發函希望貴州省教育廳轉呈教育部,允許在校勘時由圖書館派人抄錄有關貴州資料。
在抗日戰爭期間,地母洞為保護中華文化瑰寶《四庫全書》作出了貢獻。而貴陽文通書局出版的《貴州通志》中,許多黔省史料都取材於地母洞內的《四庫全書》。也許,這就是保護與回報。
然而,70多年來,儘管地母洞在保護文瀾閣本《四庫全書》有著重要貢獻和重大的歷史意義,如今仍在鹿沖關森林公園的莽莽叢林中默默無聞。而當年的貴州省立圖書館館舍、張家祠堂早已拆除。
據云岩區檔案局局長、地誌辦主任王恩紅介紹,地母洞簡介銘文正在編撰中,不久後當遊人再次來到地母洞,將可以閱讀了解相關故事,能感受它的珍貴价值。
目前,雲岩區已經做出積極反應,在做好市、省級文物單位申報工作的同時,不斷加強保護和修繕,進行了大力的宣傳,旨在給地母洞一個名分,讓它的故事廣為人知。曹靜表示,地母洞已經成為雲岩區的五個紅色文化遺址之一,同時將全力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地母洞這顆抗戰文物“遺珠”,將以全新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