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區系植物區

地中海區系植物區

地中海區系植物區為北半球植物區中的一個區系植物區。氣候是夏季乾旱,冬季濕度高,即所謂地中海型氣候。由於冰河期有數個陸橋南移,所以植物種類較多,固有種也豐富,特別是科西加、撒丁兩島最為顯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中海區系植物區
  • 外文名:Mediterranean floral region
  • 地區:北半球植物區中
  • 類型:一個區系植物區
地中海區系植物區,古地中海植物區系的演變,

地中海區系植物區

北接歐洲-西伯利亞區系植物區的西部,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巴爾幹三個半島,土耳其,小亞西亞及北非地中海沿岸地帶。硬葉常綠樹(櫟屬Quercus、松屬Pinus)等區系的主體部分,同時有相當部分從歐洲西岸北上到達英國。野茉莉(Styrax japonica)、栓皮栗是本區的代表種。在英國和歐洲大西洋沿岸到處都有小灌木荒原,歐石楠屬(Erica)、岩薔薇屬(Cistus)、染料木屬(Genista)生長繁茂。已經知道本區還有很多是栽培植物和園藝植物的原產地〔白頭翁屬、仙客來屬(Cyclamen)、風信子屬(Hyacinthus)、矢車菊屬(Centaurea)、蠶豆屬、香豌豆屬〕。非洲的阿特拉斯山脈在冰河退卻的第三紀富有北半球溫帶區系的因素。

古地中海植物區系的演變

古地中海植物區系在後來的演化中, 古代熱帶成分逐漸喪失, 代替它們的, 一方面有由熱帶類型產生的、典型的地中海種;另一方面有擴大了生長地域及增大了數量的溫帶植物區系成分。到了第三紀末, 古地中海的植物區系基本上已經有了它現代的面貌 。在西歐地區中新世孢粉分析表明溫帶的植物成分的種類比早第三紀明顯增多, 並且開始出現了具有旱生結構現代的地中海成分, 如擬冬青櫟等現代硬葉櫟類以及木樨欖屬(Olea)、清香木屬(Pistacia)等類群。原來中生的常綠闊葉林及喜濕的成分逐步消失, 古特提斯海喜暖濕的常綠闊葉林逐步被旱生的硬葉常綠闊葉林所取代 。並逐步向旱生的現代地中海區系發展。
到了晚上新世後, 冬濕夏旱的地中海式氣候特徵已完全形成, 現代旱生的地中海區系也隨之形成。相同的變化也發生在青藏高原, 從第三紀以來橫斷山區古環境和化石的記錄可以看出晚漸新世以後橫斷山腹地麗江和理塘的化石區系組成是以旱生硬葉的種類為代表, 如旱梅屬(Palibinia)、類桉葉類植物(Eucalyptophyllum)、櫸木屬(Zelkora)等 , 表現為硬葉和具有旱生結構的類群逐步占優勢, 也反應了當時橫斷山地區的氣候環境的旱化, 並向現代地中海旱生植物區系演變。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青藏高原植物區系同古地中海區系演變發展的一致性。新第三紀以來, 隨著氣候的進一步旱化以及青藏高原的劇烈隆升, 原來的古地中海成分發生了分化,一部分形成了中亞植物區系;一部分則占據著地中海、西亞至中亞廣大地域形成了現代地中海植物區系成分;也有一部分則演變成舊世界溫帶的主體成分和北溫帶成分;也有部分適應在高山形成了中國—喜馬拉雅成分等。
正如吳征鎰等分析指出中國種子植物分布類型中, 舊世界溫帶分布, 地中海、西亞至中亞以及中亞分布等主要起源於古地中海沿岸。這些成分在青藏高原腹地還廣為分布, 明顯是古地中海沿岸保留下來的遺蹟。如中亞至喜馬拉雅分布的藏薺(Hedinia)、藏芥(Phaeonychium)、固沙草(Orinus);青藏高原至地中海分布的膀胱豆(Colutea)、鷹嘴豆(Cicer)、熏倒牛(Biebersteinia)、獨尾草(Eremurus)、刺頭菊(Cousinia)等。在南部至東南部不少的古地中海成分分化出了特有的高山類群和中國—喜馬拉雅成分。
湯彥承等指出特提斯第三紀植物群是東亞被子植物區系的一重要源頭, 一些中國—喜馬拉雅成分的特徵屬, 如刺參屬(Acanthocaly x)、雙盾木屬(Dipelta)、薊葉參屬(Cryptothladia)等都是古地中海退卻和喜馬拉雅隆升後在橫斷山及青藏高原保存並分化發展起來的後裔。此外, 也有一些年輕的成分是源於古地中海成分的祖先, 如獨一味屬(Lamiophlomis)是隨著喜馬拉雅山脈隆升為陸地, 適應高山荒漠從以地中海近東為分布中心的糙蘇屬(Phlomis)中衍生出來的年輕類群;事實上許多唇形科的中國—喜馬拉雅特徵屬, 如鉤萼草屬(Notochaete)、綿參屬(Eriophyton)、扭連錢屬(Phyllophyton)等歸根結底都是在青藏高原隆升過程中分化形成的。下面從一些青藏高原特徵類群的演變和間斷分布格局的形成可進一步論證和說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