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博物館

土族博物館

土族博物館為中華民族園56個民族博物館之一,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土族傳統民居建築1:1復原,由民間工匠,按土族習俗和傳統建築工藝於2007年建設,2008年4月正式開館。

土族博物館由民居正房、東西偏房、煨桑爐、庭院、輪子秋、水磨坊等組成,規劃成院落形式。並按當地生態環境配置植被和種植特色農作物。館內外陳列,按土族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原狀復原展示。展品徵集於青海省互助地區,年代為清代至近代,約三百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土族博物館
  • 類別:藝術類博物館
  • 地點:青海省
  • 竣工時間:2007年
  • 開放時間:2008年4月
土族,建築特色,建築布局,民居正房,西廂房,東廂房,角房,土族院落,輪子秋,煨桑爐,水磨坊,

土族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互助地區。人口約24萬。有本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
土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畜牧業。
傳統節日:納頓節、七日會、觀經會、青苗會、擂台會
傳統歌舞:安昭舞、“婚禮”舞、巴郎鼓舞、於菟舞。
傳統美食:沓呼日、釀皮、鍋蹋、酩醪酒、蓋碗茶。
土族崇拜自然,信奉喇嘛教。

建築特色

土族傳統民居土樓
土樓為富裕人家平頂院落式建築,土木結構,由正房、東廂房、西廂房、角樓組成。整座庭院房屋雕樑畫棟,裝飾得高堂秀氣、古色古香。房屋土坯牆,正面木製,檐口、門面柱頭、扎口板上都雕刻著虎獅、麒麟、鳳凰及各種花卉、八寶等圖案。屋頂均為平頂,可用木梯上下,便於晾曬和儲放糧草,鄰居之間也可在房頂間自由來往。占地面積579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

建築布局

民居正房

正房為二層木樓,樓上為佛堂,樓下住人。樓上中堂為佛位,供奉釋迦牟尼和班禪大師的佛像;中堂兩旁為誦經房,僅供男性年長者出入,忌女人小孩進出。樓下居室,一排五間,堂屋居中,供奉神靈、擺放祭品。左側臥室盤有“打泥炕”一面,炕上放置炕櫃、炕桌、火盆,鋪白毛氈、被褥等生活用品,由家中的老人居住。右側為客房,供客人及全家吃飯、飲酒用。民居長12.8米、寬4.4米、高8米,建築面積56.3平方米。

西廂房

西廂房為一層平頂建築,高3.8米。由家中排行最大的兄長居住。室內有“打泥炕”、炕桌、火盆等。西耳房為“阿姑繡房”,是未嫁的女兒居住,也是做“刺繡”等針線活的地方。

東廂房

東廂房為一層平頂建築,高4米。由家中排行小的晚輩居住。室內砌有火炕及生活起居用品。東耳房為廚房,盤有鍋台。灶膛煙道經過東廂房炕下後才通往煙囪,習慣稱“鍋台連炕”。

角房

角房為二層木樓,通風透氣,便利儲糧。一層為畜圈和雜物間,二層儲放糧草。長3.8米、寬3.6米、高6米。

土族院落

土族院落由院門、庭院、輪子秋、嘛呢旗桿、煨桑爐、院牆組成。庭院面積130平方米。
院門為雙開扇門樓,門樓上裝飾有雕花刻鳳的檐口柱頭,用青磚垛成門柱承重,上蓋小青瓦。

輪子秋

輪子秋是土族傳統競技娛樂用具。用大板車車軸連車輪豎立起來,穩固住重心。朝上的車輪上平綁一架長梯,梯子兩端繫上皮繩或麻繩挽成的繩圈。兩人相向推動木梯,使之旋轉,然後借著慣性分別坐或站在繩圈內,快速轉動起來,並表演各種驚險動作。輪子秋可同時供4人玩耍。
本輪子秋,高4米,輪盤直徑1.3米,於2007年在青海互助地區徵集。

煨桑爐

煨桑爐是迎請神靈焚香招喚的器皿,用來消除不淨和穢氣。煨桑時,先將柏樹枝放置爐內點燃,然後再撒上些許糌粑、茶葉、青稞等,最後再用柏枝蘸上清水向燃起的煙火揮灑三次。煨桑者口誦“六字真言”,手搖轉經筒。

水磨坊

水磨坊徵集於青海互助縣台子鄉格隆村,為清同治年間制,至今已有150年歷史。水磨坊石木結構,屬高架乾攔式建築,上層為木房,下層為石吊腳,支撐在距水面2.6米高的溪水上。長6.8米、寬3.8米、高5.2米,建築面積25.8平方米。
平輪水磨坊是藉助水勢落差為動力,衝擊水輪,引擎石磨,晝夜不停運轉的磨麵工具。由引水槽、水輪、磨軸、石磨盤、磨房、糧斗等部件組成。屬非物質文化遺產類。
土族平輪水磨坊,作為研究黃河上游積石峽地區農業生產,是不可多得的實物,為深入研究土族利用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的技術,提供了佐證。為土族博物館一級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