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女兒餅

土家女兒餅

土家女兒餅原名建始大餅,又名唐氏土家女兒餅,恩施土家女兒餅。

土家女兒餅以其醉人的自然清香、松腴柔潤的口感、色澤金黃鮮明而讓人們的味蕾綻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土家女兒餅
  • 分類:特色小吃
  • 主要食材:原麥石磨麵粉,綠色生態的豬肉
  • 又名:建始大餅
  • 產地:湖北恩施土家族
  • 口味:感柔韌筋道,肉質鮮嫩香醇
土家女兒餅簡介,社會影響,土家女兒餅的由來,土家女兒餅的製作工藝,

土家女兒餅簡介

土家女兒餅原名建始大餅,又名唐氏土家女兒餅,恩施土家女兒餅。是湖北恩施州土家族特有的小吃,2014年經恩施新峰貿易公司改良推廣至今深受好評,土家女兒餅特有的口味,迅速火遍全國。土家女兒餅以其醉人的自然清香、松腴柔潤的口感、色澤金黃鮮明而讓人們的味蕾綻放,得以在這個時代盛行。一個個金黃香脆的女兒餅就是一個個色美味佳的藝術品,讓人望之能起三分饞,聞之則添七分飢。

社會影響

土家女兒餅是唐氏族人在傳統的土家女兒餅的工藝上,經過上百年幾代人的智慧融入,在原料上通過精挑細選,工藝上創造性的改進,火候上獨到的溫度控制終於創造出美味絕倫的土家女兒餅。其麵粉不同於市面上普通的增白中筋麵粉,而是選擇最好的原麥石磨麵粉,麥香濃郁,口感柔韌筋道,肉類也不是市面上普通的飼養豬肉,而是選擇的綠色生態的豬肉,肉質鮮嫩香醇,再用上佳的調料調配,讓人聞之則垂涎欲滴。經過獨特發酵工藝,大師就像一個藝術家一樣將麵團和肉餡在手中把玩,然後一張又薄又軟的餅出現了,耐著高溫,將餅貼到爐膛上,經過慢火的燻烤,肉的醇香與麥的清香完美的結合,等到兩面金黃時,餅香四溢。輕咬一口,香味滑過舌頭,直沁心脾,三春難忘。

土家女兒餅的由來

土家女兒餅原名建始大餅,是土家族的一種傳統食品,傳說美麗優雅的土家女兒們在遠嫁他鄉時,父母為了讓女兒們不忘記故土家鄉,特製一種飽含故鄉情懷和風味的麵餅送與出嫁的女兒,讓她們即使遠在他鄉,也能記住家鄉的味道,因為胃知鄉愁。
另外兩種說法“女兒餅”是漳平市中秋佳節民間傳統特色月餅。
一是漳平幾百年來的風俗習慣,每年中秋節前幾天,已經出嫁的女兒要送給父母、伯伯、叔叔、兄弟每人2個女兒餅;
二是按漳平當地婚嫁習俗,在女兒與未婚夫訂婚時,要準備一大批“女兒餅”,送給直系親人每家2個,旁系親戚和要好的朋友每家1個,用以告知眾人:我女兒已經有婆家了,你們就不要再來提親了。

土家女兒餅的製作工藝

“女兒餅”吃著可口,工序卻繁雜。其做法步驟主要有五:
一是做外皮,麵粉、豬油、白糖摻和糅壓,糅到有一定彈力韌性且不黏手為止;
二是做內皮,用盆子盛上相當外皮數量兩倍的生麵粉,上鍋蒸至透熟,取出晾涼後,加入適量的食用油和麥芽糖,攪拌均勻後糅捏,形成稍油膩麵團(俗稱“油酥”),此即內皮。
三是做餡,以麵粉重量10%的比例取肥肉,加適量水入鍋煮20分鐘,而後取出切碎再入鍋,入鍋前先倒入一些油,加上蔥頭炸香,後將肉倒入,再摻入花生仁(要事先剝皮搗碎)、冬瓜糖、芝麻、麥芽糖,用小火翻炒至熟,餡即製成。
四是製作,先將外皮麵團按扁,用手拉抻,包進去一個小油酥內皮麵團,再用手在桌上按扁,接著用擀麵杖擀稍薄,將餡包入後壓平,而後兩面均撒上一層芝麻,用手掌輕輕按入麵皮,再放進木製餅模,用手壓實後磕出,再蓋上紅色的印章,
五是烘烤,將餅貼到爐膛內,經過慢火的燻烤,到肉的醇香與麥的清香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兩面金黃時,餅香四溢,大餅就可以出爐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