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豆蔻

草豆蔻,多年生草本,株高1.5-3m。葉柄長1.5-2cm;葉片狹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0-65cm,寬6-9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有緣毛,兩面無毛或僅在下面被極疏的粗毛;葉舌卵菜,長5-8mm,外被粗毛。總狀花序頂生,直立,長20-30cm,花序軸密被粗毛,小花梗長約3m,小苞片乳白色,闊橢圓形,長約3.5cm,先端鈍圓,基部連合;花萼鐘狀,白色,長1.5-2.5cm,先端有不規則3鈍齒,1側深裂,外被毛;花冠白色,草豆蔻花冠管長約8mm,裂片3,長圓形,上方裂片較大,長約3.5cm,寬約3.0cm,先端2淺裂,邊緣具缺刻,前部具紅色或紅黑色條紋,後部具淡紫紅色斑點;側生退化雄蕊披針形,長4mm或有時不存;雄蕊1,長 2.2-2.5cm,花葯橢圓形,藥隔背面被腺毛,花絲扁平,長約1.5cm;子房卵圓形,下位,密被淡黃色絹毛。蒴果近圓形,直徑約3cm,外被粗毛,熟時黃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葉柄長1.5-2厘米;葉舌長5-8毫米,外被粗毛。總狀花序頂生,直立,長達20厘米,花序軸淡綠色,被粗毛,小花梗長約3毫米;小苞片乳白色,闊橢圓形,長約3.5厘米,基部被粗毛,向上逐漸減少至無毛;花萼鐘狀,長2-2.5厘米,頂端不規則齒裂,復又一側開裂,具緣毛或無,外被毛;花冠管長約8毫米,花冠裂片邊緣稍內卷,具緣毛;無側生退化雄蕊;唇瓣三角狀卵形,長3.5-4厘米,頂端微2裂,具自中央向邊緣放射的彩色條紋;子房被毛,直徑約5毫米;腺體長1.5毫米;花葯室長1.2-1.5厘米。果球形,直徑約3厘米,熟時金黃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艷山姜
  • 別稱草豆蔻、漏蔻、草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芭蕉目
  • :姜科
  • 亞科:姜亞科
  • :姜族
  • :山姜屬
  • :艷山姜
  • 分布區域:產我國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熱帶亞洲廣布。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觀賞價值,藥用價值,來源,

形態特徵

株高2-3米。葉片披針形,長30-60厘米,寬5-10厘米,頂端漸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頭,基部漸狹,邊緣具短柔毛,兩面均無毛;葉柄長1-1.5厘米;葉舌長5-10毫米,外被毛。圓錐花序呈總狀花序式,下垂,長達30厘米,花序軸紫紅色,被絨毛,分枝極短,在每一分枝上有花1-2 (3)朵;小苞片橢圓形,長3-3.5厘米,白色,頂端粉紅色,蕾時包裹住花,無毛;小花梗極短;花萼近鐘形,長約2厘米,白色,頂粉紅色,一側開裂,頂端又齒裂;花冠管較花萼為短,裂片長圓形,長約3厘米,後方的1枚較大,乳白色,頂端粉紅色,側生退化雄蕊鑽狀,長約2毫米,唇瓣匙狀寬卵形,長4-6厘米,頂端皺波狀,黃色而有紫紅色紋彩;雄蕊長約2.5厘米;子房被金黃色粗毛;腺體長約2.5毫米。蒴果卵圓形,直徑約2厘米,被稀疏的粗毛,具顯露的條紋,頂端常冠以宿萼,熟時朱紅色;種子有稜角。花期:4-6月;果期:7-10月。
別名:砂紅、土砂仁、野山姜、玉桃、月桃、巴芒茶、巴芒荼、白豆蔻、草豆叩、草豆蔻、草蔻、草蔻仁、大草蔻、大豆蔻、豆蔻、山姜、土草叩、熊竹蘭、圓豆蔻

分布範圍

產自中國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熱帶亞洲廣布。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

本種花極美麗,常栽培於園庭供觀賞。

藥用價值

根莖和果實健脾暖胃,燥濕散寒;治消化不良,嘔吐腹瀉。葉鞘作纖維原料。
氣味:(仁)辛、澀、溫、無毒。
種子含揮髮油0.7%、棕櫚酸 (Palmitic acid)、按油精 (Cineole)、α-石竹烯(α- Caryophyllene)及倍半萜烯醇。
功能
1、心腹脹滿,氣短。用豆蔻一兩,去皮,研細。每服半錢,木瓜生薑湯調下。
2、胃弱嘔逆不食。用豆蔻仁二枚、高良姜半兩,加水一碗合煮,去渣取汁,再以生薑汁半合倒入,和麵粉做成面片,在羊肉湯中煮熟,空腹吃下。
3、霍亂煩渴。用豆蔻、黃連各一錢半,烏豆五十粒,生薑三片,水煎服。
4、虛瘧自汗不止。用豆蔻一枚,面裹煨熟。連面研細,加平胃散二錢,水煎服。
5、瘴瘧(熱少寒多,或單過時冰熱。或虛熱不寒)。用豆蔻仁、熟附子等分,加水一碗、姜七片、棗一枚,煎至半碗服下。此方名“果附湯”(因豆蔻一名草果)。
6、赤白帶下。用豆蔻(連皮)一枚、乳香一小塊,面裹,煨至焦黃,同面一起研細。每服二錢,米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7、脾痛脹滿。用豆蔻仁二個,酒煎服。
附方:豆蔻的功用是:除寒、燥濕、開郁、化食。是治瘧的要藥之一。但如吃得過多,則不免助長脾熱。傷肺、損目。

來源

草豆蔻出自《雷公炮炙論》。《唐本草》:豆蔻,苗似山姜,花黃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海藥本草》:豆蔻,其根似益智,皮殼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蒳草樹也。葉如芄蘭而小,三月采其葉,細破陰乾之,味近苦而有甘。《蜀本草》:《圖經》雲,豆蔻苗似杜若;春花在穗端,如芙蓉,四房生於莖下,白色,花開即黃;根似高良姜;實若龍眼而無鱗甲,中如石榴子;莖、葉、子皆味辛而香。十月收。《本草圖經》: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嶺南皆有之。苗似蘆,葉似山姜、杜若輩,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頭深紅色,葉漸展,花漸出,而色漸淡,亦有黃白色者,南人多采以當果實。尤貴其嫩者,並穗入鹽同淹治,疊疊作朵不散落。又以朱槿花同浸,欲其色紅耳。其作實者,若龍眼子而銳,皮無鱗甲,中子若石榴瓣,候熟,采之暴乾,根苗微作樟木氣。《綱目》:草豆蔻、草果雖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寧所產豆蔻,大如龍眼而形微長,其皮黃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縮砂仁而辛香氣和。滇、廣所產草果,長大如訶子,其皮黑厚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氣,彼人皆用筆茶及作食料恆用之物。南人復用一種火楊梅偽充草豆蔻,其形圓而粗,氣味辛猛而不和,人亦多用之,或雲即山姜實也,不可不辨。杜牧《贈別》詩:“娉娉嬝嬝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後蜀 歐陽炯《南鄉子》詞:“藤杖枝頭蘆酒滴,鋪葵席,豆蔻花間趖晚日。” 宋 陸游《小園春思》詩:“小軒愁入丁香結,幽徑春生豆蔻梢。” 明 許自昌《水滸記·聯姻》:“擁鴛衾夢繞 巫山,但豆蔻含胎可憐。”田漢《回春之曲》第一幕:“椰子肥,豆蔻香,你受著自然的紅豆蔻豐富的供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