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我國產業技術創新模式研究

《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我國產業技術創新模式研究》是一篇學術論文,作者是胡紅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我國產業技術創新模式研究
  • 外文名:Research on mode of China’s industr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ring
  • 論文作者:胡紅梅著
  • 導師:李悅指導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Research on mode of China’s industr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ring
論文作者
胡紅梅著
導師
李悅指導
學科專業
產業經濟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產業發展 技術革新 產業轉移
館藏號
F124.3
館藏目錄
2009\F124.3\2

中文摘要

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只有通過技術創新,產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技術創新對經濟成長的積極作用已經得到學術界、政府的認可。技術創新分為國家技術創新、產業技術創新和企業技術創新三個層次。但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人們往往重視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而忽視了處在中觀位置的產業技術創新。實際上,作為微觀和巨觀聯結點的產業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意義更加重要,因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往往代表一國的產業競爭力。在國際產業結構大調整過程中,國際產業轉移充當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國際產業轉移主要是通過資本的國際流動和國際投資來實現的,往往是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開始,進而到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是從相對發達的國家轉移到開發中國家和地區,逐層推進。國際產業轉移是推動我國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然而,同時國際產業轉移將對我國技術水平、產業結構最佳化及國家經濟安全等方面產生潛在威脅。面對國際產業轉移給中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們不能長期處於低端產業、低附加值的國際分工地位。要形成持續的競爭力和保持持續增長的空間,就必須在產業技術創新上有新的作為。 技術創新是一項新技術構想的產生到市場套用的完整過程,它包括構想的產生、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商業化生產和行銷的過程。產業技術是指能提高本產業生產力水平和經濟價值的體系化的共性技術和核心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技術創新為主,以提高產業競爭力為目標,以產業共性技術擴散為重點的新設計的產生、技術開發(或引進)、產品化、商業化到產業化的全過程。 國內外關於國際產業轉移、技術創新的理論研究碩果纍纍。目前,隨著國際產業轉移本身的演化,學術界對該領域的研究呈現出研究視角多樣化、研究內容擴展,研究方法拓展的趨勢。自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對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階段技術創新研究的特點之一就是在綜合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己有的研究範圍中,選出或提出有關重點專題深入研究。對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企業規模的研究一直是技術創新研究的熱點問題,同時研究的方向也開始強調技術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關係。 國際產業轉移是一個歷史的動態過程,主要是伴隨著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而進行的。國際直接投資的大規模擴展和產業轉移的普遍出現還是在二戰以後。國際產業轉移呈現出“價值鏈拆分”和“產業空間分割”、將品牌經營和加工製造相分離以及利用生產上的前後向聯繫和市場的關聯效應向移入國集聚並形成產業集群優勢等發展趨勢。國際產業轉移的基本規律可概括為:已開發國家或地區從“邊際產業”入手,向開發中國家或地區實施產業轉移,被轉移產業的層次由低到高遞次展開;已開發國家或地區的生產區位中心,隨著產業(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而形成不同的轉移模式;開發中國家或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伴隨著生產要素密集性的改變,將逐步實現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變。 國際產業轉移對產業移出國存在影響移出國國內就業水平、削弱移出國的技術優勢以及造成移出國產業“空心化”的負面作用。當前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是開發中國家及地區,國際產業轉移能夠為承接國帶來投資轉移效應、結構成長效應、就業擴大效應等積極影響,為開發中國家提供了以現有的能力水平參與國際市場的機會。但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是一把“雙刃劍”,其在客觀上會給承接國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資源的全球配置使東道國原有的產業政策失效。 從近幾年發展看,國際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正在逐步深入、廣泛。國際產業轉移促進了我國製造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帶動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加快了我國技術進步的步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製造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並由此促進了我國出口競爭力的提升和出口結構的升級最佳化。另外,跨國公司的大規模產業進入,也產生了積極的競爭示範效應,一些國內企業從中獲得了學習機會,增強了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國際產業轉移為我國產業結構最佳化提供寶貴的資金、技術和經驗支持。但與此同時,國際產業轉移對我國主導產業體系發展構成更大的威脅、可能加大對我國產業自主開發技術體系的進一步擠壓和控制、跨國公司憑藉強大競爭優勢,在我國部分行業中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形成了一定的行業壟斷,抑制了國內產業競爭力和市場份額的提高。另外,我國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存在著認識誤區,認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一定能增加資本積累、天然地推動我國的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把能夠生產高技術產品等同於自己擁有了高技術。從我國承接產業轉移區域來看,大致存在著承接區域結構失衡、轉移來源結構失衡、轉移產業結構失衡以及承接體制機制失衡的問題。 產業技術創新有協同性、基礎性、整體性和擴散性的特點,產業技術創新不同於企業技術創新。兩者既有聯繫也有區別。產業技術創新能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組織變革。國內學者將產業技術創新分為研究開發階段、設計試驗階段、生產階段和市場實現階段四個階段。從系統論角度看,產業技術創新實質是一個開放式的投入產出系統,從輸入到輸出,是技術創新產業化市場化的過程,它大致也要經歷技術開發階段、成果轉化階段、商業化和產業化階段。因此,產業技術創新系統有五個子要素(子系統),包括輸入、主體、客體、環境和輸出。輸入的是產業技術創新資源,包括R&D和非R&D要素;產業技術創新的主體範疇從多個創新行動者到創新共同體的轉變,創新共同體包括科研機構和大學、企業、中介機構和政府;客體是指產業技術,本文特指共性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客體就是創新共同體內部協作,實施行為的對象,共性技術具有基礎性、通用性、前瞻性和準公共產品性的基本特徵;環境包括國內環境、社會環境、文化教育狀況以及國際環境;產業技術創新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它輸出的是產業技術創新的績效,表現為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本文用產業組織理論的結構——行為——績效分析方法研究國際產業轉移對我國產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分析認為:在國際產業向我國轉移的過程中,我國產業技術創新面臨:無論在產業集中度還是在進入壁壘方面,被跨國公司強化壟斷地位的市場結構(未有外資進入,關係國家安全產業除外);企業行為在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伴隨大打價格惡戰、重視技術引進、缺乏自主技術創新;產生產業內缺乏合理規模企業、產業利潤率不穩定以及技術進步的雙向效應的市場效果狀況。 把產業技術創新看成是個開放的系統,如何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保證系統的良性運轉,其運行模式的選擇尤為重要。本文關於產業技術創新模式選擇的過程就是把產業技術創新置於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再次審視,根據產業技術創新自身的特點和比較不同模式的優劣確定目標模式。本文是基於創新技術來源的角度不同來進行模式選擇分析的。即:在獨立創新、合作創新和模仿創新中選擇模式。因為獨立創新與合作創新都是由依靠一國產業自身力量進行的技術研究開發的創新“活動”。所不同的是合作創新強調一國產業依靠內部各主體之間的聯合進行創新,但其仍隸屬於自主創新的範疇。因此,筆者將產業技術創新的模式分為自主創新和模仿創新兩種。 通過對模仿創新和自主創新兩種模式進行博弈分析,得出結論:無論產業實力強弱,一個國家要想在國際市場竟爭獲得一席之地,只能致力於培養本國產業的技術實力,通過自主創新實現本國產業技術的跳躍式發展。通過建立企業競爭力模型進而分析不同情景下的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得出結論:現實經濟中,企業宜採用模仿創新模式和自主創新模式並舉的戰略。筆者認為,在國際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我國產業技術創新的目標可界定為:充分整合國內外創新資源,提高我國產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我國在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上,既有豐富的經驗,又有沉痛的教訓。我國是發展中大國,在技術實力方面與已開發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產業技術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 通過對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我國產業技術創新的目標定位和戰略分析,進而提出我國產業技術創新宜採用分步走,逐漸形成以自主創新為主,模仿創新為輔的綜合創新的目標模式。其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以自主創新為主。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二是模仿創新是創新的手段,其目的是實現自主創新。國內許多學者大都認識到從技術引進演進到自主創新的必要性,也認識到了消化吸收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我們提倡自主創新的同時,要注意到它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本文所提出的創新共同體,核心是產學研結合體,強調政府對其巨觀管理作用,更重視產學研組織形式的活動效率。因此,筆者認為,創新共同體分步走綜合創新模式的運行機制大致包括創新共同體動力機制、模仿——自主創新轉換機制和激勵機制三大機制。 共性技術的研發是有高風險但同時伴隨高收益。這就需要我們在創新共同體內部建立健全風險承擔和利益分配機制以確保產業技術創新共同體的動力機製得以運行。在創新主體風險態度給定的情況下,其在進行技術創新之前,一方面要對技術創新活動可能的淨收益及其滯後期進行預測;另一方面要對創新活動的風險和自身的創新能力進行估計。只有在合意的時間範圍內能夠取得較高的預期收益,同時風險適度、創新能力較強的技術創新,對於創新主體才有較大的激勵作用,構成其進行技術創新的足夠動力。 模仿——自主創新轉換機制,是在技術引進的基礎上,根據本產業技術水平的實際情況,達到引進、模仿分解技術、消化吸收、自主創新的過程。假設本產業技術水平中等,與世界先進水平相差一段距離,假定創新主體有創新動力和良好的環境,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引進,吸收,實現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即在不斷螺旋式推進中實現其技術水平的跨越,培育較強的產業技術創新能力。 要解決市場不能有效配置產業技術創新資源的問題,需要政府對產業技術創新進行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採用各種政策工具為產業技術創新提供各方面的支持,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創新型科技人才是企業實現自主創新的最寶貴資源。在企業科技人才總量不足,比例偏低的情況下,用雙通道激勵機制激發現有科技人才的創造性,並逐步構建起企業內部科技人才梯隊和職業發展通路,以解決企業留人、育人、用人的關鍵問題。 筆者認為,在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影響我國產業技術創新目標模式實現的有產業價值鏈、創新資源、創新主體合作以及環境四個因素。 產業價值鏈對技術創新成果的影響幾乎有決定性的作用。產業上游的創新成果會對整個產業價值鏈產生影響,這些成果除創新成果本身的價值外,還有其產業鏈附加價值。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跨國公司往往占據高端地位,而我國企業則大多處於加工組裝的底端地位,嚴重影響其技術創新戰略。 創新資源的影響包括R&D投入的影響和人才的影響。總體來看,我國企業R&D投資強度較低,與技術創新的要求相差甚大;跨國公司提供的優厚待遇和科學的人力資源培訓機制直接吸引了大批國內研發人才的加盟,導致國內人才大量流失,嚴重製約了我國自主創新的發展。 創新主體合作的影響體現在當前我國產學研結合的水平還不高,簡單項目合作多,戰略層次合作少,單向委託多,雙向互動少,各方積極性尚未得到有效調動,合作的組織形式鬆散,運行機制不健全,創新成果的大規模商業化套用得不到保障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部分重點產業對外技術依賴的現象仍然相當嚴重。 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該產業所處的環境影響,從長遠來看,技術創新的環境支持要素,也是企業乃至整個產業技術創新的後勁所在。因此環境支持能力也預示著該產業將來的發展潛力。 為了使我國產業技術創新的自主創新目標模式得以實現,政府需要有所作為:完善加工貿易政策,促進加工貿易產業升級;加大對產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和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建立新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對跨國公司投資方向的引導和管理;完善中介機構的功能;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活動中的道德、法制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