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海燕(中南民族大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嚴海燕,女,1961年12月生,武漢大學遺傳專業學士、南京大學植物生理學專業碩士、美國阿肯色大學植物科學專業博士,曾在河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遺傳教研室、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美國康乃爾大學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進行教學和研究工作,現任湖北植物生理學會常務理事,已在國內外發表文章40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嚴海燕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61年12月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南京大學,美國阿肯色大學
  • 代表作品:《植物發育分子生物學》《植物發育生物學》《基因工程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程》
人物信息,著作介紹,工作簡歷,

人物信息

在美國阿肯色大學獲植物科學專業博士學位在美國阿肯色大學獲植物科學專業博士學位
職 稱 :教授,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學科專業 :植物生物科學
研究方向 :植物分子生物學,植物科學
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植物合成代謝(包括蛋白質合成代謝、碳水化合物合成代謝、次生物質合成代謝)調控、植物抗逆(寒、凍、旱)等機制的研究,目前正在從事花生種子發育時期發育與抗病相關基因表達、貯藏物質合成代謝調控的分子機理,豆科植物莖表皮分化基因表達調控和信號傳遞網路的研究,以及這些研究結果在花生生物反應器和植物色素標記基因的基因工程領域的套用。目前在研的項目有: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 發育中花生種子中DOF基因家族的研究,與山東花生研究所合作研究項目: 抗黃麴黴品種與易感品種發育中種皮基因表達差異分析及抗性基因的鑑定和分析,校科研基金 扁豆莖表皮基因表達類型分析。近期著作有《植物發育分子生物學》、《植物發育生物學》 等。

著作介紹

《植物發育分子生物學》本書將近年來國內外最新的關於植物發育領域分子機理的研究成果融入植物發育過程分子機理的描述中,並將組織類型特性分子決定機理的相似性和器官差異性也分散在各發育時期及部位介紹,使讀者對整個植物發育周期各時期和部位發育機理一體性及特殊性有更深刻的理解。本書包括兩篇共10章內容,上篇包括前5章內容,主要介紹植物花的發育、高等植物的性別決定和生殖器官的發育、植物的傳粉和受精、植物胚胎髮育、果實發育的機制,屬於生殖發育部分;下篇包括後5章內容,主要介紹植物的光形態建成、激素對植物發育的影響、根的發育機制、植物莖頂端和葉的發育、逆境中植物的發育,屬於營養發育部分。

工作簡歷

2006年四月---現在 中南民族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從事工作:
研究方向:
1. 發育中花生種子的黃麴黴抗性機理的研究
幾年來,通過對發育中花生種子中抗黃麴黴和易感品種基因晶片結果和網路資料庫序列進行分析,及定量PCR分析,提出有兩套不同的小泡運輸系統分別在黃麴黴抗性和敏感品系中發揮作用。目前和下一步繼續對一些與此相關的基因進行基因結構、功能、細胞學等方面的全方位研究。
2.發育中花生種子貯藏物質合成代謝調控和果實形態建成的研究
a. 通過對高脂肪低蛋白和高蛋白低脂肪品種發育中子葉的基因晶片分析,獲得一批信息,並構建了一個高脂肪品種發育中種子的cDNA文庫,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這個領域的工作殛待開展起來。
b.對貯藏蛋白啟動子中占有重要比例的dof 元件結合蛋白DOF轉錄因子、發育中花生種子中DOF基因進行了研究,克隆了26個品種中4種DOF基因,共104個基因,並對這些基因進行了測序分析,發現四粒和兩粒花生種子中某幾個DOF基因序列存在特殊差異。已經對其中一個基因運用蛋白雜交技術進行了表達分析。
3.對扁豆莖表皮表達和克隆的188個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學的方法進行了功能分類,與擬南芥相關資料庫的結果進行比較,證明植物莖表皮是重要的感受和傳遞植物信號的組織,對植物的防禦和組織和器官發育都有重要作用。目前集中在對表皮機械信號傳導機理方面進行研究。
教學:
承擔本科生的分子生物學實驗與基因工程實驗、細胞生物學、植物發育分子生物學、文獻檢索等課程和研究生的植物發育分子生物學、高級植物生理學的教學工作,指導本科畢業論文為3,4,10,7,8,6,2共40人。編寫出版了《基因工程與分子生物學實驗教程》,已經獨立完成編寫《植物發育分子生物學》50萬字,已在科學出版社出版。
2003年3月-2006.4月,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首席研究員, 植物分子生物學學科組長,博士生導師, 武漢植物園學位委員會副主任。
從事了如下工作:
1、花生子葉特異表達轉基因載體的構建(已經構建一種花生子葉特異表達植物轉基因載體)。.
2、克隆莖表皮特異表達基因及調控因子,利用植物色素合成調控因子及有關酶的基因,構建新的無害於環境的植物轉基因報告或標記基因。
3、採用花生高蛋白、高脂肪和黃麴黴抗性和易感發育中種子和種皮,對大豆發育中種子大約37500個基因,大豆疫黴菌15800個基因和大豆胞囊線蟲病7500個基因進行了雜交檢測。獲得了下面幾方面的結果:
1)花生與大豆發育中種子基因表達同源性基因組水平的比較
2).花生髮育中種子與種皮差異表達基因的基因組水平的比較
3).高蛋白與高脂肪子葉基因表達差異的基因組水平的比較。
4).抗黃麴黴與易感品種種皮基因表達差異的基因組水平的比較(同山東花生研究所合作,對方出資,為主要產權單位)。
教授“科技寫作”一門課(武漢分院研究生院)
2001 年6月——2003年3月,鄭州大學生物工程系
1、教授植物生物學中植物生理部分(三章);生命科學導論兩章內容;
2、進行鹽藻轉基因方面的研究。
3、負責組建植物科學專業,包括課程設定、人員安排。
4、建設植物分子生物學實驗室。
5、參加生物工程系的組建,包括課程設定、儀器設備購置,實驗室設計、教材選擇等。
2000年7月——2001年3月, 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院作物與土壤系低溫生理實驗室博士後。研究擬南芥的抗寒生理機制。發表論文一篇。
1999年6月——2000年7月(或12月), 北京大學生物技術系, 從事植物抗寒機理的研究。
1999年10月——2000年7月,作為未名公司的代表,與海南林業局合作,成立海南新綠神有限公司,作為植物組織培養進行椰子快繁及其他技術總指導和董事。
1999年6月——2000年7月,海南華翠棕櫚園有限公司技術總指導和董事。建立組織培養實驗室,培訓技術人員,並參加和指導多種棕櫚科植物的組織培養工作。
1998年7月——2000年7月,北京大學未名公司研究人員。從事多種植物組織培養及轉基因工作。
1997年7月——1999年6月 中國農業大學園藝系博士後, 博士副導師,從事果實發育過程中同化物卸載與碳水化合物代謝的研究。參加研究生的“高級果樹生理專題”教學(每年4學時—兩次課, 題目為‘果實發育過程中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和調控’)。
1989年6月——1992年6月 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實習研究員,從事植物組織培養的工作。
1983年7月——1986年9月 河南師範大學(新鄉)生物系遺傳教研室,助教,從事遺傳學實驗教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