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腺瘤

嗜酸性腺瘤又稱大嗜酸性粒細胞瘤,是一種少見的涎腺良性腫瘤。關於嗜酸性腺瘤的組織發生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來自導管上皮或導管肌上皮細胞。嗜酸性腺瘤主要發生於腮腺,占腮腺腫瘤的1%以下,多為單側發生,個別病例也可發生於雙側。有時也可見於頜下腺、齶腺、頰腺等。常發生於老年女性,80%發生於50~60歲。

基本介紹

  • 別稱:大嗜酸性粒細胞瘤
  • 英文名稱:eosinophilic  adenoma
  • 就診科室:口腔科;腫瘤科
  • 多發群體:50~60歲女性
  • 常見發病部位:腮腺
  • 常見症狀:腫瘤直徑一般不超過5厘米、生長緩慢、無任何不適。腫瘤呈圓形或卵圓形,活動,質地較軟,與皮膚無粘連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關於嗜酸性腺瘤的組織發生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來自導管上皮或導管肌上皮細胞。

臨床表現

嗜酸性腺瘤主要發生於腮腺,占腮腺腫瘤的1%以下,多為單側發生,個別病例也可發生於雙側。有時也可見於頜下腺、齶腺、頰腺等。常發生於老年女性,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
嗜酸性腺瘤為良性腫瘤的臨床表現,腫瘤體積一般較小,直徑一般不超過5厘米,生長緩慢,病人無任何不適。腫瘤呈圓形或卵圓形,活動,質地較軟,與皮膚無粘連。

檢查

1.涎腺的嗜酸性粒細胞線粒體氧化酶系統對99m鎝具有親和能力,可使嗜酸性腺瘤99m鎝同位素掃描中顯示出“熱”結節。
2.病理檢查
(1)大體形態 腫瘤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個別呈結節狀,有包膜且較完整,剖面呈棕色,無囊性變、出血或黏液樣區域。
(2)鏡檢 瘤細胞體積較大,界限清楚,圓形或多邊形,胞漿呈顆粒狀,嗜酸性染色。核圓形或卵圓形,染色深,甚至固縮。核仁可見,但核分裂象非常少見。細胞排列成實性小梁或團塊,有時呈腺小葉狀排列,但不形成腺管腔。瘤細胞團之間有纖維結締組織間質,將上皮團塊分隔成分葉狀,間質內無淋巴組織,或偶見少量淋巴細胞,但一般不形成淋巴濾泡。

鑑別診斷

本病主要與腮腺炎相鑑別: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傳染病,病人是傳染源,飛沫的吸入是主要傳播途徑,接觸病人後2~3周發病。腮腺炎主要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耳垂下腫大,腫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為中心,邊緣不清,表面發熱、有觸痛,張口或咀嚼時局部感到疼痛。

治療

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並應切除一些正常、腫瘤外周的涎腺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