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雪松

喜馬拉雅雪松

喜馬拉雅雪松(學名:Cedrus deodara),與杉樹最為接近。原產於喜瑪拉雅山脈海拔,常綠喬木,樹冠尖塔形,大枝平展,小枝略下垂。葉針形,質硬,灰綠色或銀灰色,在長枝上散生,短枝上簇生。10-11月開花。球果翌年成熟,橢圓狀卵形,熟時赤褐色。廣泛栽培作庭園樹。在氣候溫和涼潤、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長旺盛。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喜馬拉雅雪松是喬木,高達50米,胸徑達3米;樹皮深灰色,裂成不規則的鱗狀塊片;枝平展、微斜展或微下垂,基部宿存芽鱗向外反曲,小枝常下垂,一年生長枝淡灰黃色,密生短絨,微有白粉,二、三年生枝呈灰色、淡褐灰色或深灰色。
葉在長枝上輻射伸展,短枝之葉成簇生狀(每年生出新葉約15-20枚),針形,堅硬,淡綠色或深綠色,長2.5-5厘米,寬1-1.5毫米,上部較寬,先端銳尖,下部漸窄,常成三棱形,稀背脊明顯,葉之腹面兩側各有2-3條氣孔線,背面4-6條,幼時氣孔線有白粉。
雄球花長卵圓形或橢圓狀卵圓形,長2-3厘米,徑約1厘米;雌球花卵圓形,長約8毫米,徑約5毫米。
球果成熟前淡綠色,微有白粉,熟時紅褐色,卵圓形或寬橢圓形,長7-12厘米,徑5-9厘米,頂端圓鈍,有短梗;中部種鱗扇狀倒三角形,長2.5-4厘米,寬4-6厘米,上部寬圓,邊緣內曲,中部楔狀,下部耳形,基部爪狀,鱗背密生短絨毛;苞鱗短小;種子近三角狀,種翅寬大,較種子為長,連同種子長2.2-3.7厘米。

生長環境

原產於喜馬拉雅山地區,垂直分布高度為海拔1300~3300米。喜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的暖溫帶至中亞熱帶氣候,在中國長江中下游一帶生長最好。抗寒性較強,大苗可耐-25℃的短期低溫,但在濕熱氣候條件下,往往生長不良。較喜光,幼年稍耐庇蔭。大樹要求充足的上方光照,否則生長不良或枯萎。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土、微鹼性土均能適應,深厚肥沃疏鬆的土壤最適宜其生長,亦可適應黏重的黃土和瘠薄幹旱地。耐乾旱,不耐水濕。淺根性,抗風力差。對二氧化硫抗性較弱,空氣中的高濃度二氧化硫往往會造成植株死亡,尤其是4~5月間發新葉時更易造成傷害。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中國西藏),印度喜馬偕爾邦查謨 - 克什米爾,北方邦),尼泊爾巴基斯坦
喜馬拉雅雪松分布圖喜馬拉雅雪松分布圖

繁殖方法

一般用播種扦插繁殖。播種可於3月中下旬進行,播種量為75千克/公頃。也可提早播種,以增加幼苗抗病能力。選擇排水、通氣良好的砂質壤土作為苗床。播種前,用冷水浸種1~2天,晾乾後即可播種,3~5天后開始萌動,可持續1個月左右,發芽率達90%。幼苗期需注意遮蔭,並防治猝倒病和地老虎的危害。一年生苗可達30~40厘米高,翌年春季即可移植。扦插繁殖在春、夏兩季均可進行。春季宜在3月20日前,夏季以7月下旬為佳。春季,剪取幼齡母樹的一年生粗壯枝條,用生根粉或多或500毫克/升萘乙酸處理,能促進生根。然後將其插於透氣良好的砂壤土中,充分澆水,搭雙層蔭棚遮蔭。夏季宜選取當年生半木質化枝為插穗。在管理上除加強遮蔭外,還要加蓋塑膠薄膜以保持濕度。插後30~50天,可形成愈傷組織,這時可以用0.2%尿素和0.1%的磷酸的二氫鉀溶液,進行根外施肥。
繁殖苗留床1~2年後,即可移植。移植可於2~3月份進行。植株需帶土球,並立支桿。株行距從50厘米至200厘米,逐步加大。生長期追肥2~3次,一般不必整形和修枝,只需疏除病枯枝和樹冠緊密處的陰生弱枝即可。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199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喜馬拉雅雪松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