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元通寶錢

唐開元通寶錢

早期開元錢輪廓深峻,面文精美。"元"字第二筆左挑。錢背初鑄無紋飾,稍後有月紋。錢徑2.4厘米,重3.6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唐開元通寶錢
  • 所屬年代:唐
  • 尺寸:錢徑2.4厘米
  • 重量:3.6克
  • 所屬博物館:大唐西市博物館
  • 所屬地區:陝西西安
歷史,源起,

歷史

唐高祖始鑄。《舊唐書·食貨志》:"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初,開元錢之文,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時稱其工。其字含八分及隸體,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後右讀之。自上及左迴環讀之,其義亦通"(按:錢文直讀作"開元通寶",回讀作"開通元寶")。終唐之世,以鑄開元錢為主。
中期開錢輪廓如早期。錢文"元"、"通"、"寶"三字不相勻稱,"元"字有左、右挑及雙挑,"寶"字較小。背多月紋,間有星紋或星月紋。錢徑及重量亦同早期。
後期開元錢邊郭較闊,鑄造率,多有錯范,大小不一。錢徑約為2.3厘米,重3.3~3.4克。

源起

【源起】:中國隋代通行五銖錢(圖一),至隋末社會動盪,盜鑄、濫鑄私錢之風盛行,《新唐書.食貨志》載“時千錢初重二斤,其後愈輕,不及一斤,鐵葉、皮紙皆以為錢”。唐高祖李淵入據長安後,幣制管理狀況仍然相當混亂,時市面上八九萬枚銅錢剛滿半斛,加之五銖錢自漢武帝元狩年間開鑄以來,已逾七百多年,此間歷代不斷翻鑄,以至錢幣形制大小、質地、參差不齊,造成流通上的極大不便。入唐以後,社會秩序逐漸穩定,經濟開始轉入正軌,繼續沿用隋五銖錢顯然已不合時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