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純金四門塔

唐純金四門塔用純金鑄成,由塔身和塔座構成。塔身為單層,四方形,四側正中各闢一龕形門,門兩側的牆壁上鏨出對稱的如意雲頭和蔓草,四角檐柱光素無紋。塔身下部鏨出砌石紋樣的台基,台基之四側門下又鏨刻出象徵性的條石垂帶踏步,闌額鏨連珠菱形錦紋。塔頂為四角攢尖形,塔檐疊澀外挑,四側坡面均鏨飾瓦紋,塔剎為碩大的火焰寶珠。塔體飾忍冬和闊葉卷草,塔坐四側壁鏨飾一周仰蓮瓣,塔座之下還墊置素麵墊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純金四門塔
  • 類型:金銀器
  • 時期:唐
  • 收藏:法門寺博物館
基本信息,文物鑑賞,

基本信息

【尺寸】:高7.1厘米,重184克
【出土時間及地址】:1997年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

文物鑑賞

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出現的一種建築形式。在梵文中,“塔”是墳冢的意思,譯成漢語稱“宰堵坡”、“佛圖”、“浮屠”等等,魏晉以後多以“塔”字統稱,主要用來保存舍利。在古代印度,相傳釋迦牟尼的舍利曾被當時的八個國王分取並建塔供養。阿育王時期,立佛教為國教,分舍利為八萬四千份,交由八萬四千個小邦國建寺塔供養,這就是佛教史上盛稱的“阿育王八萬四千塔”。佛教傳入中國後,塔與我國原有的建築和文化傳統相結合,出現了樓閣式塔、亭閣式塔、密檐式塔、覆缽式塔、花塔、金剛寶座式塔等多種形式。四門金塔即是亭閣式塔中比較典型的一種,且時代較早,與其他形式相比,結構較為簡單,便於建造。法門寺地宮內同出的銅浮屠和依其形而建造的法門寺博物館主體建築亦是亭閣式塔,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公元611年(隋大業七年)的山東歷城四門塔。與上述木、磚、石等材料建造的寺塔或舍利塔所不同的是,這種金塔及其他質料昂貴的銀塔、珍珠塔、象牙塔、琺瑯塔等專用於瘞藏舍利,供於塔基地宮或塔身之內,是塔中之塔。
唐純金四門塔圖唐純金四門塔圖
唐純四門塔為八重寶函之第一重,出土時佛指舍利套置於銀柱上,高4.03厘米,重16.2克,《大唐鹹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記,佛指“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兩俱平,一面稍高,色白如玉,少青,質密而澤,髓穴方大”,其內壁有褐色灼痕,狀如北斗七星。唐代崇佛日盛,先後有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僖宗等迎送佛骨或啟塔瞻禮,憲宗時更有韓愈上《諫迎佛骨表》而遭貶潮州之著名歷史公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