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和尚東征傳

唐大和尚東征傳

唐大和尚東征傳是一本傳。

《唐大和尚東征傳》,唐代鑒真大師五次東渡日本均未成功,他不屈不撓,在雙目已經失明的情況下,在古黃泗浦起航東渡,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東渡苑就建在鑒真大師當年第六次起航處———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古鎮西側。

基本介紹

  • 本名:鑒真大師
內容簡介,事件起源,自傳原文,

內容簡介

從元代至明代前期,也是各種不同來源的回回人形成一個民族的時期。他們來華後,屯墾牧養,或做工經商,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伊斯蘭教對回回人的社會發展和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曾起了重要的紐帶作用。
唐大和尚東征傳
(1)由於回回人信仰伊斯蘭教,共同的信仰增強了凝聚力,從而促進了民族共同心理狀態的形成。
(2)教坊組織把處於大分散之中的回回穆斯林結成一個個群體或社團。教坊即是以禮拜寺為中心的穆斯林的聚居區。根據文獻記載,元代,規模較大的禮拜寺,除設有掌教外,還有執掌教法、傳呼禮拜和執掌寺務的各類教職人員。明代,教坊制度下的禮拜寺管理組織更趨完善。寺坊內有阿訇(伊瑪目)和“三掌教”。教坊的出現和發展,從組織上鞏固了宗教信仰,起到了團結這一坊穆斯林的社會作用。

事件起源

唐代鑒真大師五次東渡日本均未成功,他不屈不撓,在雙目已經失明的情況下,在古黃泗浦起航東渡,第六次東渡終於成功。東渡苑就建在鑒真大師當年第六次起航處———張家港市塘橋鎮鹿苑古鎮西側。

自傳原文

譯自《世界歷史事典》第二十二卷,第72~73頁。
唐大和尚鑒真(公元668-763年)為了向日本國傳法,先後六次東渡,歷盡艱辛,終於在753年抵達。他帶去佛教各宗經典,在日本建立律宗,還傳去了佛教有關的建築、雕刻藝術,對中日兩國人民友好和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大和尚諱鑒真,揚州江陽縣①人,俗姓淳于,齊大夫髡之後也,(中略)巡遊二京,究學三藏,後歸淮南,教授戒律,江淮間獨為化主。(中略)日本國天平五年②歲次癸酉,沙門榮叡、普照等,隨譴唐大使丹墀真人廣成至唐國留學,是年唐開元二十一年也。唐國諸寺三藏大德,皆以戒律為入道正門。若有不持戒者,為僧中之不齒。於是方知本國傳戒無人。(中略)唐天寶元年③冬十月,時大和尚在揚州大明寺,為眾僧講律。榮、普照師至大明寺,頂禮於大和尚足下,具述本意曰:“佛法東流,至日本國,雖有其法,而傳法無人。本國昔有聖德太子曰,二百年後,聖教將興於日本。今鐘此運,願和尚東遊興化。”大和尚答曰:“昔聞南嶽惠恩禪師④遷化後,托生於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度眾生。又聞日本國長室王崇敬佛法,造一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中略)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今我同法之眾中,有誰應此遠請,向日本國傳法者乎?時眾默然。(中略)和尚曰:“此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若不去,我則去耳。”(中略)天寶二年癸未,當時海賊活動頻多,台州、溫州、明州海邊均被其害,海路湮塞,公私斷行。(中略)天寶二年十二月,舉帆東下,到狼溝浦,遇惡風浪,波擊舟破,人皆上岸,潮來水至人腰。(中略)冬寒風急,甚為辛苦。(中略)天寶七年十月十六日,(中略)離岸漸遠,風急波峻,水黑如墨,沸浪一透,如上高山,怒濤再至,似入深谷,人皆荒醉,只唱觀音。(中略)舟上無水,嚼米喉乾,雖咽不入,雖吐不出。飲鹹水則腹脹,一生辛苦,何比此激。(中略)到振州江口⑤,泊舟。(中略)和尚頻經炎熱,眼光暗昧。此處有胡人,聞能治眼,遂加治療,但眼終失明。(中略)天寶十二年歲此癸巳十月十五日壬午,日本國使大使特進藤原朝臣清河、副使銀青光祿大夫光祿卿大伴宿禰胡(廣林呂)、副使銀青光祿大夫秘書監吉備朝臣真備,衛尉卿安倍朝臣朝衡⑥等,來至延光寺,向和尚曰:“弟子等早知和尚遍渡海,正欲向日本國傳教。今親奉顏色,頂禮歡喜。(中略)弟子等自有載國信物之船四舶,行裝具足,去亦無難。”和尚許諾己竟。時揚州道俗皆曰:和尚欲往日本國。因龍興寺防護甚固,出發無由。時有仁乾禪師自務州來,密知和尚欲出,具備船舫於江頭相待。和尚於天寶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戌時,由龍興寺出至江頭。(中略)乘船而下,至蘇州黃泗浦,(中略)十一月十五日壬子,四舟同發,(中略)二十一日戊午,第一、第二兩舟同到阿爾奈波島(沖繩島),島在多禰島(種子島)西南。第三舟昨夜已泊在同處。十二月六日,南風起,第一舟著石不能動。第二舟發向多禰去。七日至益救(屋久島)。十八日由益救島出發,十九日風雨大作,不知四方,(中略)二十日乙酉午時,第二舟至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⑦。二十六日辛卯,延慶師引和尚入太宰府。(中略)二月(中略)四日入京,(中略)引入東大寺安置。(中略)其年四月,始立戒壇於廬舍那佛殿前,天皇⑧初登壇受菩薩戒,次皇后⑧、皇太子⑩亦登台受戒。(中略)後在大佛寺西,別作戒壇院。(中略)寶字元年⑾丁酉十一月二十三日,敕施備前國水田一百町。大和尚欲以此田立伽藍,時有敕旨,施大和尚園地一區,此故一品新田部親王之舊宅也。(中略)即寶字三年八月一日,私立唐律招提之名,後請官額,依此為定(中略)所立而今唐招提寺是也。(中略)寶字七年癸卯(中略)五月六日,結跏趺坐,向西而化,春秋七十七年⑿也。(下略)
①江陽縣:今江蘇省揚州市。
②天平五年:即公元733年。
③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
④南嶽惠恩禪師:(公元515-577年),北魏時高僧。
⑤振州江口:即今海南島的海口港。
⑥安倍朝臣朝衡:即阿倍仲麻呂。
⑦秋妻屋浦:即今薩摩半島西南部。
⑧天皇:指聖武天皇。
⑨皇后:指光明皇太后。
⑩皇太子:這是孝謙天皇之誤。
⑾寶字元年:即公元763年。
⑿春秋七十七年:據《群書類叢》等書所載為七十六歲,而不是七十七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