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關內道軍事地理研究

唐代關內道軍事地理研究

《唐代關內道軍事地理研究》,作者穆渭生,出版日期2008年07月,出版社是陝西人民出版社,本書記錄了唐代戰爭形態與自然地形之關係、關內道自然地形的戰術性能、關內道“山河形便”與軍事攻守方向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唐代關內道軍事地理研究
  • 作者:穆渭生
  • 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7
內容簡介,章節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著重對關內道及其周鄰地區“山河形便”與戰爭的關係及其對唐朝武備和戰爭的影響進行分析論述。全書分為總論和分論兩篇,內容包括唐代戰爭形態與自然地形之關係、關內道自然地形的戰術性能、關內道“山河形便”與軍事攻守方向等。

章節目錄

一、歷史軍事地理的研究內容
二、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鑽研歷史文獻是治學的基本功
(二)野外考察的實證功能
第二章 唐代戰爭形態與自然地形之關係
一、唐代的兵器
(一)唐代軍中常備兵器
(二)冷兵器的種類與戰鬥性能
(三)冷兵器的殺傷範圍
(四)小結
二、唐代北方地區的主要兵種
三、步戰與自然地形四、騎戰與自然地形
(一)騎馬戰術與遊牧騎兵
(二)中原騎兵的發展歷程
(三)騎戰與自然地形
五、冷兵器時代的軍事指揮與通信
(一)戰場指揮手段――金鼓角旗
(二)軍事通信方式與設施
六、本章總結
第三章 關內道自然地形的戰術性能
一、關內道地理範圍與府州簡況
(一)關內道地理範圍
(二)關內道正府州簡況
二、關內道自然地形的空間狀態
三、關內道自然地形的戰術性能
(一)自然地形的戰術性能與分類
(二)關內道軍事地形類別與戰術性能
四、關內道的軍防工程與構築材料
(一)唐代的軍防工程設施
(二)邊防軍城的形制規模與建築材料
五、影響軍事與戰爭的天時因素
(一)季節變化對地形戰術性能的影響
(二)特殊天時對軍事行動的影響
(三)嚴重自然災害與戰爭時機
六、本章總結
第四章 關內道“山河形便”與軍事攻守方向
一、軍事交通的任務與路線
二、關內道“山河形便”與軍事攻守方向
(一)關內道“山河形便”
(二)關內道交通幹線及其延伸鳥瞰
(三)關內道軍事攻守方向
三、關內道四鄰地區軍事地理舉要
(一)陰山以北與賀蘭山以西地區
(二)隴右地區
(三)河東道河南道西部之交通
(四)山南地區
第五章 關內道軍事防禦的地緣戰略與空間形態
一、關內道軍防形勢之演變
(一)唐朝版圖與邊圉盈縮
(二)關內道國防地理位置之演變
二、保衛京城的地緣戰略――多層防線
三、關內道軍防陣線的地形依託
四、關內道關防津橋與軍城的空間布局
(一)唐代緣何未曾修長城
(二)關內道關防、津橋的空間分布
(三)關內道邊防軍城的空間分布
第六章 關內道軍事形勢與防禦部署演變的時空過程
一、唐代邊疆戰爭概況
(一)唐代邊疆戰爭形勢演變概況
(二)關內道戰爭與和平的時段劃分
二、唐前期的軍防格局
(一)“舉關中以臨四方”的折衝軍府布局
(二)“不教胡馬度陰山”
三、唐後期西抗吐蕃的諸軍鎮
(一)京西、京北諸軍鎮的時空布局
(二)四大主力軍鎮
(三)夏綏鎮與�坊鎮
(四)振武與天德兩邊鎮
四、本章總結
第七章 關內道牧監與屯田的時空變遷
一、中原王朝“營田耕戰”的邊防傳統
二、唐朝軍馬來源――牧養與“互市”
三、關內道牧監的時空分布
四、關內道屯田的時空分布
下篇 分論甲 關內道南部軍事地理研究
一、關內道南部軍事自然地理概要
(一)關中地區
(二)黃土高原溝壑丘陵地區
二、同州華州潼關軍事地理述論
(一)華州
(二)潼關形勢
(三)同州與蒲津橋(關)
三、京兆府軍事地理述論
(一)長安外郭城與禁苑
(二)長安城外諸橋
(三)藍田縣與武關道
(四)鹹陽原三角防禦地帶
(五)駱谷道與��縣
(六)長安城南諸谷道
(七)京城戰事舉例四、京西、京北地區軍事地理述論
(一)渭北道與岐、隴二州
(二)涇水河畔的�州
(三)涇原道與涇、原、會州
(四)馬蓮河谷通道上的寧州與慶州
(五)延州道上的�坊丹延諸州
(六)延綏銀麟道
(七)關中以北羈縻府州的設定與移徙
乙 關內道北部軍事地理研究一、黃河“西套”與鄂爾多斯高原軍事地理述論
(一)自然地理形勢概要
(二)靈州道與靈州
(三)夏州道與夏州
(四)鹽州
(五)六胡州―宥州的變遷
(六)豐州與勝州
二、陰山山地與前、後套平原軍事地理述論
(一)自然山川形便
(二)穿越陰山的通道與“折衝”軍城
(三)貞觀中典型戰事舉例
(四)唐前期陰山防線建設的時空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