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女人(法國1937年巴勃羅·畢卡索創作的油畫)

哭泣的女人(法國1937年巴勃羅·畢卡索創作的油畫)

《哭泣的女人》(英:The Weeping Woman,法:Femme en pleurs),是巴勃羅·畢卡索於1937年10月26日創作的一幅油畫作品。自1987年以來,該作品保存於英國倫敦的泰特美術館

該作品畫面上是一張看上去雜亂無章的面孔,眼睛、鼻子、嘴唇完全錯位擺放,面部輪廓結構也全被扭曲、切割得支離破碎。作品表現了底層社會人們肝腸寸斷、痛苦無助的景象。該作是畢卡索融合了立體主義與超現實風格的代表作。

該作被認為是畢卡索作品《格爾尼卡》的苦難主題的延續,畢卡索的關注點漸漸從西班牙內戰帶給民眾和社會的苦難轉移到單純的個人苦難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哭泣的女人
  • 外文名:英:The Weeping Woman,法:Femme en pleurs
  • 作者:巴勃羅·畢卡索
  • 規格:縱60厘米×橫49厘米
  • 創作年代:1937年
  • 畫作類型:畫布油畫
  • 收藏地:英國倫敦的泰特美術館
  • 材質:畫布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形象,色彩,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哭泣的女人》畢卡索《哭泣的女人》畢卡索
《哭泣的女人》畫面上是一張看上去雜亂無章的面孔,眼睛、鼻子、嘴唇完全錯位擺放,面部輪廓結構也全被扭曲、切割得支離破碎。
該作品中,畫中女子的眼裡看起來好像有黑色的星星,但細細看來,它們其實是西班牙城鎮格爾尼卡(Guernica)上空徘徊著的正在空投戰備物資的轟炸機。她的嘴唇因痛苦而緊皺,蒼白如骨,牙齒緊咬手帕,帶著死氣的綠色和黃色浸染了她的臉頰。淚珠滾滾,匯聚成河,化作她的發。一隻昆蟲正舔舐著從她眼中淌出的溪流。

創作背景

1936年,29歲的多拉·瑪爾邂逅了55歲的畢卡索,不久就成了畢卡索長達8年之久的情人,而多拉·瑪爾在畢卡索另結新歡後變得精神失常,常不能自抑地大哭,她哭泣的模樣是《哭泣的女人》中人物形象的原型。
畢卡索與朵拉畢卡索與朵拉
1937年,弗朗哥勾結法西斯勢力在西班牙發起內戰,德國戰機轟炸了巴斯克(Basque)古老的都城——西班牙中北部小鎮格爾尼卡,而畢卡索的兩位情人多拉·瑪爾和瑪麗·泰萊斯也在他的畫室發起了家庭內戰,這也成為了這幅肖像的起因,畢卡索為此創作了《哭泣的女人》,希望能引起人們對這一悲劇的共同哀悼。

藝術鑑賞

主題

《哭泣的女人》中,主人公扭曲變形的臉,滾滾而出的淚珠,表現了底層社會人們肝腸寸斷、痛苦無助的景象。

形象

《哭泣的女人》是畢卡索最具實驗性的肖像作品之一,即便呈獻給觀眾的是完全變形的面孔,還是能讓人感受到畫中人歇斯底里的悲慟,她仿佛是因為無法控制的情緒而面部痙攣,粗硬的黑色線條和令人焦躁的純色加強了畫面的張力,紅、綠、紫、黃、黑、白,幾種顏色以最不和諧的色調搭配在一起。
局部-牙齒局部-牙齒
臉部造型,女人的兩部被大塊大塊的分割,顯示出不安的情緒。
女人的牙齒,女人用牙齒緊咬著用鋸齒狀線條畫成的手帕,讓原本質地柔軟的手帕看起來堅硬無比。

色彩

主色調,深綠色與黃色除了呈現出一種粗糙的質感外,還顯現出肉體腐壞的一面。
局部-帽子局部-帽子
大紅色的帽子,帽子的大紅色與主色調的綠色和黃色形成強烈的對比,可以營造出一種不協調氣氛,使得畫中人物的意象更加深刻。

歷史傳承

英國超現實主義者們作為畢卡索的朋友兼冬粉,將畢卡索畫作中最有力的幾幅帶回了英國。其中,超現實主義畫家羅蘭·彭羅斯(Roland Penrose)買下了《哭泣的女人》,並在1987年,將其贈予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

重要展覽

2006年2月15日,畢卡索畫作(包括《哭泣的女人》)多拉·瑪爾攝影作品的合展在巴黎的畢卡索藝術館開幕。展覽共展出約250幅作品,其中不少是首次展出的多拉·瑪爾為畢卡索拍攝的照片。

作者簡介

巴勃羅·畢卡索(西班牙語: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通稱畢卡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陶藝家、舞台設計師及作家,和喬治·布拉克同為立體主義的創始者,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作逾兩萬件。畢卡索是少數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畢卡索、馬塞爾·杜象亨利·馬蒂斯是三位在二十世紀初期開始造型藝術革命性發展的藝術家,在繪畫、雕塑、版畫及陶瓷上都有顯著的進展。在西班牙與薩爾瓦多·達利胡安·米羅被譽為後三大藝術家。
畢卡索畢卡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