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樂(中式傳統麵食)

和樂(中式傳統麵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濰坊和樂,濰坊傳統名吃,據說起源於山西、陝西,後經北京傳至濰坊,由歷史上的“河漏”演變而來。“河漏”是用蕎麥麵在密鑿細孔的河漏床上壓出的麵條,本是農家日常食品,濰坊人對此作了改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和樂
  • 英文名:huoluo
  • 主要食材:和樂面,雞鴨肉,香椿芽,甜蒜,肉丸子,芫荽 (香菜)
  • 分類:魯味系,湯麵,遼西,和樂麵包
  • 口味:可根據口味添加調味料(傳統味道加米醋和韭花醬)
  • 地區:山東濰坊;遼寧朝陽,北票,凌源
  • 拼音: huò luo
  • 注音: ㄏㄜˊ ㄌㄜˋ
  • 出處:《詩·小雅·棠棣》《國語·鄭語》
簡介,製作方法,歷史傳說,

簡介

和樂,就是西北麵食的“餄餎”的音譯,傳至山東時,當地人不知這兩字怎么讀,只是按其音,稱之為和樂(huò luo)。和樂是濰坊傳統名吃,據說起源於山西、陝西,後經北京傳至濰坊,遼寧朝陽凌源等地。由歷史上的“河漏”演變而來。“河漏”是用蕎麥麵在密鑿細孔的河漏床上壓出的麵條,本是農家日常食品。濰坊人對此作了改進,用小麥代替蕎麥麵,並配以雞鴨肉、“憨肉”和小調料的滷子,用期諧音取名“和樂”,因滷子以雞鴨為主,遂名“雞鴨和樂”。經民間食品藝人不斷加工發展至今,成為人勻喜聞樂見的麵食。它以製作考究,佐料齊全、味美湯鮮而聞名齊魯大地,又以味美價廉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1997年東方和樂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分別評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

製作方法

和樂其實就是一種麵條,一般的麵條是用刀切出來的,那麵條是有稜有角的,而和樂是用一種專用工具硬是將面生生的從工具的眼裡擠出來的,那出來的麵條是圓柱型的,而且和樂面的配料也與普通麵條不同。
其製作方法為:把麵粉和澱粉和成的面用和樂床子壓入老田雞、鴨共煮的湯內,熟後撈出,再配入原湯、雞肉、鴨肉、肉丸子、甜蒜、鹹香椿芽韭花醬、辣椒油等即可。特點是:和樂條柔韌有勁,肉香、湯醇,別有風味。

歷史傳說

和樂是濰坊三大名吃之一。濰坊是一個已有四百年歷史的老城,歷史上被稱作濰縣,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歷史上就以手工業發達著稱,做買賣更是當地的傳統,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此做過縣令,就把濰縣比作小蘇州。關於和樂還有一個傳說。傳說老濰縣城內有一經商人家,依靠主人的精旺及全家人的齊心協力,十幾年後,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可是,幾個兒子結婚後,兒子在媳婦們慫恿下,妯娌之間、兄弟之間常常為爭奪財物鬧得不可開交,甚至相互打架。無奈之下,主人打算將家產分給兒子們各自經營,在全家共吃最後一頓團圓飯時,他拿出精心準備的麵食給大家吃。大家不知何物。主人告訴他們:這是和樂,希望你們兄弟、妯娌之間,互幫互助,合家歡樂,兒子兒媳們感到非常慚愧,從此以後,他們和好如初。這就是“和樂”一名的由來。經過歷代人的努力終於發展成為現在的雞鴨和樂
另據傳,明太祖朱元璋,終日嗜面,馬皇后挖空心思找名廚用小麥代替蕎麥麵,並配以雞鴨肉、旱肉和小調料的滷子蓋澆,名為:“和樂面”。朱元璋食後大悅,而後成為宮廷必不可少的御膳。後流傳山西、山東、河北等地,各地做法不一,尤其濰縣做法獨特,色、香、味俱全,城裡富裕人家每逢小孩生日、老人壽辰以此作為傳說的長壽麵,意為圓滿長久,和和樂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