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鎮(祿豐縣下轄鎮)

和平鎮(祿豐縣下轄鎮)

和平鎮位於祿豐縣城東部,距縣城22.5公里,北接碧城鎮,東鄰勤豐鎮,西與金山鎮、中村鄉相連,西北與武定縣貓街鎮毗鄰,東南與安寧市為界。全鎮國土面積284.7平方公里。轄區交通便利,祿武公路、成昆鐵路橫貫全鎮。境內最高點為白石岩老虎箐北坡海拔2420米,最低點為前所竹山河海拔1640米,平均海拔1808米。 全鎮轄 13個村民委員會,123個自然村,158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和平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楚雄州祿豐縣
  • 電話區號: 0878
  • 郵政區碼:651200 
  • 地理位置:祿豐縣城東部
  • 面積:284.7平方公里 
  • 人口:24171人人(2017年) 
  • 方言:祿豐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雲E 
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新農村建設,文化教育,地圖信息,

行政區劃

全鎮轄大德、和平、沙朗、鄧家灣、前所、平掌、楊梅山、大路溪、張家村、大廠、小廠、姚陵、大白石岩共13個村(居)民委員會,123個自然村,158個村民小組。有雙管站所(單位)及鎮屬站所共27個。

地理環境

和平鎮屬典型的山區、半山區農業鎮。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乾濕分明,年平均降雨量為400~6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5.5℃,全年無霜期不少於290天。
轄區有中型水庫1件(東河水庫),小(一)型水庫3件(石壩沖、老馬河、大爐箐),小(二)型水庫20件,大小壩塘128個。總庫容量5413.2萬立方米,其中東河水庫庫容4316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境內有銅礦、鈦礦、沙石等資源,已探明冷水溝銅礦儲量450萬噸,可開採量270萬噸。轄區內有以東河水庫沿岸為主產區的東河米;以大德村委會為主的盛產油桃及各種早、中、晚熟優質梨,正常年產油桃230噸,優質梨130噸。
境內有一定的水資源優勢,但分布不均。轄區內有中型水庫1個(東河水庫),小(一)型水庫3個(石壩沖、老馬河、大爐箐),小(二)型水庫20個,大小壩塘128個,轄區內總蓄水量5413.2萬立方米(鎮屬庫塘蓄水量1097.2萬立方米)。其中:東河水庫庫容4316萬立方米(屬縣管理),大爐箐水庫庫容408萬立方米,石壩沖水庫庫容218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0800畝。共有灌溉溝38.5公里,引洪溝10公里。
境內有銅礦、鈦礦、沙石等資源。現已查明冷水溝銅礦儲量450萬噸,可開採礦石量270萬噸;境內的沙石儲量較大,一直以來,大德石廠以為原祿鋼、德鋼提供工業原料為主,兼顧周邊鄉鎮建築用原料。
有豐富的森林資源,自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農村能源工程及“四荒”出讓以來,全鎮共完成退耕還林面積6086畝,封山育林183784畝,森林覆蓋率達56%,通過綜合治理,人居環境、生產環境協調發展並取得明顯改善。

人口民族

2006年末,全鎮共有6279戶居民,總人口22902人,其中男11745人,占51.3%,女11157人,占48.7%,農業戶5812戶,農業人口21935人,占95.8%,非農業戶467戶,非農業人口967人,占4.2%。人口出生率10.6‰,死亡率6.99‰,自然增長率7.87‰。總人口中漢族15627人,占68.2%,少數民族7275人,占31.8%。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彝族3475人,白族3人,哈尼族4人,壯族5人,傣族48人,苗族2851人,傈僳族878人,回族1人,拉祜族3人,納西族1人,藏族5人,黎族1人。彝族主要分布在前所、楊梅山、小廠、白石岩、大路溪等村委會。
2017年末,轄區內共有8885戶,24187人,其中:農業人口20590人,城鎮人口3597人。在總人口中,男12341人占51.02%,女11846人占48.98%,漢族15729人占65.03%,少數民族8458人占34.97%。

經濟

和平鎮充分發揮氣候、資源等優勢。一是穩住烤菸支柱產業,嚴格執行國家烤菸生產、收購政策,在保產量、提質量、增效益及綜合合格率上下功夫,努力把我鎮發展成為全縣優質烤菸基地之一。二是以片區重點發展外向型無公害蔬菜、油菜等作物種植。在平掌、鄧家灣、和平、沙朗、前所重點種植青早蠶豆、豌豆,在大德、和平、沙朗、張家村、大路溪重點種植蘿蔔,在水利條件好的沙朗、大路溪、姚陵重點種植油菜,在鄧家灣、楊梅山、白石岩重點種植反季大白菜。三是圍繞品種改良,發展養殖業,提高大牲畜、生豬、家禽的商品出欄率,同時加大種豬品種改良力度,發展仔豬養殖,積極引進和培養農村經紀人,活躍農村畜產品市場。四是以優質林果之鎮為契機,發展林業經濟,在鞏固“四荒”出讓的基礎上,以大德、和平和張家村經濟林果及紅提葡萄基地建設為支撐,依託滇中高原實驗站,擴大推廣經濟林果種植面積。
1、糧煙,2006年,糧食總產量達1055萬公斤,比上年減少2.2%;經濟作物達25953畝,增長7.3%,其中油菜籽產量43萬公斤,比上年減少6.2%圓滿完成了 收購任務136萬公斤,出口備貨29.7萬公斤,實現收購總產值1879.24萬元(比上年除超產指標外增加92.22萬元),平均畝產值達1708.4元/畝,計畫內任務平均斤價12.98元。種煙戶數3948戶,戶均收入4760元,全鎮農業人口人均占有達866.20元,實現財政收入413萬元。
2、產業結構調整,2006年,在平掌、鄧家、楊梅山村種植高山反季大白菜396畝,實現產值114萬元;在平掌、前所、鄧家灣擴大種植青(早)蠶豆、豌豆,並在大廠、姚陵、張家村委會試種成功,全鎮共種植青(早)蠶豆2800畝、青(早)豌豆2500畝,共實現產值1590萬元;在大德、和平、沙朗、小廠種植“耐病松態蘿蔔”1500畝,實現產值187萬元,在大德、和平、沙朗、楊梅山、張家村、大路溪種植紫色蘿蔔1100畝,實現產值135萬元;在張家村種植的紅提葡萄62畝經濟效益已初步顯露;在大路溪等村種植秋冬玉米110畝,實現產值22萬元;在和平村試種雪蓮果20畝,實現產值10萬元;在楊梅山種植單參20畝,實現產值4萬元。
3、加大畜牧業科技投入力度,加強春秋防疫,2006年,大牲畜存欄13477頭,比上年增長3.2%,其中:牛10856頭,增長5.0%;馬730匹,下降6.8%;驢59頭,下降3.3%;騾1832匹,下降1.9%;生豬存欄22631頭,增長1.4%;山羊存欄15591隻,增長1.3%;家禽存欄80911隻,增長1.5%;肉類總產量達2987噸,實現畜牧業產值3243萬元,比上年增長18.4%。
4、非公經濟。2006年,全鎮已有鄉鎮企業639戶,從業人員2583人;鄉鎮企業營業收入達22223萬元,比上年增長19.5%;總產值達19763萬元,比上年減少5.9%;工業總產值達4716萬元,比上年增長191.1%。
5、勞務經濟。舉辦陽光工程培訓班1期,參加培訓人員達83人(次),年內共輸出勞動力743人(其中有序輸出208人),增加農民收入445萬元,為農村富餘勞動力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2006年,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118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64萬元,下降5.7%,第二產業增加值3768萬元,增長37.5%,第三產業增加值2986萬元,增長15.4%。全年財政收入累計1029萬元,比上年增長9.8%,實現財政自收收入560萬元,比上年增長10.5%。財政總支出970萬元,比上年增長1.0%。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0194萬元,同比負增長3%;糧經比例由上年的62∶38調整為58:42,全年糧食總產量1055萬公斤,比上年減少2.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02元,比上年增長8.4%。
2016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37518萬元、工業總產值37850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284萬元,累計引進州外資金18698萬元,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145萬元,實現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0元。

社會事業

2006年,參合人數達19084人,參合率達88.5%;共減免補償27688人(次),減免補償資金達61.3萬元。2006年完成“三術”352例,完成農業家庭獨生子女辦證88本,人口自然增長率7.08‰。

基礎設施

2006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43萬元,比上年增加451萬元。其中:投資320萬元,鋪設了平掌、鄧家灣、姚陵、白石岩的彈石路工程建設,極大改善了 人民民眾的交通條件和生活環境。投資559萬元動工新建了張家村多依樹、大德、路溪大箐、楊柳河、前所上東山等基本煙田建設工程,新建小水窖153個,保澆保灌面積4982畝。投資3.4萬元完成了人畜飲水工程2件,解決了208戶、360人、33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在林業工作中,堅持一手抓綠化種植,一手抓管護,切實加強植被建設和林政管理工作。抓住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一機遇,加大荒山開發、綠化,在和平村民委員會啟動實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和平村20305.6畝山林面積作了摸底調查,同已完成四荒出讓和村集體山林界線塌勘、勾圖等工作,共完成集體山林31宗、四荒轉讓178宗。2006年,全鎮義務植樹30萬株,天保工程管護面積達183784畝,管護實行分片管理,責任到人,對楊梅山、大德、鄧家灣的3000畝山林蟲害進行了有效防治。

新農村建設

2006年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按照縣委“抓兩頭、促中間,抓典型、促整體”的思路,有效地整合資源,集中力量進行建設。和平村委會莊田村的新農村建設的試點工作全面完成。我鎮在新農村建設中共整合州縣支農資金28萬元、民眾籌資籌勞34萬元、鎮級財政投入10萬元。莊田村的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得到完善,新建、硬化村間道路1200米,修建溝渠747米,建設沼氣池28口,安裝路燈3盞,新建公廁1個,垃圾池3個,粉刷牆面2589平方米。按照“產業拉動、龍頭帶動”的思路,加大農業培育力度,加強實用技術推廣,以經濟作物種植、生豬養殖為重點,增加農民收入,按照“協會+農戶”的模式組織生產經營,組建了養豬專業技術、基本煙田建設、用水戶、新農村管理、蘿蔔種植與管理等協會,積極為農戶搞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2006年末,該村小組經濟總收入達50.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2343元,比上年增加209元,增長9.8%。

文化教育

全鎮有國小校點19個,國小教師142人,國小在校學生總數179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普通初級中學2所,有教師68人,在校學生72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入學率100%,國中鞏固率99%。全鎮有文化中心1個,設工會活動室1個。

地圖信息

地址: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縣和平鎮政府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