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煌(乾隆二年進士)

周煌(乾隆二年進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煌(1714—1785年),字景垣,號緒楚,又號海珊(一作海山),四川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人。乾隆二年(1737年)進士。1756年奉詔以副使身份出使琉球,曾任《四庫全書》總閱,官至工部尚書兵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職。以兵部尚書加太子少傅致仕,卒贈太子太傅,諡號“文恭”。

周煌一生能文工詩善書,筆法遒勁,著作頗豐,有《琉球國志略》、《海山詩稿》等近10種。《清史稿》有傳。其有關作品收錄於《益州書畫錄》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煌
  • 別名:字景桓,號緒楚,又號海珊(一作海山)
  • 國籍:清朝
  • 出生地:四川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
  • 出生日期:1714
  • 逝世日期:1785
  • 主要成就:《四庫全書》總閱
  • 諡號:文恭
人物生平,軼事,出使琉球,重情重義,辭官離京,家族成員,著作,內容簡介,篇目,意義,後世紀念,周煌傳,

人物生平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冬,周煌生於涪州。幼承庭訓,聰穎好學。到是三歲時,開始學習科舉考試的相關課程,時人“驚為異才”。
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舉人。乾隆二年(1737年),周煌以二甲第四十六名考中進士,被選為庶吉士。乾隆四年(1739年),散館編修,充任《八旗通譜》館纂修官。乾隆六年(1741年),擔任山東鄉試副考官。乾隆七年(1742年),任會試同考官。乾隆九年(1744年),任順天鄉試同考官。乾隆十二年(1747年),為雲南鄉試正考官。乾隆十三年(1748年),因父去世,在涪陵守孝三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任雲南按察使司副使。乾隆二十年(1755年),遷升右春坊右中允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任侍講。同年乾隆帝封周煌為琉球冊封使副使,與侍講全魁一起出使琉球國,冊封尚穆為中山王。乾隆二十二年(1756年),歸國,奏上《琉球國志略》,命以武英殿聚珍板印行。因為從兵在琉球失約束,下吏議,當奪官,上以周煌遠使,且在姑米山遇風險,命寬之,仍留任。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選大考二等,遷左春坊左庶子,仍在上書房行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升侍講學士。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福建鄉試正考官。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擢內閣學士禮部侍郎,提督江西學政。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官刑部侍郎,兼充殿試讀卷官。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官兵部侍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提督浙江學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充知武舉,再任殿試讀卷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五月,奉命與侍郎永德到四川按壁山(今重慶市璧山區)民訟武生鄧貴榜勒派侵冒案;十月,復奉命到四川按蓬溪生員黃定獻呈控本縣知縣勒派一案。乾隆四十年(1775年),再充知武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三充知武舉。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二月任《四庫全書》總裁官,十二月任工部尚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三月,任會試副考官,九月任兵部尚書
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帝熱河,周煌詣行在入對。四川方多盜,號為侂嚕子。總督文綬疏報,遣將吏捕治。乾隆帝諮詢周煌,周煌對:“侂嚕子所在多有,縣輒百十人,其渠號‘朋頭’。白日劫掠,將吏置不問。甚且州縣胥役亦為之,大竹縣役子為盜渠,號一隻虎。”上為罷文綬,調福康安督四川,命人防護周煌所居村。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任上書房總師傅(皇子總師傅)。還沒到一年,因為辦理名臣奏議草率而被罷免,賜紫禁城內騎馬。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五十年(1785年),以病乞休,授兵部尚書加太子少傅致仕,卒贈太子太傅,賜祭葬,諡號“文恭”。

軼事

出使琉球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月,周煌同翰林院侍講全魁受命前往琉球,冊封尚穆為琉球國中山王,於次年正月回國。在出使途中,周煌留意當地掌故,隨手記錄。回國後又參閱大量史籍,整理編輯,手寫成書後進呈皇帝御覽,以便把握琉球國的歷史、地理、風俗和人情等方面的情況,以便確定相應的國策。

重情重義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周煌感念親情,令其御醫將一種獨特的宮廷藥水配方和調理方式,秘傳至四川涪州老家常年疾病纏身的堂兄弟周監家族中,後經世代傳承將該傳統中醫理療方式保留了下來。

辭官離京

乾隆五十年的正月(1785年),71歲的周煌因病辭官離京。乾隆皇帝因他功勳卓著,決定用半副鑾駕和宮廷禮樂送其還鄉。於是一支由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的宮廷禮樂隊,伴同周煌從京城出發,一路浩浩蕩蕩、吹吹打打回到涪陵。由於是來自北京皇宮的御用禮樂,涪陵人尊稱它為御鑼。從此御鑼便開始在涪陵流行,涪陵御鑼成為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家族成員

子:周興岱(1744—1809),字冠三,號東屏。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左都御史

著作

內容簡介

琉球國志略》共有十六卷,主要記載琉球國(含台灣)的歷史和地理概況。全書依序有總目、凡例、採用書目、首卷及正文。首卷包括御書、詔敕、諭祭文和圖繪。御書輯錄聖祖、世宗、高宗親筆書賜琉球國王的匾額。詔敕輯錄世祖、聖祖、高宗給琉球國王的詔書。諭祭文輯錄聖祖、高宗為琉球國有關的喪事或祭事諭寫的祭文。圖繪包括琉球星野圖、琉球國全圖、琉球國地圖、王府圖、先王廟圖、天使館圖、球陽八景圖、封舟圖、玻璃漏圖、羅星圖和針路圖。

篇目

卷一星野;
卷二國統;
卷三封貢;
卷四(上)輿地,包括建置、疆域、形勝、城池及舍宇等;
卷五山川,包括國中山、屬島山、海(潮候、風信、針路)、水泉、橋樑等;
卷六府署,包括王府、世子府、使館、學校等;
卷七祠廟,包括寺院;
卷八勝跡;
卷九爵鐵;
卷十賦役;
卷十一典禮;
卷十二兵刑;
卷十三任務,包括賢王、忠節、忠義、孝義之士、列女、文苑及方外人物;
卷十四物產,包括谷、貨、蔬、果、草、木、禽、獸、鱗和介蟲
卷十五藝文;
卷十六志余,所收的都是無卷可附的雜記叢談。

意義

琉球國志略》為清廷了解治理琉球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是周煌平生重要的歷史功績。

後世紀念

周煌墓位於涪陵區大順鄉明家社區三組,占地面積近100畝,由墳丘、牌坊、華表、拜台、碑亭及人物、生肖像組成。墓坐西向東,條石砌築土冢,規模宏大。
周煌(乾隆二年進士)
周煌墓的拜台前還豎有4柱3門石牌坊一座,仍保存完整,面闊7.96米、高8.7米,是乾隆皇帝旌表建造。牌坊正面刻有“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兵部尚書諡文恭周公墓”,背面刻周煌傳共187字。
牌坊頂部為三重檐,仿木結構斗拱建築,鏤空、深浮雕“五龍捧聖”、“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等,雕刻精緻,栩栩如生。正麵坊柱上的對聯為——“望重儲宮征學問,名留海國矢賢勞”,背面聯文為“玉堂曾記蘇金帶,戎府猶傳范甲兵”。

周煌傳

周煌,字景垣,四川涪州人。乾隆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二十年,命偕侍講全魁冊封琉球國王尚穆。尋遷右中允,再遷侍講。二十二年,使還,奏上琉球國志略,命以武英殿聚珍板印行。以從兵在琉球失約束,下吏議,當奪官,上以煌遠使,且在姑米山遇風險,命寬之,仍留任。二十三年,大考二等,開復。尋遷左庶子,命上書房行走。累遷兵部侍郎。三十八年五月,命如四川按壁山民訟武生勒派;十月,復命如四川按蓬溪諸生訟縣吏勒派:俱鞫虛,罪如律。四十四年,擢工部尚書。四十五年,調兵部尚書。四十六年,上幸熱河,煌詣行在入對。四川方多盜,號為侂嚕子。總督文綬疏報,遣將吏捕治。上以諮煌,煌對:“侂嚕子所在多有,縣輒百十人,其渠號‘朋頭’。白日劫掠,將吏置不問。甚且州縣胥役亦為之,大竹縣役子為盜渠,號一隻虎。”上為罷文綬,調福康安督四川,命防護煌所居村。四十七年,命為上書房總師傅,未逾年,以煌不勝總師傅,罷之。四十九年,調左都御史。五十年,以病乞休,詔以兵部尚書加太子少傅致仕。尋卒,進太子太傅,賜祭葬,諡文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