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油坊鐵礦

周油坊鐵礦位於霍邱縣西部,距霍邱縣城300°方向約30公里,行政區劃屬霍邱縣馮井鎮及范橋鄉管轄,礦區面積3.89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油坊鐵礦
  • 外文名:無
  • 位於霍邱縣西部
  • 礦區面積:3.89平方公里
交通區位,地理、經濟狀況,區域礦產特徵,

交通區位

礦區交通便利,礦床西側約3公里即為105國道,可通往霍邱、六安、淮南、阜陽等地。312國道及寧(南京)—西(安)鐵路從礦區南部經過,距礦區約70公里。礦區北距淮河僅十餘公里(圖1)。

地理、經濟狀況

地理
本區地處淮流域中上游沖積平原,地勢較平坦,西部為豫皖交界的四十里長山丘陵區,其南部白大山主峰海拔420米,其餘為海拔100—200米低山,向北綿延入沒於淮河南岸平原中。
周油坊鐵礦床位於中長山東側,屬淮河二級階地區,地勢較平坦。 礦區階面標高28.1~44.9米,南部稍有起伏。
根據地貌形態及成因可劃分為構造~剝蝕、堆積~剝蝕和堆積三種類型:
1、構造~剝蝕類型:分布於霍邱鐵礦區西南部四十里長山丘陵區,丘陵多不連續,呈北西~南東向帶狀分布,沿基岩裸露區外圍發育上更新統殘坡積物與二級階地呈緩坡相接,其上侵蝕沖溝發育。
2、堆積~剝蝕類型:占全區面積65%左右,按形態可分為二級階地和一級階地。二級階地廣布於河間地區,階面起伏較大,其沖溝、坳谷頗為發育。一級階地分布於礦區北部,階面呈淺崗起伏。
3、堆積類型:主要分布在城西湖和現代河流兩側的河漫灘,灘面微微起伏,發育有小壟崗、砂壩等微地貌景觀。
本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次為小麥、棉、麻等。工業方面;淮河北岸為淮南煤田。地方工業有縣辦小水泥廠、小化肥廠、集體企業有手工業及水、蓄養殖業等。
本區電力屬華東電網供給,礦區距主幹線路8千米,電力充沛。區內已建礦山均採用專線輸電,對礦山用電有一定的保障。

區域礦產特徵

區域內的礦產主要為沉積變質鐵礦,次為非金屬礦產,與岩漿活動有關的熱液礦產寥寥無幾。
鐵礦
區域內已知鐵礦28處,其中沉積變質鐵礦26處,沉積型2處。前者工業價值較大(大、中型鐵礦床有:張莊、周集、吳集、周油坊、李樓、李老莊、草樓、重新集、范橋、陶壩、環山、萬莊、付老莊等)。潁上縣陶壩至霍邱縣重新集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2~8公里。鐵礦均集中分布於周集倒轉向斜的兩翼。其走向從南到北,由北北西向轉變為北北東向,呈向西凸出的弧形帶狀展布。
礦體均賦存於新太古界霍邱群吳集組和周集組中,為整合接觸的連續沉積層,是一套海浸期形成的陸源碎屑~化學沉積序列的岩石組合,原岩相當於碎屑~粘土質~碳酸鹽岩,具類復理石建造的特點。吳集組和周集組分別為兩個次級沉積旋迴,鐵礦產於沉積旋迴的中、上部,形成兩個性質有差異的含礦層位。根據產出的層位不同,自下而上劃分為Ⅰ、Ⅱ兩個礦組,其中Ⅰ礦組分為Ⅰ1、Ⅰ2兩個亞礦組。
含礦岩組特徵
含礦岩組厚度與礦體厚度大體上成正比關係。含礦岩組厚度沿走向和傾向變化均較大,在總的趨勢上各礦床中部厚度較大,向兩端變薄以至尖滅。沿傾向上一般淺部厚度大,向深部趨向變薄。但在含礦岩組厚度大的部位,向深部延伸其厚度仍較隱定,含礦岩組內各礦體呈平行排列,礦體形態為層狀、似層狀,個別的為透鏡狀,礦體沿走向和傾向有分枝、複合、膨脹、收斂等現象。
1、Ⅰ礦組:根據含礦岩組的特徵,分為Ⅰ1、Ⅰ2兩個亞礦組:
(1)Ⅰ1亞礦組:區內主要含礦岩組之一,分布於吳集、草樓、范橋、張莊、周集礦床。礦體為多層狀,最多達8層,一般2~6層,單層厚2~165米不等,長200~4000米,常為大、中型鐵礦床。
(2)Ⅰ2亞礦組:位於Ⅰ1礦組上部,分布於吳集、草樓、李老莊、周集、陶壩礦床。礦體一般為1~3層,該含礦岩組規模較小,連續性較差。Ⅰ1與Ⅰ2含礦岩組之間隔層為混合岩、片麻岩或變粒岩。
2、Ⅱ礦組:為區內最主要的含礦岩組,分布於周集、周油坊、李樓、重新集礦床,礦層最多為8層,一般3~4層,單層厚0.3~64米,一般長400~3600米,多為大、中型鐵礦床。各礦體之間隔層為雲母石英片岩、石英二雲片岩、大理岩和閃石類片岩等。
其它礦產
本區能源及非金屬礦產主要分布於四十里長山一帶,已被開發利用的礦產有:長石石英砂岩、石灰岩和水泥用灰岩。尚未被利用的有石煤、大理岩、熔劑白雲岩、磷礦(含鈾)等。
冶金耐火原料—菱鎂礦:為本區李老莊鐵礦中部岩段,屬小型礦床(資源量332.89萬噸),該岩段還有蛇紋岩礦體,在開發鐵礦時可以綜合開發利用。
另外,周集組上段厚層白雲石大理岩,南北長約26公里,最大厚度約600米。大部分岩石質地純淨,MgO含量在17—22%(局部含菱鎂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