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鈞故居

周汝鈞故居

周汝鈞故居坐落在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南崗村南崗東路東周8巷2號,坐西向東,為三間兩廊建築。長11.30米、寬10.10米、高7.50米。青磚牆,紅砂岩石腳(紅砂岩石腳高1.80米),硬山頂,鍋耳封火山牆,灰砂硬脊、碌筒瓦,陶瓦剪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汝鈞故居
  • 所在地: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南崗村
  • 建立時間:明朝嘉靖年間
  • 說明:周汝鈞太公周日新進士的祖屋
簡介,地理位置,人物簡介,人物評價,

簡介

周汝鈞故居,是周汝鈞太公周日新進士的祖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由此推算,已有近500年歷史。故居兩廊有門口通街巷。從東周8巷2號街門進入故居,映入眼帘的是頭門壁畫,落款“貳品高冠圖”,繪於光緒庚子年(1900)。首先是左邊廊占地面積3.05米×3.8米(11.59平方米),方磚鋪地;第二是天井4米×2.4米(9.6平方米),紅砂岩石板鋪地;之後是右邊廊3.05米×3.8米(11.59平方米),方磚鋪地,有一門通街巷。天井正對是大廳,門口高大,由紅砂岩石砌築,門檻高20厘米,紅砂岩門石鑿有趟櫳眼,可見當年防盜措施。大廳深6.55米,寬4.1米(農村傳統的17桁瓦),方磚鋪地,廳內用木板搭建神閣,並在廳後設橫間房;兩側是房,寬2.16米(9桁瓦)。屋頂杉木粗大排列整齊,相隔距離為20厘米左右,桁角粗大方正,瓦片雙疊整齊工整。站立在天井正中環視四檐,青磚灰口整齊幼細,檐口瓦整齊,檐瓦當中均印有陽文“金玉壽”三個字。
周汝鈞故居,同時也是周汝鈞太公周日新進士的祖屋。周日新是清道光壬午恩科中式進士,周汝鈞是清光緒十八年(1892)中式二甲進士,一屋出二進士,世稱“公孫進士”。

地理位置

周汝鈞故居坐落在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南崗村南崗東路東周8巷2號,坐西向東,為三間兩廊建築。長11.30米、寬10.10米、高7.50米。青磚牆,紅砂岩石腳(紅砂岩石腳高1.80米),硬山頂,鍋耳封火山牆,灰砂硬脊、碌筒瓦,陶瓦剪邊。

人物簡介

周汝鈞(1858-1906),名常儉,字約存,別位元組生,號省齋。番禺縣慕德里司南崗鄉(今屬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南崗村)人,自幼天資穎悟,讀書過目成誦。曾在學堂專課三年,光緒八年(1882)中舉人,光緒十八年(1892)中進士,官刑部主事。
1895年周汝鈞在北京參與成立強學書局,也稱強學會,是維新派的一個重要政治團體。成員有康有為、張孝謙、袁世凱、徐世昌、張之洞等數十人,他們購買譯書,學習西法,講求時務,以期自強。並上書朝廷要求“男剪辮,女放足,興西學,廢科舉,改服飾”的變法主張。1896年1月清廷以“私立會黨,將開處士橫議之風”罪名,封禁了強學書局。其後周汝鈞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張蔭棠、陳昭常、何藻翔、曾習經、顏延佑、張元濟、夏偕復,組織起健社。1897年2月,他們開辦第一所西學堂,練習英文和數學,1898年改名通藝學堂,被時人稱為“得風氣之先”。不久,“百日維新”失敗,通藝學堂受牽連,被迫結束。校產造冊交給籌辦中的京師大學堂,也就是北京大學的前身。其時周汝鈞已回廣東應聘多所書院掌教及任學海堂學長,傳播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尤其留心西學。
1901年周汝鈞被聘南海、番禺、順德旅美舊金山三邑會館的董事主席,南、番、順三邑僑民與恩(平)、開(平)、新(會)、台(山)四邑僑民恆相齟齬,汝鈞遇事持平辦理,極力規勸和解,僑民都很感服。1902年,周汝鈞被中國駐美公使伍廷芳派充舊金山領事署隨員。不久即被任命為舊金山總領事。先前商民若有事找領事署申辦,都要事先通關節,說人情,然後呈文。周汝鈞就任總領事後,明令商民:華工切勿械鬥,有事可便服隨時進見,若書面言事,只用信函即可,不必拘於稟牘。此舉深得人心,舊金山當地傳媒對此也大加稱道。任期結束後,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奏請清廷賞加周汝鈞四品銜。在京歷充清吏司行走兼刑部司務廳督催所,欽派順天癸巳恩科鄉試武闈收掌官,昭西陵工程監修,定東陵工程監督,東陵紅牆工程勘估監督。1906年周汝鈞被聘為東莞師範學堂監督兼總教習。暑假回鄉,適逢番禺士紳籌辦番禺中學,汝鈞又被公舉為監督。時令暑節,周汝鈞背部患疽,仍抱病參與番禺中學的籌辦事宜,終因積勞成疾,醫救不治,以身殉職,享年48歲。番禺中學校址即現今的廣州市中山三路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當年總開辦費1.8萬餘元,又名番禺學宮。

人物評價

周汝鈞一生廉潔,身後蕭條,僅存十餘櫃書籍,喪葬費用全賴兄弟、朋友資助。縱觀其一生,高風亮節,鞠躬盡瘁,光明磊落,致力中華的崛起與興盛,對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有所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