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東良鄉周村)

周村(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東良鄉周村)

周村----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

周村位於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東良鄉西南部,交通便利,經濟比較發達,集市很熱鬧,商人活動比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周村
  • 所屬地區: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
  • 政府駐地:東良鄉人民政府
  • 電話區號:0319
特別報導,發展概況,地圖信息,

特別報導

《冀南平原農村的一顆明珠》----河北省隆堯縣東良鄉周村發展農村經濟紀實,作者:劉文韜,發表在京津冀文化網2017年1月23日。
周村集貿市場   記者劉文韜 攝周村集貿市場 記者劉文韜 攝

發展概況

冀南平原農村的一顆明珠
----河北省隆堯縣東良鄉周村發展農村經濟紀實
作者:劉文韜
最近,記者慕名到河北省隆堯縣東良鄉周村,進行實地採訪。
周村,位於冀南平原隆堯縣西部,距隆堯縣城10公里,北京-深圳高速公路東側4公里處。
三十多年來,周村各項工作都走在了全縣的前頭,共獲得各種榮譽近百項。
以農業為基礎,調整種植結構,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是該村發展農村經濟的基本指導思想。
早在20世紀80年代,棉花生產在商品經濟中相當火爆,周村非常適合種植棉花,但是,當時該村棉花產量卻在畝產皮棉25公斤的低產水平上徘徊。為了提高產量,黨支部書記武文奇三下山東,請來了植棉專家,引進“魯棉一號”優良品種,在田間地頭向村民親授從施肥播種到整枝、除蟲的全套方法技術,僅此一舉,棉花單產一躍達到100公斤,全村種棉1800畝,產值達到108萬元。
時過境遷。到了90年代,棉花市場出現蕭條跡象,該村黨支部一班人召集會議研究對策,決定先進行市場調查,然後,再調整種植結構。在調查中,發現食品工業中的小麥,飼料商品中的玉米,必有需求大增的趨勢,於是,號召村民立刻壓縮棉花種植,增加小麥玉米的種植面積。他們仍把科學種田放在第一位。首先,請來了土肥專家測定土壤含肥成份,接著,搞好配方施肥,改變了村民盲目使用化肥的習慣。據粗略統計,這一工作的開展,全村不但節約化肥投資幾十萬元,而且,以小麥為例,由原來的畝產300公斤,增加到450公斤,特高產地塊達到600公斤。每年全村種植小麥3500畝,純產值120萬元。
糧食產量的過關,只不過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要爭取達到小康水平,這是黨支部“一班人”經常研究的中心課題。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這個村還注重了養殖業的發展。90年代初期,經過村領導班子研究決定,凡是養殖專業戶,村里在水、電、場地等方面都給與大力支持,提供方便條件。在資金上,村里還派專人跑貸款,由於措施得當辦法得力,村里相繼辦起了養雞場、養豬場,通過各種方式向專業戶傳授疾病防治、飼料配方等全套養殖技術。
周村在工礦業方面,還作了一篇大文章。
鑒於該村位於我國北方最大的石膏生產基地“雙碑礦區”附近,1992年他們還搞起了採礦業,利用外資,先後建起了兩座現代化礦井,年產石膏24萬噸。因為該村採掘的石膏品味高(平均品位達到83%),質量好(SO3含量高達41%),而受到建材部門和客商的青睞。
市場經濟的春風,吹綠了周村的田間街巷,農業和工礦業的疾速發展,給周村人帶來了相當客觀的經濟效益。
村集體有了積攢,村民開始脫貧,這時,村領導班子為了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為了給廣大村民營造一個經商致富的場所,促進經濟的更加繁榮,通過調查研究廣泛徵求部分村民意見,大膽地作出決定,1986年籌建集貿市場
立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鄉間有句俗話:“窮會富集----會好成,集難立”。
與周村相距只有一公里的鄰村,建國前就有的老集貿市場,多年處於冷落蕭條的狀態,更何況是創立新集,其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周村人知難而進,不怕困難,決心要打這個硬仗。同時,“村領導”一班人經過分析論證,也總結出了幾項有利條件:一,由於國家實施富民政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購買力亦隨之相應提高;二,縣、鄉兩條公路從村邊交叉而過,交通便利;三,周圍村莊多而大,屬於人口稠密區......
建集立市,首先要解決場地問題。占地耕地,周村人捨不得,經勘查作出規劃決議,以村前一片凹凸不平的閒散地為起點,場地向村內街道擴展延伸,隨後,發動民眾整高墊低,清理街道上的柴草糞堆,劈出600多米的市場街兩條,動員村民捐獻磚140000塊,投入義務工6000多個,壘砌了南北兩行櫃檯共400米。市場街兩邊,劃出地皮,以優惠價格鼓勵商戶蓋門臉、設作坊。從春到秋,經過十個月的緊張工作,立集的基本條件成熟了,同時,向上級有關部門請示,在工商稅收方面給予最優惠待遇。
於是,1986年農曆十月初四,周村集貿市場正式誕生了!
從此,每逢一、四、七集日,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滿目的貨物,有買有賣,好一派紅火景象!
可是,到了1987年,本來也是農村商貿活動的淡季,集市規模大減,每逢集日,客商寥寥無幾,這個新立的集貿市場,大有流產之勢。
那時,雖然採取了唱大戲、請藝術團體前來助興的措施,但是,效果並不明顯。村支部“一班人”開會研究對策,經過分析發現,集市蕭條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客戶減少。沒有客戶,就不能形成集市。為儘快解決這一難題,貸款10000元,對凡是來趕集的商戶,中午管一頓飯,以誠相待,這樣一來,解除了商戶們趕集賠盤纏的後顧之憂。
這一措施的出台,大大改變了原來的蕭條景象----商戶大增,客戶也紛至沓來,集市的規模有了相當大的發展。周村集貿市場規模的擴大,也相應地提高了它的知名度;而知名度提高,反過來又促進了集貿市場的興隆,如此互促互進,又給周村人增加了工作任務,商戶攤位不夠用,場地急需擴大。
當時,本村國小位於集貿市場區,遇到集日,人生噪雜,嚴重影響著孩子們的安靜學習,加上教學設施陳舊不堪,因此,在1995年3月黨支部作出決議----搬遷學校。他們說乾就乾,投資80多萬元,蓋起了3100平方米的一座標準時教學樓,這樣,既實現了教育達標,又為集貿市場騰出了場地,另又劈出了一條南北長270米,東西寬37米的二層樓式新街,同時,建水塔一座,專供樓房用水。
據統計,周村集貿市場已經有了固定門店250家,流動攤點1000多個,交易範圍輻射到隆堯、任縣、內丘、臨城、邢台、邯鄲、石家莊、北京等地,市場連續20多年被中央、省、市、縣評為文明市場,已接待上級考察上百批次。
周村農、工、商的全面結合發展,產生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滿足了生活生產用電的需要,新上變壓器三台,總容量達到710千瓦,機井80眼。1998年3月,投資40萬元,硬化路面6500米,總面積20000多平方米,一次性將全村街道硬化完畢。1999年5月,在縣電力局的支持下,共投資20萬元,完成了低壓線路整改,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平方米以上,彩電、冰櫃、機車,在這裡早已不是什麼稀罕事。電話、手機普及,村裡有廣播站、圖書室、檯球室等集體活動場所。
周村集市帶來的好處,真是數不勝數,難以一一統計!
為消滅髒亂差,周村集貿市場注重美化市場環境。他們專設兩名市場管理員和兩名衛生管理員,分別對建材、農資、果品、禽蛋、牲畜、木材加工、服裝攤點等規劃分段,進行監督。
重視集風建設。提倡文明經商,打擊欺行霸市。首先,對流動商販劃點設片,固定攤位,排除商販因為搶占攤位而引起的矛盾糾紛。村支部對市場管理特別重視,平時,由副書記張金海、治保主任卜平子主抓,市場活動旺季每逢集日,兩委班子全班人馬上崗執勤,負責維護集市秩序。如果出現扒手或偷搶行為,立即採取有力措施,堅決予以打擊。
雖然如此,也難免有磕磕碰碰,但遇事遵循一個處理原則,特別是本村村民,一定要“無理先道歉,有理讓三分”。
來源:京津冀文化網2017.1.23

地圖信息

地址:邢台市隆堯縣三二八省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