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邵萍

吳邵萍

吳邵萍,女,漢族,1965年1月生,江蘇省南京市人,大學文化程度,中共黨員,先後擔任音樂、語文、科學、美術、體育等各學科教師、年級組長、業務園長、園長。現任江蘇省南京市北京東路國小附屬幼稚園園長,中學特級教師。從事幼兒教育工作27年來,愛崗敬業,甘於奉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把所有的愛全部傾注在幼兒身上。注重青年教師培養,主動做好傳、幫、帶,言傳身教,5年中在各地上示範課100多場,取得了顯著成績。她把所有的情全部灑在幼教事業上,結出了累累碩果,取得了顯著成績。她曾先後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特級教師”“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師”“首屆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南京市第二屆學科帶頭人”“南京市千名崗位能手”“南京市首屆名教師”“玄武區首屆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區第二屆中青年拔尖人才”、玄武區第三屆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稱號。她主編了兩本書,參與編寫了9本書;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論文72篇,其中在國家級刊物發表6篇;參加省級以上研討會獲獎論文10篇,其中獲全國獎6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邵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1851年1月
  • 出生日期:吳邵萍
  • 職業:幼兒教育工作
  • 主要成就:主編了兩本書,南京市首屆名教師”“玄武區首屆中青年拔尖人才
事跡,學,研,傳,

事跡

愛是她勇於攀登的不竭動力
1、愛孩子賽媽媽。吳邵萍同志就是因為喜歡孩子才選擇了教師職業。她27年來始終立足於幼教第一線,遵循教育規律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教師觀,對孩子一視同仁,無私奉獻,促進每位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發展。她常說,孩子的心靈最純潔,每個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師應該熱愛每個孩子,愛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師要將愛心傾注在每一位孩子身上,她不僅是這樣說,而且也是這樣做。1983年,她剛踏上工作崗位時,班上有一位叫時凱的小朋友,因年齡小,每天哭著不肯上幼稚園,睡午覺時就做惡夢驚醒,她就像慈母一樣,每天早上從家長手中熱情地抱過孩子轉移其注意力,並和他共同遊戲增進感情。午睡時撫摸陪伴直至睡著,時凱夢醒時常常大哭,她就長時間地抱著他在園內轉悠,為了不讓哭聲影響到其他孩子的午睡,她就長時間抱著孩子,儘管胳臂很酸,但她從不厭煩,直到孩子再次入睡。就這樣整整過了一個月,時凱終於能愉快地入園了。那時,她班上還有個叫余雯的孩子,說話不清,各項能力明顯低於其它兒童,連園領導都認為此幼兒“無可救藥”了,而她不灰心,總是充滿希望並耐心細緻地輔導她,和家長密切聯繫,採取一致的教育計畫,三年後,余雯也達到了同齡幼兒的水平。
吳邵萍
2、愛園勝愛家。27年來,她從未因家庭原因而影響工作。1997年,正值幼稚園創建南京市市級示範園時,她的父親因車禍住院。白天,她在園兢兢業業地工作。夜晚,她還在醫院一邊陪伴昏迷不醒的父親,一邊翻閱整理幼教資料,準備第二天的工作。她父親住院近一年直至去世,她從未請過一次假。在工作中,她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從不叫苦叫累。平時總是起早貪黑,早到遲走。在她的眼裡,幼稚園勝似自己的家,園裡建設比家還重要。
吳紹萍吳紹萍
3、愛同事似姐妹。由於園裡年輕人較多,作為青年人的領頭人,吳邵萍時時處處事事愛護她們、關心她們。在創建江蘇省省級示範性幼稚園時,青年教師每天加班到深夜,為了她們的安全,吳邵萍每天“打的”挨個將她們安全送回家,然後,自己才回家,這段時間,吳邵萍總是在深夜1、2點鐘最後一個回到家。

是她刻苦鑽研的永恆追求
好學、勤學是吳邵萍的摯愛追求。她始終認為學習使人前進,學習是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她身上真正體現了終身學習的理念。27年來,她從未間斷過學習,從一個中師畢業生一直學到大專、本科、研究生課程班,自理了近萬元的學費。為了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的機會,她總是利用假期參加各種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培訓,從未完整地休息過一個寒暑假。1999年暑假,她的痔瘡剛開完刀兩天。當她得知有一個全國音樂心理學學習時,立即前往學習,一連7天下來,影響了傷口的恢復,又到醫院進行二次開刀,在家休息10天后,又去參加全國音樂教育研究培訓,這次為了不影響傷口的恢復,每天聽完報告後,她就痛苦地趴在宿舍的床上,一直堅持到學習結束。平時,抓緊點滴時,博覽群書。自加壓力,自定讀書計畫,每月讀10本雜誌,每季讀完1-2本理論書籍。收集整理了30本資料冊,做了多本學習筆記。目前,她讀完了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家長工作、課程理論、親子教育等各類理論書籍近百本,廣泛的學習使她飛速的成長,成為本領域的領先者,智慧型園長。

是她開拓創新的重要法寶
做一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一直是吳邵萍追求的目標。因此,吳邵萍受聘擔任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專項課題《早期兒童音樂教學法的心理研究》科研基地負責人,擔任《中國早期兒童音樂舞蹈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實驗基地負責人,是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一幼兒教育特約研究員、南京市第五屆幼教專業委員會理事、南京市教學研究室學科教學視導員、玄武區教育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委員、玄武區國小高級教師墳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她鑽研、善研,始終致力於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和科學探索,醉心於課題研究。八五期間,她參加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許卓婭領導的國家研究課題《幼稚園音樂教育的改革》。九五期間,她不僅參與了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許卓婭領導的“九五”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早期兒童教學的心理學研究》和江蘇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建構中國早期兒童音樂教育的理論及實踐體系的研究》兩個課題的實踐研究,她個人還獨立承擔了江蘇省教育學會科研課題、南京市“九五”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幼稚園創造性韻律活動設計與指導》的研究。她在幼兒音樂教育改革上進行大膽實踐與研究,《幼兒創造性韻律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研究》、《幼稚園舞蹈欣賞教學初探《舞蹈欣賞教學》、《開放的幼兒音樂教育》、《以素質教育為指導,開展大班合唱教學的實驗研究》等多篇論文發表在國家級刊物《學前教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 幼兒教育》或在國家級、省級論文一、二等獎,形成了具有個人獨特見解的幼兒音樂教育思想和方法。
十五期間,她獨立申報、負責並完成了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立項課題《幼稚園開放性課程的建構》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緯度來探索幼稚園是否需要、是否能夠及如何建構自己的園本課程展開全方位的研究,重視從理論的高度上提煉、升華自己的豐富實踐經驗。同時,她還參加了南京師範大學虞永平博導負責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生活化遊戲化的幼稚園課程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張俊教授的《後現代主義的幼兒科學教育研究》的課題研究,參加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五”教育部重點課題《基礎教育課程開發與推進的比較研究》子課題《區域性多元遊戲課程開發與推進的研究》。
十一五期間,她獨立主持了江蘇省教育科學重點規劃課題《實現良性多維互動,促共同體和諧發展》的研究。她結合教育教學實踐,進行鑽研,展開系統研究,有效解決了一些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前沿問題。經過五年的研究和探索,《幼稚園開放性課程的建構》課題得到了江蘇省課題規劃專家組的一致好評,他們認為:“該課題選擇開放性主題課程活動在細以逸待勞園園本實踐的角度展開研究,將課程研究與幼稚園的特色教育活動,與促進兒童更加主動全面的發展,與家庭、社會教育資源的整合,與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密切結合,進行了拓展性的研究,立意新,切入點準確,反映了課題負責敏感的研究視野、認真的研究態度和紮實的研究功底,反映了課題幼稚園良好的實踐基礎。課題以兒童的主動發展為基礎,充分體現遵循兒童為本,教師為本,促進富有個性發展的《幼稚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在研究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注重對研究觀點的反覆論證與實踐反思。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大大提升了教師的研究水平與綜合素養,特別是對教育實踐活動的反思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該課題具有豐碩的研究成果,其中專著《開放性課程在行動》為近階段園本課程實踐研究中不可多見的專業著作。”在進行課程建構過程中,她出版了研究成果《開放性課程在行動》專著,主編了《托班課程》上、下冊。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為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幼兒的觀察、分析、評價提供了直接的參照和支持,為教師設計可展開課程設計和教學提供了範本。
研究過程中將園長的管理與教師的成長、與幼稚園的發展結合,從理論和實踐中都進行了很好的總結,“理論學習必須藉助教育情境”、“鼓勵教師成為家長合作夥伴”、“不做理論的奴隸”、“為老師的發展提供服務”、“管理應變他控為自控”、“要使教師的發展可持續”、“不要輕易否定教師的想法”、“問題是園長管理的契機”等系列文章均發表在江蘇省《早期教育》和浙江省《幼兒教育》上。而“開放性課程”各階段研究論文也連續發表在江蘇省《早期教育》上。這些成果均對一線的園長和教師如何展開課程研究、課題研究、如何進行管理和教師的成長具有指導作用,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她重視從理論的高度上提煉、升華自己的豐富實踐經驗。根據幼稚園園長開展教育科研的需要,2009年,她又在《早期教育》雜誌連續發表了具有很強的套用和開發價值的《再談常規管理》系列指導文章,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是她盡心履職的真情流露
長期以來,吳邵萍主動做好傳、幫、帶。無論是園內還是園外,她認為每一位幼兒教師都是我們事業發展的力量,培養他們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因此,她總是不厭其煩,毫無保留,全心全意地幫助所有幼教同行。她承擔了南京師範大學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實習指導工作,她對待這些學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實習工作耐心細緻地指導,總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不厭其煩地接受每位學生的訪談、問卷等課題研究工作。
對園內的青年教師,她更注重言傳身教,在平日工作中,她有良好的師德修養,嚴謹的工作作風。不僅下班聽取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活動,課後還與她們逐一反饋和互動,同時還定期上示範課給全園教師觀摩。她指導青年教師嚴格細緻。既有理論上整體框架的指導,又有操作管程中具體環節的指導。從不放過每個細小的教學環節,如教具演示,收放順序都一一指導到位。在她的指導下,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在她的帶動下,每個教師個個有特長,人人都是骨幹,園裡教師個個被邀請在全國各地上示範課,在全國各類研討會上觀摩研究課。這些做法和經驗。經常吸引全國各地的同行到該園跟班學習。該園的辦園水平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也被同行當作學習的榜樣。
她重視發揮特級教師的示範作用,每學年對區園長、市青優開放示範課,她每學期都上多節示範課和興趣辦講座。還承擔了市區的帶徒任務,她總是竭盡所能地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目前,她已培養了1名特級教師、1名南京市名教師特級教師候選人、2名南京市學科帶頭人和多名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更為可貴的是,南京市內無論哪個區、哪所幼稚園,只要找到她,她都及時前往指導,並毫無保留地傳授她的教科研成果。在國內,經常到深圳、溫州、澳門、大邊、杭州、河南、廣州、南寧等地,為全國性、全省性及各市開設的培訓班講課。同時,她還在《全國音樂研討會》上向全國各幼教同行開講座,並上示範課。每場講座,聽眾均在1000人以上。近五年,她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講課近100多場,為幼兒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吳邵萍,南京市北京東路國小附屬幼稚園園長。27年,她用愛澆灌著幼教苗圃,用愛支撐起幼教事業。她有著幼兒教師特有的親和力,微笑自始至終掛在臉上。她也有著如孩子般天真的神情,講起孩子的可愛,她興奮地起身模仿,講起工作中的小插曲,她仰頭大笑。其實,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辦公室里,我們經常會說起哪個孩子的調皮,哪個孩子的聰明,有的老師模仿起班上的孩子,那一舉手,一投足,像極了。沒有對孩子的了解和愛,又豈能做到呢?“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寫在論文裡的話。一個教師必須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一個教師,唯有心裡時刻裝著學生,學生的心裡才能有你這個老師。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是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師一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告訴學生,老師對他們是非常關懷的,老師是愛他們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是愛的使者,因為“愛”,學生的成就和幸福成為了自己的收穫;因為“愛”,昔日的學生成為了今天的朋友。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況我們是人民教師,從事著“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更加應該“鐵肩擔道義”。有了這樣的認識自然就會忠誠於教育事業,自然也就會“笑臉看兒童”,對於學生的愛也就有發自內心的真誠,而不會是只表現於職業化的僵硬的笑臉。有人說:“作為一名優秀教師從不對學生髮火,從不懲罰一個學生,從沒向一個學生家長告過狀,這便是偉大的師愛。”我倒認為一味地賞識學生,廉價地表揚學生,而在教育中沒有了批評甚至懲罰,這不是真正的師愛,也不可能達到我們的教育目標。因為我們的教育是“成人成才”的教育,而不是哄小孩高興的保姆式打工。因此我認為:人格完善是教育的理想與追求,使學生人格完善也就應該是師愛的基點和終點。這樣看來,師愛與責任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而不可分離的。自然,處罰必須是恰當的,必須是從師愛出發的。當然,教師發火,處罰學生也會傷害師生感情,教師應該慎用,但出於教育之目的,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必須處罰時,教師應“執之以正”,而不能以傷感情為藉口放棄“處罰”這一教育手段,因為我們承擔著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教育責任。教師對於學生的愛源於教育責任,對於學生的愛也是為了完成教育責任。沒有責任的擔當,愛就會只是形式化的,虛假的;同時,沒有愛的真誠,責任也就不可能真正的落實,教育任務也不可能完成。因此,我認為:教育必須是愛與責任的完美結合。我相信,我們可能無法做到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愛我們的學生,而事實也證明,母愛是無法替代的。套用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的一句話:“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