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旗鐵鞭舞

吳旗鐵鞭舞

吳旗鐵鞭舞是陝西省吳起縣的傳統舞蹈。突出表現兩點一個是鞭,即鐵鞭——古代兵器。一個是舞,即表演舞蹈者手持鐵鞭表現出的形體動作和“教儀”程式活動。鐵鞭舞寄託了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旗鐵鞭舞
  • 分類:舞蹈
  • 地區:陝西省吳起縣
基本信息,遺產介紹,表現形式,歷史傳承,現代發展,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 陝西 · 延安 · 吳起縣
文化遺產名稱:吳起鐵鞭舞
遺產編號:III-38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
申報人/申報單位:吳起縣文化館
遺產級別:省

遺產介紹

吳旗鐵鞭舞,突出表現兩點:一個是“鞭”:即鐵鞭——古代兵器。一個是“舞”:即表演——舞蹈者手持鐵鞭表現出的形體動作和“教儀”程式活動。凡歷史發展平穩、興盛時期,必為表演活動高峰期。民俗佳節、年景豐收,以及軍隊慶功,都會聚眾表演,熱鬧一場。凡國運不昌,年景欠佳,民心不穩時期,此藝術形式多出現在“教儀”場合。古兵器——鐵鞭被巫師所用,人們抬樓抬鞭,廣場舞蹈,占卜立卦,求雨問事,驅凶避邪,祈禱神靈保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家強盛,民族興旺。喜慶或教儀活動中所展現的“鐵鞭”這一“神物”,在無定河流域和白于山以南的北洛河流域,以及周邊地區的廣大民間,紮根開花,無可取代。

表現形式

吳旗縣鐵鞭舞,歷史上大體為四種表現形式:
一是原始表演:即用古代兵器——鐵鞭和質牌,由將領或士卒持鞭擊盾並舞蹈。主要表現軍隊的威武雄壯,戰無不勝和軍人百戰不怡,報國盡忠的虎態雄姿及民族魂魄。借間際娛樂,達安定軍心、鼓舞勢氣之目的。
二是教儀活動:通過巫師操作,丟棄盾牌,只用鐵鞭。平時將鐵鞭供俸在廟上,當舉行教儀活動時,由四人抬著座有神像的特製木樓,並由二人抬纏裹紅布的鐵鞭,一人提鑼持棰,巫師念念有詞,眾踏程式步代,翩翩起舞,依次實施予以定儀程。一般情況下,求雨抬“龍王”,看病抬“藥王”,驅邪抬“娘娘”。取卦問事,常用鞭把字寫在地上,傳達神靈旨意,告知問事吉凶。有時巫師舉鞭舞打某方,稱之“斬邪”,保護一方民間平安。司鑼鳴警示,權在一棰定音。通過教儀活動,即滿足了民眾的祈求之心,又應合了統治者需要的穩定民心。
三是以棍代鞭表演。從古代“將士舞”(鐵鞭舞)到以棍代鞭舞,多由習武人士承傳,在民間大有人在。他們 將中國武術與舞蹈藝術容為一體,習武(舞)練功,強身健體,在國難當頭之時,大多數人以次作為抗敵入侵,保家衛國的看家本領。以棍代鞭的舞蹈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延續至今。
四是以“霸王鞭”代棍表演:他們產採用了“霸王鞭”的式樣,用木棒雕制塗彩,串上“麻線”,舞動時隨節奏作響,增添了藝術性和觀賞性,賦予了生機與活力,至今廣為延用。

歷史傳承

據考證,戰國時期魏國軍隊“將士舞”的基礎動作,主要以“小跟步”和“馬步提打”作為基本舞蹈動作。表演者在用鐵鞭擊打盾牌或對打或獨舞時,嘴裡吼著“嗨”字,變換表演,其粗狂豪放、充滿野氣和殺氣,體現陽剛之氣,富有戰鬥性和攻擊性,舞步紮實,奪奪逼人,大有踏地三尺,將敵撕碎之勢,威破敵膽,振憾乾坤,深受軍隊將士歡迎,廣為民間效仿流傳。
戰國時期魏國軍隊“將士舞”,動作簡單,風格顯明,古樸實在、易學好記,人數可多可少,場地可大可小,不論山坡還是平原,不管沙灘還是澗地,均可表演,開展娛樂活動。因此,使用性較強,便於軍隊內外推廣,視為當時軍隊獨有的適宜將領士卒表演的一種初期舞蹈藝術形式。
戰國時期魏國“將士舞”以戰鼓為武樂器,伴奏比較簡單,既有氣勢,又便於操作。擂鼓士稍作排練,即可配合表演。
其節奏型為||:冬打打|冬打打|冬冬|冬打打:|| (嗨) (嗨) (嗨 嗨 嗨)
戰國時期魏國軍隊“將士舞”,動作、節奏和伴秦雖然簡單,但通過反覆表演,變換使用,確在軍隊將士和民眾心目中留下顯明的舞步形象及深刻的節奏形象。駐軍之地,幾乎家喻戶曉,見者能舞。在當時當地軍隊、民眾中,成為主要的娛樂方式。

現代發展

吳旗鐵鞭舞是在全面繼承古代“將士舞”基本動作、基本伴奏樂器,基本節奏型的基礎上,揚長辟短,進行大膽創新,賦予新意的藝術產物,在舞蹈動作上,是集中國武術、民間舞蹈,陝北秧歌等為一體的民間廣場舞蹈藝術品。既有粗狂豪放的大動作,又有輕柔慢步的小步舞。剛柔並集,起伏鐵岩,其強步舞打捲起黃土飛揚,勢如萬馬奔騰,一發難收;其輕步變換,如彎溪流水,似微風擺柳,令人淘醉,回味無窮。它以全新的面貌問世,並展示在人民面前,使觀眾寡目相看,耳目一新,讓民眾大聲賀彩,贊口不絕,感動心扉。
吳旗鐵鞭舞,在伴奏方面,仍然是採用武樂器參演。但從現代廣場藝術需要,大膽採用並加入了銅製打擊樂器,整體伴奏,增添了藝術色彩,聽感充實樂耳,看覺氣勢宏大。其舞蹈共分四部分布局:即“出兵”、“布陣”、“格鬥”、“收兵”。表現了軍隊將士出征應戰,英勇殺敵、凱旋而歸的全部過程,描繪了一幅精彩的戰鬥畫卷,體現了軍隊將士令行禁止,敢打敢拼、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必勝信念和保國護邊,趣在其中的樂觀主義精神。讓廣大觀眾通過觀賞舞蹈,穿越歷史時空,深深感受古代戰爭,潛入思想、心靈洗禮。
吳旗鐵鞭舞的舞蹈動作,經過精心布局,巧妙規劃設計和反覆試用改進,從集中體現主旨意圖出發,認真取捨,大膽採用,在無數零散動中精選確定八個動作注入新作品。以八個動作為樑柱,支撐起吳旗鐵鞭舞的框架。在具體細節中變換使用,交替舞打,將全部動作融匯貫通,一氣呵成。八個動作分為“小跟步輕打、三踢腿提打、四跨步對打、十字步斜打、馬步轉身打、變步對打、馬步提打、馬步側打”。其中八動作舞步和伴奏節奏型及其置位,全部記錄表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