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燦

吳式燦

吳式燦,江西宜黃人,國際著名的華人空間物理學家。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傑出教授,美國航空航天學會會員,阿拉巴馬大學空間電漿與高空大氣研究中心(CSPAR)的創辦者和首任主任,阿拉巴馬大學空間物理-天體物理及教育研究所(ISPAE)的創辦者和首任主任。在兩岸三地多個學術組織擔任要職,為大中華地區空間物理學科的發展與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式燦
  • 外文名:S. T. Wu 
  • 國籍:美國
  • 民族:漢族
  • 職業:空間物理學家
  • 畢業院校:美國卡羅拉多大學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個人生活,

人物生平

吳式燦1955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機械系,後赴美留學。1959年在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獲機械工程學碩士學位,1967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獲得航天工程學博士學位,同年開始在阿拉巴馬大學任教,併到哈佛大學套用物理部和普林斯頓大學電漿實驗室訪問。

主要成就

吳式燦的主要研究領域跨越多個學科,包括基礎電漿動力學、磁流體力學及其在天氣物理、地球物理流動問題中的套用;太陽熱能存儲系統的數值模擬;熱交換設計;日地空間環境;雷射氣體動力學;流體力學中的瞬變現象;熱傳導;邊界層流動;高速飛彈氣體動力學;物理學和工程學中的數值問題等。他在這些領域共發表了約350篇學術論文,在各種學術交流活動中做過四百多場報告,取得了全球學術界公認的成就。
吳式燦在2015年被美國國家科學院任命為國際日地物理科學委員會的美國國家代表和美國小組協調主席。此前,他還因“認識太陽活動時間對地球空間環境的衝擊的和日地關係磁流體力學數值建模的前瞻性工作”榮獲美國航空航天學會頒發的首屆范·艾倫空間環境獎。
吳式燦在2002年-2006年擔任國際日地物理科學委員會副主席,在2004-2010年間擔任美國總統大學關係顧問委員會-大學大氣研究協調會成員。1990年獲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套用研究中心(現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榮譽研究員,1991-1994年間任台灣地區太空科學與技術長期規劃項目評審委員會成員及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執行員。1992年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者共同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自然自然科學二等獎。
吳式燦曾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空間天氣專業委員會顧問,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顧問委員會委員。

出版著作

近幾年發表的部分學術論文:
  • Wu, S. T., Y. Zhou, et al. (2016). "A data-constrained three-dimensional magnetohydrodynamic simulation model for a coronal mass ejection initi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121(2): 1009-1023.
  • Wu, S. T. and M. Dryer (2015).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current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olar wind models."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58(6): 839-858.
  • A Global Wind Model Based on Surface Measurements of Magnetic Field and Transverse Velocity from GONG, Wu, S. T., A. H. Wang, C.-C. Wu, F. Hill, I. Gonzalez Hernandez, X. S. Feng, and M. Dryer, Proceedings of the ASTRONUM – 2010,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Model of Space Plasma Flows, 143-150, San Diego, CA, ASP Conference Series, 2011.
  • Simulation of the Unusual Solar Minimum with 3D SIP-CESE MHD Model by Comparison with Multi-Satellite Observations, Liping Yang, Xueshang Feng, Changqing Xiang, Shaohua Zhanga, and S. T. Wu, Solar Phys, DOI 10.1007/s11207-011-9785-7, June 2011.
  • A Hybrid Solar Wind Model of the CESE+HLL Method with a Yin-Yang Overset Grid and an AMR Grid, X. S. Feng, S. Zhang, C.G Xiang, L. Yang, C. Jiang, and S. T. Wu, Ap J., 734:60, (11pp), doi:10.1088/0004-637X/734/1/50, 2011.
  • Utilization of Multiple Measurements for Global Three-Dimensional Magnetohydrodynamic Simulations,Wang, A. H., S. T. Wu, E. Tandberg-Hanssen and Frank Hill, Ap.J., 732:19 (12pp), doi:10.1088/0004-637X/732/1/19, 2011.
  • Three-Dimensional MHD Simul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April 2000 CME Event and It’s Induced Shocks using a Magnetized Plasma Blob Model, F. Shen, X. S. Feng, S. T. Wu, C. Q. Xaing, and W. B. Song, JGR, 116, A04102, doi:10.1029/2010JA015809,2011.
  • On the Causes of Plasma Acceleration and Changes of Magnetic Flux in a Resistive MHD Plasma, H. S. Yu, L. H. Lyu and S. T. Wu, Astrophysical Journal, 727:79(12pp), doi:10.1088/0004-637X/726/79, 2011.
  • Characteristic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Numerical Magnetohydrodynamic (MHD) Simulation of Solar and Laboratory Plasma Flows, S. T. Wu, A. H. Wang and J. Cassibry, in Proceedings of ASTRONUM 2009, Numerical Modeling of Space Plasma Flows,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Conference Series, Volume 429, (eds. N. V. Pogorelov, E. Audit, G. P. Zank), 294-304,2010.
  • Analyses of Magnetic Field Structures for Active Region 10720 using a Data-Driven 3D MHD Model, S. T. Wu, A. H. Wang, G. Allen Gary, Ales Kucera, Jan Rybak, Yang Liu, Bojan Vrsnak, Vasyl Yuchyshyn. Adv. Space Res., 44, 46-53, doi:10.1016/j.asr.2009.03.020, 2009.

個人生活

吳式燦的長兄吳式樞是我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吉林大學物理學科創始人之一。1951年回響國家號召從美國回到新中國,任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1952年參加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物理系創辦工作,後在吉林大學物理系任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