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錦

吳佩錦

白字戲代表性傳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佩錦
  • 外文名:WuPeijin
  • 國籍:中國
  • 出生年月:1972
  • 傳承項目:白字戲
  • 學科領域:傳統戲劇
  • 非遺認證:中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 代表作品:《白羅衣》、《金葉菊》、《無意神醫》、《方世玉打擂》、《燕青打擂》
個人經歷,榮譽成就,

個人經歷

出生在海陸豐這塊著名的戲曲之鄉,古老稀有劇種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長期在這裡紮根、活動。自幼受白字戲薰陶,酷愛戲曲事業,尤其對白字戲情有獨鐘。自己也經常跟著錄音帶哼唱白字曲。再又從小師從當地著名拳師彭新會、黃坤城學習武術,並參加村裡的舞獅隊(舞麒麟)演出,練就了一身紮實的基本功,中學期間,又得音樂老師林玉珠悉心指導,逐漸練成一把好嗓子。1988年,海豐縣白字戲劇團招收學員,本人前往報名,順利地被錄取為訓練班正式學員。1988年至1989年師從廣東省漢劇院著名基功老師劉志群學習基本功,由於敢於吃苦耐勞,堅持每天起早練功,在毯子功、把子功等方面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在唱工上,又得到了白字戲著名小生何循禧、唐大聰和聲樂老師陳海鳴的認真指點,終他以全班最優的成績在訓練班畢業,並隨劇團參加演出,先後擔任武生行、醜行。並跟隨白字戲著名演員何純禧、徐再明、陳素如、唐大聰、賴一心、鞠少玲、陳海鳴等學習白字戲表演;1990年至1992年深得白字戲著名老藝人葉本南、卓孝智、徐再明等傳授白字戲《方世玉打擂》、《燕青打擂》等錦出的戲曲表演,主攻武生行當;2005年至2006年師承白字戲著名醜、公行演員鐘芝銘學習白字戲《白羅衣》醜行表演。目前,吳佩錦已把《方世玉打擂》、《燕青打擂》的表演藝術傳授給青年演員余海平等。
白字戲曾有其較為繁榮、活躍的一段時期,但時至今,由於社會經濟、多元文化的衝擊,白字戲出現了瀕危狀況。
一、白字戲是一個具有幾百年歷史的稀有劇種,所傳承下來的傳統劇目有《弄仔戲》、《民歌戲》、《大鑼鼓戲》、《小鑼鼓戲》等一大批劇目,還有灸為人口的八大連戲,但現保存完整的只有66個大鑼戲,37個小鑼鼓戲和40個提綱戲等一小部份,大量原生態的表演形態、唱腔、劇目流落民間,現存的幾個老藝人已年過古稀,他們一旦謝世,將永遠地帶走白字戲這一古老而極富藝術價值的戲曲表演藝術文化。
二、演藝人員待遇不高,專業演員沒有財政基本工資保障,願意從事到戲劇表演的人才,日益減少,白字戲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流散在民間的戲劇原生態寶貴資料自然沒有人力、財力去發挖掘和整理建檔保存,更談不上研究、繼承和發展。

榮譽成就

白字戲是一個有數百年歷史的古老劇種,有著深厚的藝術傳統底蘊。從藝十多年,在自身扮演的行當中,全面、紮實繼承其傳統的劇目、表演、唱腔藝術。在藝術實踐中不斷的總結經驗,勤學苦練,力求在傳統藝術基礎上有所創新。使白字戲藝術生命能不斷延續、發展。從藝十幾年來,先後擔任武生行、醜行,飾演的主角有《鬧滿春園》中的沈庭芳、《方世玉打擂》中的方世玉、《燕青打擂》中的燕青、《無意神醫》中的張無意、《白羅衣》中的陶大,《姐妹皇后》中的歐陽慶、《金葉菊》中的張武傑。數年間,便成為劇團的主要演員之一。能完整地掌握白字戲的表演技能,是目前白字戲表演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藝術人才。
本人在《方世玉打擂》表演中,很有分寸的把握住人物性格,塑造了一個活靈活現的少年方世玉形象。
在《燕青打擂》表演中,本人又把握住青年燕青身強力壯、威勇瀟灑的特點。除了運用短打外,還突出十多種耍棍花的表演,如“過肩”、“過五指”、“過跨”、“過腰”、“拋棍接棍”等。每次表演,都博得觀眾的熱烈喝彩。
唱腔方面,在《金葉菊》飾演張武傑和《無意神醫》飾演張無意時,在唱腔上取得了新突破。傳統白字戲男女不分腔,均唱四孔調(相當於F調)。而一般成年男演員,當唱到F調的4就已很吃力,能唱到5者更是鳳毛麟角。《金葉菊》中的《陷驛》一折,張武傑和張無意的唱腔要求唱到5(如“冷談刀槍衛國心”、“前呼後擁殺氣騰騰”),甚至拉腔要唱到6上去(如“歸田大勝風波亭”一句)。在演唱過程中運用腹腔共鳴,真、假嗓結合,唱腔能高至5,過度處甚至可以高至6。且音色洪亮圓潤,渾厚而不單薄。在演唱白字戲最具特色的“活五曲”中,吳佩錦也能把握F調“2”、 “4”二個音符的“活”的分寸,唱出了濃郁的傳統味道。其“活五曲”代表作有《無意神醫》的“前呼後擁,殺氣騰騰”唱段等。
近年來,吳佩錦在藝術上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又成功地塑造了傳統劇目《白羅衣》中的陶大形象。2005年,在廣東省第九屆藝術節上,吳佩錦扮演的陶大贏得了專家的一致好評,獲得了個人表演三等獎。2003年、2004年帶領海豐縣馬厝鋪村麒麟舞隊參加中國首屆麒麟舞大賽、9+2泛珠三角明間藝術節均榮獲金獎;2006年白字戲參加《歡樂進農家》廣東省小戲小品(粵東片)調演獲個人表演三等獎;2006年白字戲參加廣東省第五屆戲劇演藝大賽獲銅獎;2006年白字戲曲目《梁山伯訪友》唱腔參加由文化部中國社會音樂研究會、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協會、廣東省流行音樂學會、廣東省電台音樂之聲、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廣東電視愛樂樂團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情歌廣播電視大賽全國總決賽中獲原生態唱法組銀獎。2007年被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廣東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稱號。
2005年8月,領導組織白字戲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專門邀請了許翼心、蔡錦華等專家學者參與申報文本的寫作和申報資料的整理、編輯。奮戰十幾個日夜,終於順利完成申報工作,申報文本、資料也受到了省專家的高度肯定。2006年6月9日,海陸豐白字戲正式被國務院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保護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