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造村

同造又名同造里現名同造嶺上,位於豐城市東南部的秀市鎮,豐城、臨川、崇仁三市(縣)交匯之處。東經116度,北緯28度在境內相交。距豐城市27公里,距省會(南昌)88公里,同造里所有人都為孫姓,東吳大帝孫權孫仲謀後裔,人口近萬,能人、高士眾多,土匪、強盜聞風喪膽,可謂雄霸一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同造村
  • 別名:同造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
  • 著名景點:丹霞湖,敷山書院
  • 發源地:浙江富陽
同造歷史,同造人才輩出,孫曰恭中狀元,敷山書院,丹霞湖的由來,

同造歷史

江西豐城同造孫氏望出山東,乃媯姓孫氏諱書公之脈,東吳大帝權公後裔,為東吳景帝孫休之嫡傳。當晉吞東吳後,權公之十世孫法公因“恥食晉栗,荒坻存嗣”自世居地浙江富陽遷至江西豐城秀市鎮同造孫家
(古稱長慶裏,敷山,同造裏),繁衍至今近1600年,傳至現在同造孫家已達80世,瓜跌綿綿。
自法公開基同造,傳至36世(得姓始祖書公之69代)餘慶公(997—1083)生四景,四景開枝散葉為高祖分為四大房,依次為景連公,景運公,景純公,景陽公,自四景至今繁衍至近40代,人才輩出,代代賢達。
法公與四景後裔從江西豐城同造孫家(也稱同造裏/敷山)分遷之江西本省萬載、高安、清江(現樟樹市)、靖安、宜春、崇仁、進賢、吉水、吉安、九江、都昌、瑞昌、湖口、武甯、修水、南昌(南昌灣里孫家)、景德鎮、浮梁、樂平、萬年等縣市,其後裔又從同造裏或上述分遷地再遷徙外省湖北、湖南、山東、福建、山西、遼寧、安徽、江蘇、陝西、四川、重慶、貴州、廣西、安南(現越南)等13省地,也有回遷祖居地浙江富陽縣龍門鎮,丁齒之盛達百萬之眾。

同造人才輩出

孫曰恭中狀元

孫曰恭,字恭齋,號翼庵,是敷山書院的高材生。生於明朝永樂年間,豐城秀市鎮同造村人(該村因建潘橋水庫而折遷)。
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孫曰恭自負滿腹經綸,懷著報效國家的宏志,躊躇滿志地上京應考,考場上,他文思如涌,筆走龍蛇,錦繡文章一揮而就,被主考官取為第一名,只等皇帝欽點,就是當然的狀元了。
殿試時,皇帝親自閱卷,很喜歡孫曰恭的文章,有心把他點為頭名狀元。大臣們也擬定第一名為孫曰恭。但明成祖朱棣一看名字,卻又連連搖頭:“孫暴怎能做狀元?”主持閱卷的大學士楊士奇連忙解釋:“不是孫暴,是孫曰恭。”但古代直行書寫,曰與恭上下一合,看上去就像個暴字。不管楊士奇如何解釋,朱棣就是覺得不順眼。最後按皇帝的意思,將第三名的邢寬點為狀元,因其姓名諧音為刑寬。永樂爺朱棣為何忌“暴”崇“寬”呢?原來有著很深的心理因素。因為他不是靠正統的嫡長子繼承制坐上金龍椅的,而是靠武力從侄子建文帝手中硬奪過江山,故而對“暴”字有著特殊的敏感。
關於這個傳說,還有另一種說法:古時候,中國文字都是豎行排列。孫曰恭的書法有如行雲流水,可是皇帝看了半天,把兩個字看成了一個字,“曰恭”二字成了“暴”字,點名:“孫暴”連呼二聲,沒有人答應,這時孫曰恭自已也納悶:難道有一個人叫孫暴?一時不敢貿然出聲。點到第三聲時,忽然醒悟過來:肯定是自己的字跡太潦草,皇帝看錯了。雖然心裡犯疑,還是不敢吭聲,只是跪在階下仔細聆聽。皇帝只好往下點其他人,待到宣讀到第三名“探花”時,孫曰恭忽然壯起膽子插話:“啟奏萬歲,臣名曰恭,非敢暴也。”,皇帝方才知道是自己看錯了字,然而,皇帝是金口銀牙,出口就是聖旨,既不能改變自已的“旨意”,更不能讓別人知道自已認錯了字,當眾丟臉,雙眼一轉,為自已打圓場說:“朕怒者曰恭,愛者暴也”。自此以後,京城考試的試卷,一律改用橫線直格,以免再出現類似錯誤。
因為孫曰恭沒有當成狀元,也因而成就了一個有趣的風俗:
博餅是廈門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博比月餅在福建廈門的風俗中,也稱會餅。會餅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餅匯聚而成的,一套會餅計有:狀元餅1個,對堂餅2個,三紅餅4個,四進(士)餅8個,二舉(人)餅16個,一秀(才)餅32個。它們分別代表文或武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
有意思的是,在會餅中,“三紅”餅的味道最好,因為明成祖覺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將第一名的孫曰恭降為探花,而將第三名的邢寬易改為狀元。因此,在廈門人的說法中,這狀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實學。所以,狀元餅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紅餅總是味道最好的。
孫曰恭慧眼識才,曾被名士楊東里稱為“伯樂”,當時有一個叫做鐘甬的,研究心理學很有成就,孫曰恭認為他是一個人才,向學者楊東里推薦說:鐘甬的才能為“江西第一”,楊東里經過考察,覺得他確實有特殊才能。
孫曰恭後來被授為“翰林院編修”後升為修撰、待讀學士。他的文章寫得簡潔老練,很得當時稱為“:三楊”的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的稱道。
孫曰恭定居豐城縣城,著書立說,在當時聲名遠播。
八十年代,豐城縣政府為了拆寬掛劍巷的馬路,拆除了劍邑古城最後一座古城門——大北門,順便拆除了就在旁邊的孫曰恭的牌樓,當時,我正住在掛劍巷,拆城樓的時候,我的老父親以挽惜的口氣對我講起了孫曰恭的故事,從那個時候起,我才開始知道豐城有一個孫曰恭。
(註:大北門被拆的牌樓,應該是唐大章的家。據豐城縣誌載:唐大章(1555-1635年),字伯和,號元璞,劍光鎮大北門人。明萬厲三十五年(1607年)考取“進士”,殿試時成績最好,已內定為第一名“狀元”。當朝皇帝朱翊鈞,久不上朝問事,當權大臣貪污作弊成風。唐大章沒有去疏通孝敬,使權貴們很不滿意,竟把他壓為二甲第七名,徇私另定“狀元”。放榜的時候,滿城人士議論紛紛,大抱不平。但木已成舟未能更正。為抑平眾忿,破例授唐大章為“翰林院編修”。後歷任禮部右侍郎、吏部尚書,死後追封太子少保。有文集十卷,由門生馬世奇代刊。可能正是因為唐大章的遭遇和孫曰恭差不多,所以才會把唐大章的牌樓誤傳為孫曰恭的)。
也許,當時並不知道這是拆了一個歷史古蹟,那時剛改革開放不久,人們還沒有文物保護的意識。

敷山書院

敷山書院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計其數,有孫曰恭、景連、景純、景運、景陽(四景)四進士、景陽公之後孫歸宗、孫業宗兄弟倆從江西豐城同造里徙居六安府開基立族至今近500多年等(此處略去10000字)

丹霞湖的由來

丹霞湖位於豐城市秀市鎮東部,豐城與崇仁交界處,距市區36公里,交通便利。丹霞湖為國家大二型水庫--潘橋水庫,亦稱含秀湖。水庫儲水量常年在1億立方米左右,水域面積約7.1平方公里左右,是贛江流域的大型湖泊之一。丹霞湖風景區集人文歷史和自然風光於一身。湖中心原為丹霞觀和丹霞福地,相傳晉代孫權後裔孫法在此鑄鼎煉丹,丹成而霞現,(同造嶺上分支灣里村據此史實在灣里村丹霞觀[此為地名]新建丹霞觀,蒞臨潘橋水庫邊上)。故名丹霞湖。丹霞湖湖面寬狹適中,具有開展水上娛樂項目理想的縱深水體。湖中有大小島嶼和半島十餘座,非常適合功能分區。湖區周圍遍布人文景觀,如豐城最早的縣治"富城"遺址,同造、角陂、黃塘、雷坊等古村;道教第三十七福地始豐山和仙林觀;明將鄧子龍岳母墓、汪家楠木林、成仁坊、柱史第、九貴牌坊等,眾多的文物古蹟和動人的傳奇故事,為丹霞湖增添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現來此參觀考察的專家學者和香港客商對丹霞湖的開發價值給予充分肯定,並流露出投資意向。將來丹霞湖將建設成為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宗教朝聖等各功能綜合性旅遊區,並與白馬寨捆綁宣傳,推出"觀白馬寨、游丹霞湖"二日游精品線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