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縣文峰鎮

吉水縣文峰鎮

文峰鎮地處吉泰盆地北部,是吉水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吉水縣的城關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吉水縣文峰鎮
  •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
  • 地理位置:吉泰盆地北部
  • 面積:162平方公里
  • 人口:10.8萬人
  • 著名景點:桃花島、三國東吳古墓、元寂禪師塔碑、解縉墓
文峰鎮簡介,吉水縣簡介,地里位置,歷史沿革,各項事業,發展思路,轄區,優勢,

文峰鎮簡介

文峰鎮地處吉泰盆地北部,是吉水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1300多年的建鎮史,以文峰山而名,享有“文章節義之邦、人文淵源之地”美譽,世界第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總纂解縉就是文峰人。境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有桃花島、三國東吳古墓、元寂禪師塔碑、解縉墓等景觀10餘處,構成大東山(省級森林公園)旅遊風景區,是井岡山旅遊區名勝之一。資源豐富,煤炭、金、錳、鐵、礦泉水等儲量大,品位高。北距南昌市196公里,南距革命聖地井岡山92公里,距廣州、深圳650公里。顯著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承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經濟開發區後花園的重要載體。全鎮轄區總面積203.77平方公里,轄13個村委會,13個居委會,人口15萬。文峰鎮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加快實現聚集體發展、趕超發展、和諧發展,全鎮2012年財政收入突破7600萬元,“三區”重點項目建設有力推進,“三農”工作穩步實施,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吉水縣簡介

吉水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屬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是聯合國糧食組織確定的18個可持續發展試點縣之一,盛產水稻、柑桔、花生、生薑、大蒜、竹木,其中水稻常年產量在5.7億斤左右。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紅毛鴨為主,年生豬出欄達25萬頭。香料油、紅毛鴨、優質稻等農業產業化以營也;取得顯著成效。全縣農業龍頭企業年創產值4億多元,輻射帶動農戶3萬餘戶,真正成了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經濟成長點。與農業相比,吉水工業基礎差、底子薄,為改變工業“弱勢”狀況,吉水實施強攻工業戰略。

地里位置

吉水縣位於江西腹地、吉安市東北部。西南與青原區、吉安縣接壤,北和峽江毗鄰,東同永豐交界。贛江縱流北去,把吉水劃分為水東、水西兩大部分。

歷史沿革

吉水自隋朝建縣至今1300餘載,這塊古老富庶的土地上曾養育了楊萬里、羅洪先、鄒元標等一大批名臣學士。
歷史上,吉水敦本重學,文風昌盛,代挺俊傑。自唐至清,尤其宋明兩朝,俊傑代挺,有名有姓的進士就有662人,其中狀元6人,榜眼3人,探花3人,出現過“一門三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稀世人文盛況。以至《永樂大典》上有“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水”的記載。一代偉人毛澤東系吉水八都毛氏第20代子孫,前國家主席劉少奇祖籍地變為吉水。

各項事業

吉水縣城建於贛江與恩江匯合處,常住人口10萬餘人,北距南昌196公里,南離廣州640公里,東至上海1030公里。贛粵高速公路、京九鐵路、105國道、贛江水縱貫而過,至井岡山機場也僅30公里,南下北上,東進而出,交通極為便利。吉水縣城市建設發展較快,先後建成了龍華大道、文峰大道、文山大道、文水路、文化路等腰三角形主要街道,城區面積達8.5平方公里,縣城規劃控制區已由20平方公里擴大到50平方公里;城北、城西開發建設已拉開帷幕。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現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4座,日供水1萬噸的城西水廠預計今年上半年完成第一期工程;電信、郵政業務發展迅速,各種通訊網路遍及全縣所有鄉村,通訊十分便捷。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環保等社會事業設施配套齊全,商貿、運輸、餐飲等公共服務業較為發達,全縣城市化水平達成27%。

發展思路

文峰鎮因地制宜,確定了以工強鎮、產業興鎮、商貿活鎮、旅遊旺鎮的發展思路。通過最佳化環境、以誠招商、引資額逐年攀升,發展壯大皮革製品、建材家俱、食品加工、運輸服務等龍頭企業。通過抓規模促效益,形成了玉山白鵝、磚門花卉、爐下蔬菜、龍田果業等一村一品的農業產業格局,爐下綠羽實業公司成為全市最大規模白鵝育雛中心。加大城鎮化力度,城區規模擴大到6平方公里,高起點建設吉安市“銀三角”北大門“衛星城”,著力發展第三產業、旅遊業,走商貿活鎮、旅遊旺鎮之路。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4.2億,財政收入1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00元。

轄區

轄:文峰社區、龍華社區、城南社區、城西社區、城北社區、水上社區、城東社區、文水社區、水南背社區、朱山村、井頭村、低坪村、磚門村、玉山村、蘆下村、東村、田段村、水口村、龍田村、爐村、東螺村、葛山村

優勢

吉水現轄15鎮3鄉4場,314個行政村,國土面積2531.73平方公里,人口48萬,其中農業人口36.3萬。吉水地形南北長東西窄,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為主。吉水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8.8℃,降水量1527毫米,日照時數1748小時,無霜期292天,適宜各類生物繁衍生長。全縣有耕地57萬畝,可開發草地106萬畝,有林地區180萬畝,活立木儲量312萬立新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9.5%,境內河流縱橫,贛、恩、同、瀧四江交錯,水庫600多座,水能蘊藏豐富。達20.93萬千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