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才是幸福

吃苦才是幸福

佛陀說,吃苦消苦,苦盡甘來。人世間所有甜蜜的果實,皆要通過風吹雨打的考驗和苦難的磨鍊,才能品嘗得到。忍受雕刻和磨鍊的苦因,才有萬人膜拜的甜果;抱怨和逃避被雕刻的痛,最後只能接受被萬人踩踏的苦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吃苦才是幸福
  • 作者:劉淑霞
  • 是否出版:是
  • 頁數:265
  • 開本:16K
  •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沒有苦,哪有甜?沒有嘗過苦的滋味,哪裡懂得幸福的感覺?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但是,如何吃苦?吃什麼樣的苦?以怎樣的方式吃苦呢?……通過《吃苦才是幸福》(作者劉淑霞),編者希望能和廣大讀者一起探討“吃苦”對於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意義

圖書目錄

第一章苦中作樂,自得其樂——把吃“苦”當吃“補”
1.苦難里也有斑斕世界
2.苦難是上帝的禮物
3.應當警惕趨利避害的天性
4.苦中作樂化解人生不如意
5.豁達,苦難的橡皮擦
6.慈悲心一顆,能渡萬般苦
7.學會寬恕,就能擁有快樂
第二章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時苦不是苦,一世福才是福
1.享福消福,吃苦了苦
2.吃得一時苦,擁抱一世福
3.苦難是幸福的鋪路石
4.走過苦難就是幸福
5.苦難:幸福的引領者
6.一時苦不是苦,一世福才是福
7.先存吃苦之心,再思甘甜之果
第三章苦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凡人貴從吃苦中來
1.你戰勝了苦難,苦難就是你的財富
2.只有經歷困難才能得到財富的沃土
3.凡人貴從吃苦中來
4.用積極的心態去戰勝苦難
5.無法抵抗風雨的壓力
就是在不斷流失寶貴的財富
6.在生活中磨礪自己,在苦難中成就輝煌
7.不戰勝苦難,苦難就將你碾碎
8.最苦的樹總是開最香的花
9.苦難成就非凡人生
10.“吃苦”的意義
第四章同甘共苦,一起幸福——學會享受一起吃苦的幸福
1.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就算吃苦也是一種幸福
2.愛是戰勝苦難的內在力量
3.勇於擔當方為夫,同甘共苦才是妻
4.同甘共苦,享受相愛的幸福
5.愛從未走遠,有愛的地方就是家
6.患難與共,情真意切
7患難夫妻,老來福
8幸福來敲門
第五章忍苦難,得大道——苦難是光明前的黑暗
1.人生是一種苦的修行
2.邪惡的欲望是苦難的來源
3.執念太多,終會將自己逼入苦海
4.苦難是光明前的黑暗
5.苦難是一種財富
6.夢想是人生的甜果或苦果
7.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8.苦難中我們依然可以前行
9.面對人生的逆流,你要學會迎流而上
10.不要被心中糾結的網所纏繞
11.有夢想就一定可以飛翔
12.要漂亮地活著
第六章最苦的樹總是開最香的花——先嘗苦中苦,才知苦後甜
1.苦字當先,度得超然
2.先嘗苦中苦,才知苦後甜
3.吃苦也是一種幸福
4.苦難可以鍛造第二次生命
5.原來快樂那么簡單
6.戰勝困苦,是獲取幸福的唯一辦法
第七章先苦後甜,忍字當先——像喝咖啡一樣處理熱和苦
1.動心忍性,小忍才能大成
2.忍一時之氣,成一世之功
3.忍讓的過程是痛苦的,結果卻是美好的
4.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5.小不忍則亂大謀
6.忍耐痛苦才能破繭成蝶
7.忍讓的限度等於幸福的尺度
8.心中能容忍,幸福自敲門
第八章苦難多大愛,家貧出孝子——教會孩子吃苦就是給孩子幸福
1.吃苦是孩子成長的一劑良藥
2.過度的呵護反而會適得其反
3.再富也要“苦”孩子
4.幸福的孩子苦著教
5.挫折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6.屈膝是為了跳得更高
7.讓孩子帶著獨立上路
8.給孩子一些苦難實踐
……
第九章沒身處地,不討苦吃——運氣不好才會“一帆風順”
第十章經歷了苦難才有幸福的人生——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
第十一章苦也要笑一笑——以笑聲面對挫折的命運
第十二章苦日子,甜著過——把苦日子過甜

序言

古人曾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它教育人們應該有樂於吃苦的精神。但現代社會中的很多人似乎被欲望沖昏了頭腦,急功近利,好逸惡勞,早將古人的教誨拋到了九霄雲外。殊不知,要想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吃苦”是必須經歷的階段。苦難就像是人們走向幸福黎明前的黑暗,只有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對於苦難,人們不但不該逃之夭夭,更應該迎難而上,敢於直面它,戰勝它,把苦難當成一種考驗,並將其轉化為一種動力。
苦難顯才華,好運藏天資。人生的歷程正是有了苦難的考驗才能鑄就非凡的成就。風雨過後,曾經灰暗的天空才能顯現出不一樣的澄澈、湛藍,生命只有經過苦難風雨的洗禮才能變得更加美麗和精彩。
“苦”不僅是一種味覺,還是一種心理感覺,苦到極點甚至會讓人產生生理不適,有如人們常說的“錐心之痛”。以慈悲為念的佛教,認為眾生的痛苦可以分為三種,即人生無法避免的病苦,世事無常的變故之苦,以及生時為樂、壞時逼惱身心之苦。人生在世是苦的,但佛陀並未對此持消極態度,而是以“苦”字為諦,讓人認識苦,知道苦,進而從苦中解脫。
生老病死,愛恨離別,每一種事情的發生都伴隨著無可名狀的苦楚,所以人們憎恨它,拒絕它。但不幸的是,很多時候人們並不能擺脫苦難。或者,當苦難來敲門時,人們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赤膊相對以至於傷痕累累;或者,當人們身臨苦難之境時,大多數人無力反抗,連本能的掙扎都成了沒有回音的絕響;又或者,在對苦痛的懼怕和詛咒中,人們迷失了自己,精神的壓抑使他們背離了自己的初衷,在拒絕苦難的同時,也拒絕了自己。無論是哪一種,相信誰都不願看到。
要想有所作為並獲得成功,就絕對不能坐享其成。現代社會競爭如此激烈,若沒有吃過苦,就不可能獲得成功。成功和失敗是一對孿生兄弟,相輔相成,苦難和幸福也是一樣。老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曾告誡過世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下沒有從天而降、毫無緣由的幸福,也不會有受不盡的苦難和無邊的痛苦。正如長者常教導我們:“人只有享不了的福,沒有吃不了的苦。”
一切的苦難終究是會過去的,當一切過後,驀然回首,人們便能發現,那些被歲月打磨過的苦難,都能變成一粒粒璀璨奪目的珍珠,那才是人們一生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被苦難嚇怕了的人們漸漸變得談“苦”色變。但是,人們真正了解苦難嗎?到底需要承受多少次苦難,才能看清它的實質?為什麼不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苦難呢?人們總是希望儘快到達目的地,並且為終點的遙遠而憂心忡忡,卻忘記自己已經在前行的路上。既然在路上,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前行,就不能怕磨難和苦痛。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些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但是,真正理解“吃苦才是幸福”,真正能吃苦、願吃苦、會吃苦、能苦中作樂、能在吃苦中感覺到幸福的人又有多少呢?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把苦當成上帝的禮物,懷著一顆感激之心來接納呢?很多人都說吃苦才是幸福,卻從來沒有人想吃苦,一如人們總說不要抱怨生活,卻很少有人停止過抱怨一樣,是做不到,還是從心底里不認同呢?
苦難與幸福當然不是等價的,即便現實生活中所說的吃苦是一種修行,但人們也絕不是為了吃苦而吃苦。人們渴求的東西是幸福,生活的目的也是為了獲得幸福,這一點從來沒有改變過。可是,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實現這個願望呢?那就是“吃苦”。“吃苦”本身並不幸福,但人們能從吃苦中得到的生命感悟、情感體驗以及多元的人生經驗,這些都是幸福的前奏。苦難不只是灰暗色調,幸福也並非單一的情感色彩,苦難與幸福其實是不同色彩編排形成的意象符碼。從苦難到幸福,其實只有一步之遙,那就是學會“吃苦”。沒有苦,哪有甜?沒有嘗過苦的滋味,哪裡懂得幸福的感覺?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但是,如何吃苦?吃什麼樣的苦?以怎樣的方式吃苦呢?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因此,“吃苦”是一門學問,而且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且應該弄懂的學問。
通過本書,編者希望能和廣大讀者一起探討“吃苦”對於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意義,讓那些對於吃苦仍抱著逃避態度的人,正視生活中的苦難,與大家一起面對困難,追求屬於自己的真正的幸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