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所鎮焦石村

該行政村隸屬洱源縣右所鎮,地處右所鎮東北部山區,距鎮政府所在地23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40公里。東鄰鶴慶縣黃坪鎮,南接大理市的大把關村,西與松曲村、梅和村相連,北連鶴慶縣西元村。轄大營、北營、三家、大麥田等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64戶,有鄉村人口1811人,其中農業人口1800人,勞動力 1091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91人。 全村國土面積25.89平方公里,海拔2450米,年平均氣溫14 ℃,年降水量 850 毫米,適合種植烤菸、小麥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172.00畝,人均耕地0.64 畝,林地37801.10 畝。201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3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25.00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畜牧、林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右所鎮焦石村
  • 所屬地區:洱源縣右所鎮
  • 地理位置:右所鎮東北部山區
  • 面積:耕地總面積1172.00 畝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72.00 畝(其中:地 1172.00 畝),人均耕地0.64畝,主要種植烤菸、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 37801.1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984.8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09畝,主要種植梅子、蘋果、核桃 等經濟林果。有金、銅、鐵、鋅、建材石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12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等,無路燈。全村有464戶通自來水。有464戶通電,有25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6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4.44%和92.9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6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31戶(分別占總數的73.12%和61.73%)。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22.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2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18 輛,拖拉機70輛,機車2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28.00畝,有效灌溉率為50.9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4畝。 到2012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5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6戶;建有小水窖 58口。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83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33.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91.00萬元,占總收入的74.32%;畜牧業收入176.00萬元,占總收入的11.0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665頭,肉牛512頭,肉羊 5550頭);林業收入246.00萬元,占總收入的1.91%;第二、三產業收入112.00萬元,占總收入的8.4%;工資性收入109.00 萬元,占總收入的4%。農民人均純收入4425.00元,農民收入以畜牧 林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09.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102人(占勞動力的1%),在省內務工29人,到省外務工3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農業、林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2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91.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75.1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畜牧業、林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畜牧、礦業、林業。擁有企業 3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64戶,共鄉村人口1811人,其中男性 949人,女性 862 人。其中農業人口1800人,勞動力1091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白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654人, 白族54人,彝族82人。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930人,占人口總數的 2.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27人,參合率95.43%;享受低保5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200.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22.0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4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 7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所,校舍建築面積7333.00平方米,擁有教師5人。距離鎮中學23公里。截止2012年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0人,其中小學生142人,中學生48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4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360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 1036.8 畝。年末集體總收入 40.16萬元,有固定資產17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13.5 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民政優扶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 4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2人,其中男黨員52人、女黨員10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書記、副主任3人等組成,下設大營、北營、三家村、大麥田等4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 1 個,團支部 4 個,共有團員 119人。

人文地理

焦石村位於右所鎮東北部山區,海拔2450米,地處東經100°03′、北緯26°01′之間,年降雨量850毫米,年平均日照率為56%,光照充足,光質好。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兼有海洋性小氣候的特點。土壤以紅壤、黃壤為主。焦石村交通極其方便,大麗公路貫穿焦石村全境。
焦石村是洱源縣的東大門,距鎮政府所在地右所街23公里,距縣城洱源40公里,距大理州府所在地下關70多公里。東與鶴慶縣的黃坪鎮接壤,南接大理市的大把關村,西與松曲村、梅和村相連,北連鶴慶縣的西元村。2003年被洱源縣委、縣政府命名為"文明村"。焦石村由於是山區村,適宜發展工礦企業,被洱源縣人民政府確定為洱源縣鄧川工業園區範圍之一。
全村人口以漢族為主,信仰本主崇拜,各自然村有老年婦女組織的蓮池會。明代,沐英、藍玉進軍大理時,傅友德曾集兵在焦石設立大兵營開採銀礦和煉焦,(因此有大營稱呼至今)。現在焦石回龍山仍有明、清時開採銀礦及冶煉銀子的遺蹟。 全村以種養殖業為主,出產包穀、小麥、蕎、白芸豆以及各類雜豆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以烤菸為主;蔬菜類有青菜、蘿蔔、蔓菁、辣椒、馬鈴薯、蔥、蒜等;果樹有梅子、蘋果、梨、李子、多依、木瓜、花椒等,泡核桃、板栗種植;畜牧業家畜禽以飼養黃牛、山羊、豬、本地土種雞為主。
有豐富的野生藥材資源,如燈盞細辛、板蘭根、兩面針、半夏、白芨、蟲蔞、黃苓、岩陀、鎖藥、木香、大黃、天麻、石斷(和尚頭)、地榆等。
礦產資源豐富,有鐵礦、銅礦、鉛鋅礦、黃金礦(低品位)、斑斕墨石(又名墨色大理石)、紅雲石、冰花石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

新農村建設

為抓好新農村建設這一系統工程,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導地位,積極主動做好項目規劃、產業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的基礎,圍繞"民富、村美、風氣好、管理科學、社會和諧"的建設目標,結合村情主要實施七大工程:①、礦產開採工程 ②、道路硬化工程 ③、住宅改造工程 ④、村容村貌整治工程 ⑤、綠化工程 ⑥、社會事業工程 。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民受教育時間短,綜合文化素質低。全村有四個村民小組,典型的山區農業村,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嚴重製約著全村經濟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強教育事業發展,綜合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穩產高收;在以農業為主產業的同時,加強對礦產業、林業、畜牧業的全面發展。

地圖信息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二二一省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