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論

史記論

史記論是《後漢·班彪傳》,又見袁宏《後漢紀》十三中的文章,講述了司馬遷作史記的經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史記論
  • 作品出處:《後漢·班彪傳》,《後漢紀》
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於諸侯,國自有史。故《孟子》曰:「楚之《兀》,晉之《乘》,魯之《春秋》,其事一也。」定、哀之間,魯君子左丘膽論集其文,作《左氏傳》三十篇,又撰異同,號曰《國語》,二十篇,由是《乘》《兀》之事遂暗,而《左氏》《國語》獨章。又有記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號曰《世本》,一十五篇。春秋之後,七國並爭。秦並諸侯,則有《戰國策》三十三篇。漢興定天下,太中大夫陸賈記錄時功,作《楚漢春秋》九篇。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馬遷采《左氏》《國語》,刪《世本》《戰國策》,據楚、漢列國時事,上自黃帝,下訖獲麟,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遷之所記,從漢元至武,則以絕其功也。至於采經摭傳,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務欲以多闖廣載為功,論議淺而不篤。其論術學,則崇黃、老而薄《五經》;序貨殖,則輕仁義而羞貧窮;道遊俠,而賤守節而貴俗功,此其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誠令遷依《五經》之法言,同聖人之是非,意亦庶幾矣。夫百家之書,猶可法也。若《左氏》《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太史公書》,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由觀前,聖人之耳目也。司馬遷序帝王則曰《本世》,公侯傳國則曰《世家》,卿士特起則曰《列傳》。又進項羽,陳涉而黜淮南、衡山細意委曲,條例不經。若遷之著作,採獲古今,貫穿經傳,至廣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煩,故其書刊落不盡,尚有盈辭,多不齊一。若序司馬相如,舉郡縣,著其字,至蕭、曹、陳平之屬,及董仲舒並時之人,不記其字,或縣而不郡者,蓋不暇也。今此後篇,慎核其事,整齊其文,不為世家,唯紀、傳而已。傳曰:「殺史見極,平易正直,《春秋》之義也。」(《後漢·班彪傳》,又見袁宏《後漢紀》十三,有刪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