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醫療設備

可穿戴醫療設備是指可以直接穿戴在身上的攜帶型醫療或健康電子設備,在軟體支持下感知、記錄、分析、調控、干預甚至治療疾病或維護健康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可穿戴醫療設備
  • 外文名:Wearable Medical Devices
臨床套用,特點及優勢,常見分類,關鍵技術,

臨床套用

可穿戴醫療設備其真正意義在於植入人體、綁定人體,識別人體的體態特徵、狀態。時刻監測我們的身體狀況、運動狀況、新陳代謝狀況,還會讓我們動態、靜態的生命、體態特徵數據化,其真正價值在於讓生命體態數據化,可穿戴醫療設備可以實時監測血糖血壓心率血氧體溫呼吸頻率等人體健康指標以及人體基本的治療。
可穿戴設備在醫療衛生領域主要套用於健康監測、疾病治療、遠程康復等方面。
  1. 健康監測
    健康觀念已深入人心,人口的老齡化及醫療資源的緊缺,使得醫療健康監護倍受關注。市面上的可穿戴監測設備主要以智慧型手環、智慧型手錶為主,具有可操作性強、便於攜帶、外形美觀的 特點。主要的功能有:計步、生命體徵檢測、血糖監測、能量消耗及睡眠監測等功能。
  2. 疾病治療
    可穿戴設備用於康復疾病的治療多處於研究與評估階段。例如:穿戴式體外自動除顫儀,可用於高危心臟病患者,在危急時自動除顫。臨床上還有不少穿戴式外骨骼康復輔具的出現,如手外骨骼、上肢外骨骼、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可以有效地幫助康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提高康復訓練的效果。
  3. 遠程康復
    不僅可以指導患者進行家庭康復,還可以擴大康復人群,減少就醫壓力,及時把控患者病情。
臨床中常見的可穿戴醫療設備有連續血糖檢測儀、心電圖檢測儀、脈搏血氧儀、血壓檢測儀、助聽器、藥物輸送儀、除顫儀等。

特點及優勢

  1. 可穿戴性:用戶長時間“穿戴”,套用各種感測器採集用戶體外數據或生理參數,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
  2. 智慧型移動性:長久有效採集數據,並最終傳輸到移動終端和網路雲端。再加上無 線通信技術的多樣化發展使得智慧型穿戴設備更具智慧型性和移動性。
  3. 人機互動性:實現人機互動,更精準採集和分析用戶數據,在雲存儲大數據等技術支持下,精準評估用戶生理狀況,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常見分類

常見的設備形態包括頭帶、項鍊、眼鏡、馬甲、衣服、腰帶、手錶、手環、腳環等。其中,以手錶、手環最為常見,大多用於監測健康情況,如運動、睡眠、心率及周圍環境相關參數等。此外,還有少數手環、手錶融入了先進技術,實現了基於光學感測器的血壓水平與血液成分的監測。
按採集模式分類,可穿戴設備分為三種,包括定時採集、需要時採集、不間斷採集。這主要由用戶需求與套用場景來決定。可穿戴設備採集的數據主要有血壓、心電、心率、呼吸、運動步數、卡路里等生理參數,血液、尿液、淚液、血紅蛋白、白血球等生化數據,身體各部位照片與攜帶型B超等影像數據。
按設備功能用途來分,可穿戴設備可分為健康監測、篩查、診斷、治療、干預等多種。

關鍵技術

  1. 可穿戴材料
    新型導體和半導體材料的發展為可穿戴醫療設備的設計提供了新的動力,例如導電高分子聚合物、金屬和金屬氧化物的納米粒子、碳基納米材料等,這些材料在具有良好導電性的同時,又具有很好的機械特性,其製作成的導電織物具有柔軟、輕薄、易拉伸變形的特點,非常適合於可穿戴醫療設備。
  2. 感測器技術
    可穿戴醫療感測器作為智慧型穿戴系統的核心技術,主要分為運動感測器、 生物感測器和環境感測器。運動感測器主要包括加速度感測器陀螺儀、電子羅盤感測器、大氣壓感測器等。生物感測器主要包括心率感測器、體溫感測器、血壓感測器、 血糖感測器等。環境感測器主要包括溫濕度感測器、紫外線感測器、pH 感測器、氣體感測器、氣壓感測器、環境光感測器、顆粒感測器等。
    隨著材料和電子科技的發展,可穿戴的生物感測器性能逐漸升級。從較為常見的監測心電的導電織物、監測脈搏和血氧的光電感測指環、監測呼吸的壓電腰帶和胸帶、監測體溫的紅外線耳環等,到更為新穎的隨身“紋身”(可以監測人體健康、心跳、飲酒量等等),可穿戴感測器向著更多的功能、更穩定的信號和更低的功耗方向不斷發展。
  3. 醫療晶片技術
    可穿戴式醫療晶片主要用於採集及處理關鍵生理信號,以此獲得相應的生理信息,實時監控使用者的健康狀況,實現對突發病症進行及時救治、對重大疾病的預防,降低病死率。因此,可穿戴式醫療晶片將是現代以預防為主的新醫療體系的關鍵模組。實現可穿戴式醫療晶片的關鍵技術包括低功耗、全集成、低噪聲等。
  4. 通信技術
    可穿戴醫療設備採集到的大量人體生理數據是,要上傳至電腦等處理器或者移動網際網路的“雲端”進行大量計算,結果在傳至可穿戴終端反饋給用戶,需要有高效安全的無線傳輸技術。使用較廣泛的無線通信技術主要有Wi-Fi藍牙ZigBee紅外近場通信(NFC)技術等,隨著導電織物技術的發展,一項新的技術—可穿戴天線得以發展。
  5. 電路設計
    無論是感測器還是織物天線,都需要通過電路連線為一個整體之後,才能使可穿戴治療設備具備應有的功能,電路設計是可穿戴醫療設備功能實現的重要保障。
  6. 能量的採集與存儲
    可靠和持續的電量供應是可穿戴醫療設備發揮其優越性能的前提。絕大多數可穿戴醫療設備採用鋰電池供電,環境中的太陽能、機械能和熱能的轉換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將成為可穿戴醫療設備持續供電的重要途徑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