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岸線變遷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我國東部沿海平原及陸架淺海都是第四紀海面升降所引起的海岸線變遷範圍。不同時期古海岸線的標誌可以概括為侵蝕標誌和沉積標誌兩大類,而最理想的情況則是將兩者結合使用。在侵蝕標誌方面,各種海蝕地貌通常被看作古海岸線的標誌。在古代,當海蝕崖、海蝕洞和海蝕平台等海蝕地貌同時存在時,用它們來確定古海岸線一般是可靠的。然而,古海蝕地貌往往受到後期的改造和破壞而殘缺不全某些剝蝕或風化作用也可以造成類似於海蝕地貌的形態,以致古海蝕地貌常具多解性。因此,僅以某種個別的或孤立的地貌形態,而缺乏相關沉積物,確定古海岸線是困難的,對此必須持慎重態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海岸線變遷
  • 外文名:Ancient coastline change
  • 範圍:東部沿海平原及陸架淺海
  • 分類:侵蝕標誌和沉積標誌兩大類
  • 標誌:各種海蝕地貌
  • 困難:確定古海岸線是困難的
簡介,變遷過程,

簡介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我國東部沿海平原及陸架淺海都是第四紀海面升降所引起的海岸線變遷範圍。不同時期古海岸線的標誌可以概括為侵蝕標誌和沉積標誌兩大類,而最理想的情況則是將兩者結合使用。在侵蝕標誌方面,各種海蝕地貌通常被看作古海岸線的標誌。在古代,當海蝕崖、海蝕洞和海蝕平台等海蝕地貌同時存在時,用它們來確定古海岸線一般是可靠的。然而,古海蝕地貌往往受到後期的改造和破壞而殘缺不全某些剝蝕或風化作用也可以造成類似於海蝕地貌的形態,以致古海蝕地貌常具多解性。因此,僅以某種個別的或孤立的地貌形態,而缺乏相關沉積物,確定古海岸線是困難的,對此必須持慎重態度。

變遷過程

一般說來,海侵的範圍是指海水到達的界線,在地層中常以是否存在海相微體化石群作為判斷的依據。在濱海平原地區,海水到達的界線與海相微體化石群分布界線往往是一致的但在潮汐河口地區,兩者的分布界線卻未必一致。海相微體化石侵人內陸的重要渠道是潮汐河道,其搬運動力是最佳條件下形成的漲潮流。以長江為例,大潮時的漲潮流瀏河而上到達河口以上230km的揚中太平洲附近,海相微體化石分布的上限與潮流界基本吻合,而海水侵入河口的距離僅100km,兩者相差130km(李從先等,1983),海水到達的界線遠不及海相微體化石侵入內陸的距離。枯水季節,在特大高潮並有風暴潮疊加的情況下,潮流(或海相微體化石)上溯的距離會更遠。此外,漲潮流侵入河口的距離還和潮差大小有關。長江口只是中等強度的潮汐河口,其平均潮差為2.64m。若是在強潮河口,當枯水最差、潮差最大、加之有風暴影響的時候,漲潮流及其所攜帶的海相微體化石上溯的距離可能比現代長江下遊河段還要遠。由於海面上升,當代(21世紀初),潮流可頂托江水上溯,其影響距離已超過大通(距長江口5001cm+)向西,加之,微古殼體之輾轉搬運,可沿河向內陸分布達千里之遙。因此,要分辨微體化石之豐度、整體埋藏還是殼體之再搬運。顯然,在潮汐河口地區,海相微體化石分布的界線與海水真正人侵的界線並不一致,或者說有孔蟲深入內陸的距離並不都能代表最大海侵的範圍。
此外,對海岸風沙沉積的研究表明,海濱風成沙丘的物質主要來自附近的砂質海灘,沙丘中可以保存貝殼碎屑,並仍見受強烈磨損的有孔蟲殼體。在灤河三角洲地區,現代海岸風沙分布於岸線以上寬達2km範圍內(李從先等,1987),保存下來的古代海岸風沙範圍可能距現代海岸更遠。在這樣的地層中如果發現海相有孔蟲,同樣不能視為最大海侵的範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