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孝經指解

〖古文孝經指解〗一卷。佚名編輯,此書將宋司馬光范祖禹說解古文《孝經》之作合為-帙而成。有明代刻本,清有《四庫全書》本,《通志堂經解》本,《評花仙館》本等。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版本,

基本信息

〖古文孝經指解〗一卷。
佚名編輯。此書將宋司馬光范祖禹說解古文《孝經》之作合為-帙而成。據宋《中興藝文志》記載,自唐明皇時議者抵毀古文,以《閨門》一章為鄙俗,而古文遂廢。至司馬光始取古文為《指解》,又范祖禹進《孝經說札子》曰,仁宗朝司馬光在館閣,為《古文指解》表上於朝,臣妄以所見,又為之撰《說》等等。如此,則祖禹乃就司馬光《指解》為其作注。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載,馬光書與范祖禹書各為一卷。此本蓋以二書相因而作,故合為一編。按王應麟《玉海》所記,司馬光之書進獻於至和元年(1054),當時光為殿中丞、直秘閣。與祖禹之說小有不同。但《司馬光集》中載有《進書表》,稱曾撰《古文孝經指解》,於皇□中獻於仁宗皇帝。竊慮歲久不存,今繕寫為一卷,再為上進云云,由此可知,祖禹所說指初進之本;應麟所說指重進之本。按《孝經》今文、古文之爭,自《隋書·經籍志》所載王劭劉炫以來,各家紛紛聚訟;至唐,劉知己主古文,司馬貞主今文,彼此批駁,爭端不下。玄宗御注《孝經》,使今文行而古文廢。入宋,諸儒又起而發難,掀起一場尊古文而廢今文的學風。其實,《孝經》的今文與古文僅微有不同,文字方面的差別,如首章,今文云:“仲尼居,曾子侍。”古文為:“仲尼閒居,曾子侍坐。”今文云:“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古文為:“子曰參先王有至德要道。”今文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文則為:“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顯見,區別僅在於文字個別的增加與減少,但對大意卻無影響、至於分章,僅是劃分的方法不一樣,才有今文十八章與古文二十二章之別,今文《三才》章“其政不嚴而治”與“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通為一章,而古文則分為二章等等。可見今文、古文絕非各為一書,所異者不過如此。所以,今文古文之爭,實為逐其末而遺其本。縱使諸儒各守門產,爭持不下,但在說解時,亦不免今文與古文互為混用,而此編就是如此。司馬光本從古文《孝經》,但句下卻備采唐玄宗今文之注,使二本南轅北轍。《四庫全書總目》徑言:“光所解及祖禹所說,讀者觀其宏旨以求天經地義之原足矣;其今文、古文之爭,直謂賢者之過可也。”胡□《拾遺錄》曾譏諷祖禹之說有誤,以司馬光注“言之不通也”一句誤作經文等等。此書既行,遂改變了自唐以來傳今文而廢古文的局面,而駁今文,祟古文的學風又自此書開始。

版本

有明代刻本,清有《四庫全書》本,《通志堂經解》本,《評花仙館》本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