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民復清

所謂反民復清是指:“推翻民國統治,恢復清朝王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明復清
  • 外文名:fan min fu qing
  • 時間: 清政府倒台後
  • 代表人物:溥偉、劉廷琛、陳毅、王寶田
簡介,癸丑復辟陰謀,丙辰復辟陰謀,張勛丁巳復辟,

簡介

所謂反民復清是指:“推翻民國統治,恢復清朝王室。”如香港TVB2013年“賀歲劇”《初五啟市錄》中的黃炳財是反民復清組織的首領,他朝思暮想復辟清朝辛亥革命,摧毀了綿延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推翻了清王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而被推翻的清王朝卻不甘心於這種命運,所以前清王朝遺留下來的孤臣孽子圍聚溥儀周圍,伺機“恢復祖業”,“光復舊物”。這些以舊貴族、舊官僚為主的清室復辟人士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第一是以張勛為代表的武裝復辟勢力;第二是以善耆、溥偉為代表的王公遺族勢力;第三是以勞乃宣,劉廷琛等為代表的遜清遺老;另外還有被稱為“文聖”的康有為。他們利用民國初年的社會動盪,發起了三次復辟活動。

癸丑復辟陰謀

1912年夏季,溥偉、劉廷琛、陳毅、王寶田、溫肅等人會聚青島,商談有關武裝復辟事宜。
這次復辟活動由溥偉親自策劃,他派王寶田和惲毓昌進入張勛幕,積極運動張勛,希望手下有一萬多辮子軍的張勛能加入到復辟活動中來。為了籌措軍費,溥偉將自己書畫文物中一部分賣給日本人得款四十萬日元,又計畫將其在北京價值200萬兩白銀的土地押給日正金銀行,以借款50萬兩白銀。
他們決定癸丑年(1913年)三月一日在濟南舉旗起事,計畫由張勛、田中玉率兵北上。但是由於田中玉將計畫暗告袁世凱,袁世凱一面加強濟南戒備,一面誘許張勛高官厚祿,授上將軍之銜。張勛見事已泄露,遂停止了活動。癸丑復辟遂歸於失敗。

丙辰復辟陰謀

民國後,矢志復辟清室諸人雖懷興復之志,但面對袁世凱強大,一直無隙可乘。
1916年護國運動起,清朝復辟集團認為此時動盪局勢給他們以可乘之機。遺老胡嗣瑗在馮國璋幕中,勸馮國璋“獨立”並與張勛協同倒袁。劉廷琛也往來於徐州、南京,策動張勛復辟、正是在遺老們的牽線之下,張、馮二人聯手準備復辟。於是有丙辰復辟陰謀。
1916年4月,復辟分子在上海姚文藻家中開會,商討復辟計畫。參加者有張勛代表王寶田,馮國璋代表胡嗣瑗,還有日本侵略分子西本白川和宗方。會談取得一致意見——馮、張聯合復辟。
但是不久馮國璋發表安定時局七條大綱,承認袁世凱的總統地位,這無疑給復辟遺老們當頭一棒,遺老們向馮國璋勸說:除了復辟外,沒有救亡上策了。6月袁世凱去世,這似乎給復辟以轉機。張勛派王寶田至馮國璋處聯絡,經過一個小時商談,馮國璋慨然承諾了聯手復辟行動。但是張勛看到段祺瑞迅速掌握了中央政權,控制了政治局勢,自己無力與之拚鬥,遂改變了態度,使得這次復辟復泡影。

張勛丁巳復辟

張勛,字紹勛,馬弁出身,北洋系統中的雜牌軍。清亡後,他掌握了一支12,000人的部隊,為了表示對清朝的忠誠,他的軍隊仍不剪髮辮,被稱為“辮子軍”。他依靠辮子軍一心夢想重振清室。
袁世凱死亡,張勛認為形勢有利,於1916年6月邀請北方各省代表至徐州開會,是為“第一次徐州會議”。張勛提出解決時局要綱十條。要求尊重優待清室條件,保全袁世凱家屬生命財產及身後一切榮譽。這次會議可以說是一次組織和部署復辟力量的會議。隨後在9月又召開了“第二次徐州會議”,張勛被推為“十三省區聯合會”盟主,氣焰更加囂張。而袁世凱死後,北京政府出現了矛盾,尤其是1917年初總統黎元洪、總理段祺瑞因對德參戰問題關係惡化,此即為“府院之爭”。張勛誘騙黎元洪,表示支持黎元洪免去段祺瑞職務。
5月22日北京政府發出了免去段祺瑞職務命令。段祺瑞為圖東山再起,便力促張勛驅逐黎元洪,並表示對復辟一事可以合作。為此,5月23日第四次徐州會議,張勛等人確定了復辟計畫,隨後以安徽督軍倪嗣沖為首的督軍宣布獨立,宣布要另立中央,嚇得黎元洪無計可施,只得請張勛進京調停。6月7日,張勛率隨員及辮子軍500人北上,在劉廷琛、胡嗣瑗等人陪同下抵京。在威逼黎元洪解散國會後至清宮“朝謁”溥儀。
6月30日,張勛偕同黨潛入清宮,召開“御前會議”,並派軍占領交通要地,7月1日凌晨,康有為、張勛文武兩聖身穿朝服,率文武官員三百餘人,擁入清宮,跪奏溥儀收回政權。於是十三歲的溥儀被捧上皇帝寶座。
溥儀發復辟詔,改元為宣統九年,並易五色旗為龍旗,重新任命文武官員。張勛復辟,遭到舉國人民一致反對。段祺瑞見利用張勛解散國會,推翻黎元洪目的已經達到,搖身一變,打出了反覆辟旗號,組織“討逆軍”迅速攻入北京。文武“兩聖”逃入美國、荷蘭使館,溥儀再次退位,逃往英國使館。張勛復辟僅十二天,便宣告失敗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