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街村

厚街村

厚街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鎮中心地段,占地5.7平方公里,是全鎮中心區,也是鎮發展最早的村,有著悠久的人文歷史。由於歷史悠久,村聚居了大量的本地戶籍人口,轄下有25個村民小組,合共將近9000人戶籍人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厚街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鎮中心地段
  • 人口:將近9000人
  • 占地:5.7平方公里
村情概況,歷史沿革,地方特產,基礎設施,農村經濟,自然資源,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25個村民小組分別是:菊塘片的菊一、菊二、菊三、菊四、任一、任二、聯勝;上鳳林片的新元、南元、鳳一、鳳三、上柵、下柵、沙婆、山仔、向北;大塘片的大一、大二、大三、官渡涌、華德里、曹家、軍鋪、鰲台、下鳳林。作為鎮中心,村雄踞鎮內繁華的商業地段,有著富民商業街等一批知名商業巨頭,同時也是高檔商住小區的聚集地。傳統食品如厚街瀨粉、厚街臘腸、厚街什錦菜、厚街鹹酸等使村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和農村風情。
厚街村

歷史沿革

厚街村始建於北宋徽宗宣和中期(公元1119—1125年),具有800多年歷史。相傳福建莆田人王泰,宦遊南粵,先到增城定居,娶妻葉氏生一子,後到厚街定居,娶妻許氏生2子,次子留居厚街,因選址“軍鋪”(隨軍眷屬圩場)後面,故名“后街”。此後歷代人口繁衍,百業俱興,人才輩出,又因民風淳厚善良,生活豐厚富足,更名“厚街”。

地方特產

厚街瀨粉作為厚街鎮特色食品當中最為受廣大民眾歡迎的一種,遠近聞名,名聲廣為流傳。而厚街瀨粉又分為機制(機器製作)和手制(手工製作)兩種,當中手制瀨粉由於其柔軟爽滑,味道濃厚而最為受民眾喜愛。手制瀨粉是一門傳統技藝,須要較高的製作技術,也是一項消耗較大的體力勞動。由於傳統技藝費時費力,產量不高導致利潤不高。目前仍保留以傳統技藝製作厚街瀨粉的師傅已屈指可數,該村的余球就是其中一人,他的手制瀨粉味道可口,是目前手制瀨粉的最大生產者。為保護這項傳統的食品產業,09年,該村協助余球老人申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力求將他繼續傳承下去,讓厚街瀨粉的美味永久飄香。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36戶通自來水。有3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1.0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27.03%和27%)。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0公里。全村共擁有農用車4輛,拖拉機6輛,機車7輛。全村建有沼氣池1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戶,建有小水窖4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0畝,有效灌溉率為50.5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8 畝。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有27戶居。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3.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54.86%;畜牧業收入16萬元,占總收入的36.5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59頭,肉牛63頭,肉羊287頭,雞532隻);林業收入0.23萬元,占總收入的0.84%;第二、三產業收入2.27萬元,占總收入的8 %。農民人均純收14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人(占勞動力的13%),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4人。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78畝(其中:田70畝,地108畝),人均耕地1.15畝,主要種植糧食、經濟作物等作物;擁有林地285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6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03畝,主要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92畝,其中養殖面積92畝;草地1900畝;荒山荒地1975畝,其他面積200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6戶,共鄉村人口150人,其中男性77人,女性73人。其中農業人口149人,勞動力93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彝族居住地),其中彝族150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8人,占人口總數的18.0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50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7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鄉衛生院40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6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說全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安龍堡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4公里,距離中學44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人,其中小學生15人,中學生3人。
該村有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花鼓、大娛樂各1)。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交通不方便,基礎設施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鞏固種植業,大力發展養殖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