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鎮(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

南豐鎮(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

南豐鎮位於張家港市東北部,中國“黃金水道”長江下游南岸,東靠上海,南接蘇州,西鄰無錫,北峙南通,204國道和正在建設的滬通高鐵穿境而過,10分鐘即可到達沿江高速和錫通高速,20分鐘到達中國唯一的內河港型保稅區——張家港保稅區。

南豐鎮地域面積62.49平方公里,轄1個街道辦事處,12個行政村,4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80827人。先後獲得“國家衛生鎮”、“國家生態鎮”、“國家園林小城鎮”、“江蘇省水美鄉鎮”、“江蘇省創新型試點鄉鎮”等榮譽稱號。其中永聯村是蘇南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綜合實力最強的行政村之一,被譽為“華夏第一鋼村”,為“全國文明村”、全國魅力休閒“第一村”。

2017年,全年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90億元,增長13%;完成工業開票銷售收入540億元,增長25%;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億元,增長55%;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等指標均實現不同程度的增長。2018年,在全國千強鎮中的排名由197位上升四十七位至150位。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豐鎮
  • 外文名稱:Nanfeng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1個街道辦事處,12個行政村,4個社區
  • 政府駐地:張家港市南豐東路002號
  • 電話區號:0512
  • 郵政區碼:215628
  • 地理位置: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
  • 面積:62.49平方公里 
  • 人口:常住人口80827人、戶籍人口57330人 
  • 方言: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蘇滬嘉小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江蘇農耕文化園
  • 機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 火車站:張家港站、張家港北站
  • 車牌代碼:蘇E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土壤,氣候特徵,自然資源,水資源,野生植物,野生動物,人口民族,人口,民族,交通,公路,水運,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榮譽,教育,衛生,歷史文化,方言,居住,婚嫁,特產,

歷史沿革

據《通州志》記載,境內最早成陸的土地為清代中葉成陸的東興沙(生建村、東港村之一部分),隸屬常熟縣。
清末,常熟縣實行市、鄉制,境內歸常熟縣沙洲市管轄。
民國時期,劃分區鄉(鎮)。民國18年(1929年),境內屬常熟縣南沙區。
民國20年,扶桑鄉(境內最早的一個鄉)成立,駐地東港鎮,設20個保176個甲,屬常熟縣西港區。爾後,相繼成立馬嘶鄉、扶海鄉。馬嘶鄉境內有2個保13個甲,屬常熟縣塘橋區。扶海鄉境內有2個保,12個甲。民國23年,南豐鄉成立,駐地南豐鎮,設16個保142個甲。扶海、南豐兩鄉同屬常熟縣西港區。
民國28年3月,偽常熟縣知事公署撤區並市鄉,今永河村全境屬常熟縣鹿苑鄉,其餘均屬沙洲鄉(原沙洲市)。
民國30年2月,中國共產黨設沙洲縣,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境內今永河村全境屬虞西縣,其餘均屬沙洲縣的東區。10月初,因日偽清鄉,民主政府機構撤消。其時,境內今永河村全境屬常熟縣第九區,其餘均屬常熟縣第十區。
民國33年10月,中國共產黨蘇中區黨委決定復置沙洲縣,境內除今永河村外,其餘均屬沙洲縣管轄。翌年10月,執行國共兩黨《雙十協定》,撤銷沙洲縣,改屬常熟縣沙洲區。
抗戰勝利後,民國35年5月,對區以下的鄉鎮進行擴並,重編保甲。扶桑、扶海兩鄉合併置海桑鄉,駐地東港鎮,境內有13個保176個甲屬海桑鄉;朝日、東萊兩鄉合併建慶凝鄉,駐地五節橋,境內有2個保15個甲屬慶凝鄉;南豐鄉設13個保,165個甲。全境共有29保369甲。除1個保13個甲屬塘橋區鹿苑鎮外,其餘均屬沙洲區。
民國38年2月,全境屬常熟縣沙洲區。
1949年4月22日,南豐地區解放,仍屬常熟縣沙洲區。同年10月~1950年3月,常熟縣人民政府調整區鄉、鎮的設定,逐步廢除保、甲,建立行政村、組。1950年1月,成立南豐區,境內有8個小鄉(南豐、永豐、泗興、東港、扶海、扶桑、民慶、馬嘶)42個行政村。區人民政府駐地南豐鎮。
1956年3月,合併區、鄉。泗興鄉併入永豐鄉,駐地永豐鎮;東港鄉及其餘小鄉的部分村(馬嘶鄉太平村併入鹿苑鄉)併入南豐鄉,駐地南豐鎮。境內屬常熟縣沙洲區。
1957年9月,撤區並鄉,永豐鄉併入南豐鄉,屬常熟縣。
1958年9月,以鄉建社,政社合一,成立南豐人民公社。11月建立沙洲人民公社,南豐公社改稱南豐工區,轄9個大隊。同時,原馬嘶鄉的太平村劃歸南豐工區。1959年1月,沙洲人民公社分東、西兩個人民公社,南豐工區屬東沙洲人民公社。4月,東沙洲人民公社撤銷,恢復南豐人民公社建制。1962年1月,建沙洲縣,南豐人民公社屬沙洲縣。
1983年5月,進行體制改革,實行政、社分設,公社改為鄉,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南豐鄉下轄24個行政村,320個村民小組。
1986年,撤沙洲縣建張家港市,南豐鄉屬張家港市。
1993年1月,南豐撤鄉建鎮,實行鎮管村體制。至1999年末,隸屬關係未變。

行政區劃

1950年1月,境內共建42個行政村。
1958年9月,南豐人民公社成立,設20個大隊。11月,南豐人民公社改建為南豐工區,轄9個大隊。
1959年4月,恢復南豐人民公社建制,下轄20個大隊,214個生產隊。
1961年9月,由二十大隊劃出甲戌、乙亥兩圩成立二十一大隊,全境有21個大隊。
1968年4月,原來的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稱革命委員會和革命領導小組。
1968年5月,由十八大隊劃出13個生產隊成立二十二大隊。全境有22個大隊。
1970年,圍墾“七〇”圩,成立二十三大隊,境內有23個大隊。
1972年2月,由一大隊劃出6個生產隊成立二十四大隊,全境有24個大隊,310個生產隊。
1976年11月,由七、八、九、十二4個大隊分別劃出部分生產隊成立“農大”,境內有25個大隊。1980年4月,農大撤銷,各生產隊歸屬十二大隊,全境有24個大隊。
1981年7月25日,公社召開人民代表大會,恢復南豐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以及大隊、生產隊名稱。
1983年5月,大隊改稱行政村,生產隊改稱村民小組。
1995年9月,永南、永新兩村併入永聯村。是年末,全境有22個行政村,317個村民小組。
1992年末,南豐鎮有6個居民小組,轄區居民265戶540人。1999年末,有11個居民小組,1926戶2797人。東港、泗興、永豐、永聯等4個小集鎮上的居民分別編入附近的行政村。
2015年10月,南豐鎮轄1個街道辦事處,11個行政村,4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豐鎮是張家港市的八個建制鎮之一,東臨常熟福山,西臨 204國道,南臨塘橋鎮,北臨 樂余鎮,鎮區域總面積47.5平方公里,其中城鎮占地6.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南豐地處江(長江)尾海(東海)頭,系河相海沉積平原,地勢平坦。境內河網密布,有市級三乾河、四乾河、五乾河、六乾河、七乾河、南橫套、永南河等,皆可通航。

土壤

大部分土地成陸較晚,土體發育處於60年代左右,屬長江沖積土,石灰質反應較為強烈。據1980年4月下旬,縣、社組織30名土壤普查員對境內41981.35畝耕地的土壤普查表明∶境內主要為潮土類,屬亞類灰潮土,有夾砂土、砂土、潮泥土等3個土屬,分砂夾黃土、黃夾砂土、砂黃泥土、夜潮砂夾黃土、夜潮砂土、砂土、青底砂夾黃土、砂底砂夾黃土、堆疊土等9個土種。

氣候特徵

南豐鎮境內受季風影響十分明顯,四季分明;雨水豐沛,年降雨量1036.5毫米;氣候溫和,日平均氣溫15℃;年平均日照2088小時,占可照數的47%;夏秋之交有過境颱風,年均2次,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境內河網交錯,有鎮、村河道213條,通江市河6條。水域9500畝,占總面積的15.03%。蓄水量約500萬立方米,能滿足境內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地下水資源豐富,至1999年末,全鎮挖深井19口、淺井2500口,年平均利用地下水513.86萬立方米。降水豐沛,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10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100毫米以上。
南豐鎮南豐鎮

野生植物

境內的野生植物有幾百個品種,分布在田間地頭、路邊、河畔、農家房前屋後。歷史上人們就重視利用野生植物資源發展農牧漁生產和手工編織,治療預防疾病等。常見的野生單子葉植物有冷草、稗、狗尾草、白茅、蘆葦、萱草(土名萱棵,又名甘棵)、薄包草、菖蒲薯蕷(山藥)、細葉韭(野韭菜)、山慈姑等。雙子葉有馬齡莧(醬板頭)、野菱(菜子菱)、刺莧、水花生、半枝蓮、益母草、水苦蔓、豬殃殃、蒲公英等。

野生動物

脊椎動物魚綱有鰣魚、風鱭(子鱭、烤子魚)、魛鱭(魛魚)、銀魚(面魚)、赤眼鱒(紅眼魚)、翅嘴紅(大白魚、白絲)、鯽魚鯉魚青魚鯿魚、泥鰍、黃桑魚、鰻鱺、鱧(黑魚)、黃鱔、鱸魚、鱖魚(桂花魚)、暗色東方魨(河豚)、白鰱等。
兩棲綱有蟾蜍(癩蛤蟆)、青蛙(田雞)等。
爬行綱有烏龜(泥龜)、(甲魚、團魚)、壁虎草蜥烏梢蛇(青梢蛇)、水赤鏈(火赤鏈)、小頭蛇(秤桿蛇)、水蛇、四腳蛇等。
鳥綱有綠翅鴨(野鴨)、斑嘴鴨(野鴨)、雉(野雞)、鴻雁(大雁)、鳶(老鷹)、鵪鶉、苦惡鳥、貓頭鷹、啄木鳥、相思鳥、布穀鳥、白頭鵯(白頭翁)、烏鴉、灰喜鵲、黃騰鳥、畫眉、燕雀、麻雀等。
哺乳綱有伏翼(蝙蝠)、刺蝟(偷瓜畜)、草兔(野兔)、田鼠、黃鼬(黃鼠狼)等。
無脊椎動物 蚯蚓、螞蟥、田螺、螺螄、蝸牛、河蚌、螳螂、蟋蟀、蜻蜓、蟬(知了)、螞蟻、蝴蝶、蝦、河蟹、蟛蜞、蜈蚣蜘蛛、蠍等。


人口民族

人口

1995年,全境有45135人,比1994年減少96人,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其中農業戶口14982戶,43434人。1999年,全境有17275戶、44657人,人口比1995年減1.06%,平均年遞減0.27%。其中,農業戶為15349戶、41818人,分別占總戶數、總人口的88.85%和93.64%。截止2015年全鎮共有7.83萬人。(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民族

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1990年,全鄉有漢族42397人,占總人口的99.96%;有少數民族15人,占總人口的0.04%,分布在10個村、12戶人家。其中,蒙古族5人(男1人,女4人),散居在南豐、繼新、義和村;壯族4人(均為女性),散居在義和、安樂、新德村;土家族1人(女),居住在新建村;回族2人(男1人、女1人),散居在海壩、安樂村;滿族2人(均為女性),居住在建農村;侗族1人(女),居住在民聯村。1999年底,有蒙古族、土家族、壯族、侗族、滿族、彝族、朝鮮族、回族等8個少數民族26人,占全鎮總人口的0.06%。

交通

公路

1995年,共有市鎮兩級公路18條,長33.46千米。1997年,改造東港路、泗興路。同年,永聯村投資11000萬元將海豐公路東段長8千米的瀝青路改造、拓寬為14米的混凝土路面。1999年,改造拓寬安樂路、建農路等道路。有鎮村兩級公路125千米。

水運

境內地處長江三濱,屬新長江三角洲河相海相沉積平原。河港密布,縱橫交錯。全鎮通江河道6條,鎮村主要河道238條,總長318.5公里。水域703.6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15.18%。平均每個居民占有水域152.97平方米。河道自成水網,村河通乾河,乾河通江海,水活水清,除了灌溉農田,還可用於運輸。

經濟發展

綜述

永聯小鎮永聯小鎮
2016年,全鎮實現工業開票銷售收入432.16億元,入庫稅收12.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3億元,地區生產總值115.6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48.65億元、企業個數867個、工業總產值353.7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346.05億元)、進出口總額17.6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9.68億美元)、財政總收入12.59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43億元)。

第一產業

南豐鎮2009年鎮、村集體總資產達5.8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0%,8個社區、村全年可支配收入3821萬元,較上一年同比增長25%。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3800元,較上一年同比增長11%。

第二產業

南豐鎮是工業重鎮,以冶金、機電等為代表的傳統產業實力強、比重大。近兩年,該鎮又通過政策扶持、加強科技創新、調整產業結構等方式,新裝備、新能源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崛起,成為拉動南豐鎮經濟成長的“新引擎”。2014年1月至11月份,南豐鎮新興產業投資21.82億元,超過了年初制定的15億元的目標;新興產業產值完成42.1億元,完成率達105.3%,同比增長34.9%,增幅居全市第一,已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第三產業

2010全年接待遊客10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800萬元,較上一年分別增長30%和35%。2012年,全年接待遊客12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益3億元,較上一年分別增長39%和34%。

社會事業

榮譽

南豐鎮的教育、科技、文化、體育、衛生、社保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全面發展, 先後獲“江蘇省衛生鎮”、“江蘇省科技先進鎮”、“江蘇省體育先進鎮”、“江蘇省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先進鎮”和“江蘇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等榮譽稱號。

教育

1992年後,投入6500餘萬元,易地新建南豐成人教育中心校、南豐中學、少兒文化園、永聯九年一貫制學校,改建鎮中心幼稚園,添置一批現代化教學設施。1996年建辦職業學校。1998年通過江蘇省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先進鎮考核驗收。1999年,有完中、職中、九年一貫制學校、成人教育中心校各1所,國小8所;共有班級133個,學生6438名。中心幼稚園、少兒文化園各1所,共有幼兒班28個,在園幼兒1007名。教職員工426名。形成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並舉,幼兒、初等、中等、成人高等教育多層次辦學體系。鎮成人教育中心校為省級重點成人教育學校,全國先進學校。少兒文化園被評為全國蒲公英農村兒童文化園。

衛生

2000年,有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10所。 南豐衛生院,1974年由南豐衛生隊變更而來,1993年遷至新建的衛生院大樓內,院占地面積5162平方米,建築面積1935平方米。

歷史文化

方言

境內成陸較晚,居民均是從鄰省、鄰縣(市)和其他鄉鎮遷移而來,方言較為多雜,大致有5種:常陰沙話、老沙話、江北話、江南話、靖江話。其中常陰沙話居多。江南話、靖江話為少。各種方言的詞義、詞素和詞音均異,都有自身特點,除江北話屬江淮次方言外,其餘均屬吳方言。
1.常陰沙話:此話與崇明島上居民口音相近,故又稱崇明話,此語柔綿、音輕。
2.老沙話:又稱沙上話,此音多重唇之音。
3.江北話:操此方言的居民,祖籍大都在南通地區,此話發音節奏快,帶有捲舌和喉音音,東路江北人更為明顯。
4.江南話:屬虞西口音,唇齒音和鼻音較重,發音軟。
5.靖江話:境內原永新村3、4、5、組居民從與蘇北靖江一江之隔的德積(攔門沙)、中興一帶遷來的,與靖江人的口音相似。
此外,隨著安徽、河南、四川、甘肅、貴州等地姑娘嫁入境和大量外地打工者的湧入,使境內方言種類增加。

居住

南豐居住與本市南片民居不同,以埭為居住形式,成“一”字排列,大多是東西走向,樓屋一式座北朝南。清朝鹹豐十一年(1861年)出現的古村落,為東港集鎮西邊陸家埭、江家埭、范家埭、丁家埭,埭名以埭上的名門望族姓氏命名。後東興沙圍圩變多,居民住在圩內,民居形式以埭排列。

婚嫁

解放前,境內婚嫁環節繁多,有說媒、相親、訂婚(定親)、聘禮、結婚等。解放後,實行男女婚姻自由,提倡自由戀愛,或請介紹人說親。雙方感情融洽,擇日定親。結婚前先到民政部門申請登記,領取結婚證書,擇日結婚。男方備車攜帶禮品由介紹人帶領新郎前往女方娶親。是日,雙方都置辦喜酒宴慶至親好友,也有旅行結婚後分發喜糖。結婚次日,女方至親到男方聚宴,俗稱“會親”,以示攀了親,合了心。

特產

鰣魚
“長江三鮮”之一。60年代前,境內沿江河口常見。鰣魚體扁闊而長,色白如銀,鱗下多脂肪,一般重1千克左右。烹調方法有清蒸、紅燒。清蒸清香鮮嫩,紅燒肉酥湯醇。食之,肥而不膩,清香撲鼻,回味無盡。其營養價值很高。如入藥,具有行水消腫,滋脾潤肺的功能。
刀魚
“長江三鮮”之一。刀魚體型狹長側扁,頗似尖刀,腹銀而多脂、尾黑、眼小,肉質細嫩鮮美,兼有微香,但多細毛狀骨刺。烹調方法,紅燒或清蒸均可,還可做成魚圓子,魚肉餅等各具風味。刀魚面、刀魚餛飩,其味鮮美,膾炙人口。境內每年春季,有捕刀魚船隊下江捕撈。
河豚
與鰣魚、刀魚並譽為“長江三鮮”。河豚體呈橢圓形,頭圓口小,背部一般呈黑褐色有花紋,腹部白色,有肉刺、無鱗。河豚有“水族中之奇味”之稱。民間有“吃了河豚,百樣無味”之說。河豚還有補虛去濕舒胃,祛痔疾等效用。但河豚血液、肝臟、卵巢都有劇毒,烹煮不當,食後易中毒致死。人民政府禁止私自買賣,由國家統一購銷。
油饊子
是境內傳統小吃。其加工原料為麵粉和食用油等。形狀有扇形、條把形,乾食時,集松、脆、香、微鹹於一體;用煮沸的水加糖熱食,味道更佳。油饊子食用方便,易消化,是產婦的營養佳品。
面拖蟹
是境內傳統菜餚。製作方便,男女老幼喜食。製作方法:用麵粉摻入適量食鹽、姜、蔥末、水、調料、酒調成薄糊狀,然後把洗淨切開的螃蟹浸入糊里,入鍋油炸,待面色呈橙黃時,即可取出,聞之清香撲鼻,食入鮮美肥香,別具風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