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詞正引

《南詞引正》崑曲聲樂論著。明代魏良輔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詞正引
  • 發行時間:明代
  • 歌曲原唱:魏良
  • 定位:崑曲
《南詞引正》崑曲聲樂論著。明代魏良輔撰。過去只知魏氏有《曲律》,而不知有《南詞引正》。1960年文化部訪書專員路工在清初抄本《真跡日錄》第二集中發現(南詞引正》後,才查明所謂魏氏《曲律》,實即《南詞引正》的刪存本。《真跡日錄》中的抄件,是根據文徵明的手抄本過錄的,題為《婁江尚泉魏良輔南詞引正》,末尾有金壇曹含齋寫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後敘:“《南詞引正》凡二十條,乃婁江魏良輔所撰,余同年吳昆麓較正。”但實際點數為十八條。此本由吳新雷於1960年暑期到北京路工家裡訪得後,送交錢南揚校注,公布在1961年《戲劇報》七、八期合刊上(收入198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錢著(漢上宦文存》中);路工自己的標點本,載於他的《訪書見聞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又有吳新雷改正錢、路二本缺失的校定本,載於所著《中國戲曲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南詞引正》全文雖僅一千多字,但由於保留了魏良輔原稿的原始面貌,內容非常重要。經與《曲律》本比勘,其中第五條和第八條被《曲律》本刪去了。而第五條是記載崑山腔的起源和形成情況的,指出南戲有崑山、海鹽、餘姚、杭州、弋陽五大聲腔,“惟崑山為正聲”,是元朝崑山千墩人顧堅創始,他“善發南曲之奧,故國初有崑山腔之稱”。這條資料為崑曲史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見的文獻依據,把崑腔的起源上推到元代,足足提早了二百年。第八條是記載北曲有河南的中州調與河北的冀州調,還有小冀州調、古黃州調、磨調、弦索調等,也是其他文籍中從未見到的,均具有重大的史料價值。至於其他各條,大多為《曲律》本所留存,主要是論述了崑曲的歌唱方法,要求字清、腔純、板正,“唱出各樣曲名理趣,’;講究五音四聲,“南曲不可雜北腔,北曲不可雜南字”。總的看來,(南詞引正》提出的唱曲原理和方法,至今仍是崑曲演唱者學習和進修所遵奉的準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