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縣六中

南縣六中

在稻香魚肥的湘北水鄉,在波光粼粼的沱江北岸,一所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的學校正以她嶄新的特色孕育著燦爛的現代文明之花。她就是地處南縣中魚口鄉的南縣第六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縣六中
  • 創辦時間:1958年
  • 所屬地區:南縣
  • 類別:公立學校
六中簡介,校風理念,六中校志,培養人材,

六中簡介

學校於1958年創辦,1976年被正式定名為南縣六中。這裡曾是一方沃土,日月光華,歷經風雨,四十八年弦歌不斷,薪火相傳,已為社會培養輸送了近兩萬名優秀人才,在這裡先後走出了———等一代行業精英。
走進學校,你會深切地感受到這裡濃郁的育人氛圍:占地5千平方米的校園裡,花台標牌、綠樹花欄、操坪池塘交相輝映。教學大樓、綜合大樓、學生公寓等建築錯落有致。過道走廊、大道小路綠影婆娑、清潔幽靜,一切井然有序,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學校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校容校貌,給師生創造一個優雅、舒適的環境,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師生的工作、學習積極性,是推動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學校一貫的戰略,尤其是本屆以校長田順成為中心的學校領導班子的工作重點:綠化校園、硬化路面、修繕舊房、清理衛生死角、增設校園景點、開闢運動場地, 改擴建實驗室、圖書室,增建音樂室、美術室、多媒體教室,安裝便利的有線廣播設備、鋪設高效的校園電腦網路系統……無一不體現管理者以環境來育人的匠心。
這裡已是一方熱土,學校正以她科學的辦學理念、獨特的人文管理和極高的教學質量引起社會的矚目,吸引著來自周邊二十多個鄉鎮的莘莘學子。

校風理念

這是一所重基礎、重質量、重發展的學校。繼往開來的六中人,光大著“勤學、慎取、求實、向上”的校訓,譜寫了一頁又一頁教書育人的璀璨篇章。特別是近幾年來,學校生源爆滿、嘉獎不斷、好評如潮。“教之道,德為先”。學校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辦學原則和“給我一個孩子,還你一個人才!”的辦學承諾。形成了“以道德教育為基礎,以學科滲透為渠道,以心理教育為紐帶,以潛能學生轉化為重點”的德育格局,創設了“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氛圍。“構建和諧校園、打造品牌學校”是南縣六中的辦學目標,也是六中人的豪邁誓言。學校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將以敢為人先的豪情、勇氣和魄力,在一個更高的起點去謀劃競爭和決勝之策,去跨越雄關漫道。
地理位置

六中校志

南縣第六中學,是1958年秋縣人民政府為適應當時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和民眾送子女入學的需要,繼興辦二中、三中和四中之後,決定在中魚口、浪拔湖和廠窖再增擴三個附中學而新建起來的。初建時,附設在中魚口完小內,定名為中魚口完小附中部,校址在沱江西岸,中魚口鄉同洲村二組。
這所學校創辦迄今,已走過50年曆程。五十年來,學校名稱幾經更換,學校體制幾經改變,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學校設備日臻完善。原來的完小附中部,現已發展成為一所較具規模的縣屬農村高級中學。五十年來,學校先後招收國中學生20個班,人數為698,高中學生140個班,人數近10000人。這些學生畢業後,走向社會,走向崗位,對國家、對社會已經作出過而且將繼續作出更大的貢獻。五十年來的主要發展變化情況如下:
1958年秋,經縣政府報請常德行署批准,在中魚口完小附設國中班。當年招收新生兩個班(計93人),學校行政領導由中魚口完小校長鐘渭春負責,教學工作由中魚口完小教導主任陳播雷兼管。
1959年秋,招收新生兩個班(計85人),黃勝白同志任校長,剛從常德師專畢業的曾未輝同志任教導主任。
1960年,招收新生四個班(計200人),調來不少新老師(常德師專一次分配4人),學校規模達8個班,學生接近400人,教師20人。
1961年,為了貫徹中央“八字”方針,支援農業,將上面四個班中超齡生(15歲以上)全部要求回農村參加農業勞動,剩下41人,組成一個班(即國中七班)留校就讀。當年只招收了一個班,人數為25人。
1962年秋,還是國家困難時期,招收新生一個班(計32人)。
1963年秋,經濟形勢略有好轉,招收新生兩個班(計80人)。
1964年秋,隨著國家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當年招收新生兩個班(計100人) 。
1965年秋,招收新生一個班(計4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在教師中揪“牛鬼蛇神”,大部分師生外出串連。學校成立“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原有黨政領導靠邊站。當年招收了一個班,學生人數不多且大部分流失,但有一點可喜的是,這個班的劉伏貴在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理工大學)畢業,分配到湘潭大學任教,現在是教授。另一個龔德華在益陽師專畢業後,走上行政崗位,曾擔任過沅江市委辦公室主任,後調入新華社湖南分社任信息社社長職務,只可惜英年早逝(不到50歲)。
1967年—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沒有招收新生,部分教師下放勞動,有的被遣送回家。學生一部分在外串邊,一部分回家勞動,學校處於停頓狀態。
1969年,遵照上級指示,開始複課鬧革命。上學斯招收國中兩個班(計82人),並開始招收高一新生一個班(僅25人),改秋季招生為春季招生,並根據“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指標精神,新招的初、高中學生全部實行“二·二制”。學校成立教育革命辦公室,領導全盤工作。本屆招生取消入學考試,新生全部由貧下中農推薦,大隊革委會審查、公社批准,學校只認接收。同時,貧下中農宣傳隊進駐學校協助抓“斗、批、改”。
1970年,招收國中新生兩個班(計72人),高中新生一個班(計61人)。國中招生至此結束。因為條件問題,69屆招收的高一班學生,由湯學賢、劉立新兩位老師帶領,一同轉入二中學生,直至畢業。
1971年,招收高中新生兩個班,調入部分新教師,加強了教學力量。
1972年,經縣政府行文,確定中魚口附中為縣屬“南縣第六中學”,並指派原一中校長蔣宗恆來校擔任校長,學校單獨行政,與中魚口聯校脫鉤。本屆招收新生四個班(計302人),因人數過多,後改為五個班,即5-9班。
1973年,學校名稱又由“南縣六中”改為“中魚口公社高中部”,仍由中魚口聯校教革辦統一領導。按照“學生也要學工、學農、學軍”的指標,學校在公社烏桕場撥地四十畝,公社農場撥地十一畝,辦起了兩個學農桕基地。校內辦起了打米廠和養豬場,組織學生參加勞動。
1974年恢復秋季招生。上學期沒有招收新生。1975年、1976年繼續進行秋季招生,學校在穩定中前進。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參加高考學生上線的共6人,其中本科1人,專科2人,中專3人。沈利亞考入湖南中醫學院,成為我校恢復高考後第一個女大學生。從本年度起恢復了新生入學考試制度。
1978年,恢復“南縣第六中學”稱號,由縣統一安排,停辦各公社高中班,將九都、沙港市等公社中學的高中學生,全部轉入我校讀書,編入29班,教師也跟班轉入(如陳靜明、湯志中等老師)。
1979年,28班和29班參加高考,重點本科和一般本科上線人數達到參考人數的一半,計28人上線(其中重點本科6人,一般本科11人,專科6人,中專5人)。塗正武同學考上湖南大學,彭書閣考上華中師大,李正雲考上湖南中醫學院等,為南縣六中贏得了榮譽。
1980年高考,該校考取高一級學校30人。
1981年,恢復高中三年制,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實行預選制,蔣賜福同志從二中調入我校擔任校長。學校各項工作開始正規化、系統化。其後,有陳良能、盛芝生、王紹純在學校任校長,現任校長為田順成同志。
幾十年來,由於各位仁人的努力,南縣六中雖一路風雨,但弦歌不斷,薪火相承。校園校貌和辦學條件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學校初辦時期,設備十分簡陋,當時上級撥款僅建一棟平房,只能作兩個教室,住6位教師(睡雙人床),兩間教室的隔音間作辦公室。寄宿生的住房、食堂只能租用民房解決。1959年招收兩個班,由於原校址基地有限,無法擴建,只得選擇原同福大隊二生產隊的外河洲(即現在校址)另建平房兩棟,並將原“南光國小”的一棟木質樓房搬遷至新校址,但用房仍然十分緊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學校領導黃勝白同志的帶領下,全體師生親自動手,夜以繼日,自製自燒十萬多塊紅磚,新建一棟可容200多人住宿的宿舍樓。這棟樓一直使用到90年代初才撤掉。為了適應學校不斷發展的需求,1973年在縣、社兩級領導的支持下,靠西面徵購了磚瓦廠的廠址,靠東和南撤遷了郭友章、周光達、鄭玉田等戶民眾的房屋屋基和菜園,滿足了當時校舍擴建的需要,在學校四周打了轉牆,初步改變了學校面貌。1988年又購買了原中魚口工商所的一棟舊房,緩解了教師住房緊張的矛盾。1985年—1988年,蔣賜福校長通過多方努力,修建了一棟三層可容納12個班的教學樓,從而結束了南縣六中沒有教學樓的歷史,為學校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緊接著在大堤外又建一棟三層十八套間的教師宿舍,隨後建了兩層10間的辦公樓和兩層四間教室和四間儀器儲存室的實驗樓各一棟,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
九十年代初期,通過縣、鄉兩級政府撥款,建起了環形跑道和足球場。為了改善學生居住條件,建了一棟三層24間可容納300人的學生宿舍樓。1996年,在陳良能校長任期內,又集資興建了一棟五層20套間的教師住宿樓。與此同時,將90年竣工使用的教師宿舍樓,每戶擴建了近10米的餐廳,貼上了地面磚,增蓋了隔熱層,粉刷了牆壁,油漆了門窗,極大地改善了教師的居住條件。
1999年,在盛芝生校長任期內,籌集資金50多萬元修建了一棟三層30間可容納360人並帶洗漱間、廁所的學生宿舍樓和一個較為現代化的自來水井,從而結束了六中吃河水或塘水的歷史。同時,對80年代初期所建的教學樓、辦公樓進行了全面裝修。在辦公樓後面建了較高標準的廁所,大大改變了校容校貌。
2001年,校長王紹純,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四處奔走,多方籌措,投資150萬元,興建了一棟高標準的綜合樓(四層,大小教室20間)和標準的新籃球場、排球場、桌球場。至此,學校已由到辦時的一棟平房、兩間教室,發展為擁有校園總面積57.75畝,校舍面積43620米,師生員工住宿條件較好、實驗、儀器、文體衛生器材等較為齊全的頗具規模的農村高級中學。這裡環境優美、寧靜、清新,民風質樸,交通方便,是個辦學、讀書的好地方。
南縣六中經歷五十年發展變化過程,前後經歷了十五任校長,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學校在原有基礎上有了較大發展。目前有教學班21個,學生達1570多人,教職員工80多人,已成為南縣一所聲譽很高的農村高級中學。
2005年,新任校長田順成同志,為了使六中在原有基礎上更上一個新的台階,到校後就著手繪製進一步“淨化、綠化、美化”六中的遠景藍圖。而且很多項目正在付儲實施,像水塘、腳踏車棚、道路的拉直、硬化,樹木的培植,花壇的裝飾等已基本完成,還改造了一個比較漂亮的教工食堂,使六中的文化氣息一天天濃厚起來。可以預見六中的前景將更加燦爛輝煌。
學校圖書、儀器設備,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發展過程。通過逐年購置,目前共有各類圖書近兩萬冊,價值12萬元,基本上能滿足教師骼書、學生借閱的需要。閱覽室一次可容納60人閱讀。儀器設備通過上級配置,學校添置,師生自製等途徑,得以不斷充實,截至目前,學校有儀器室、實驗室各2個,儀器櫃40個,實驗桌凳112套。各類儀器、標本、藥品總價值20多萬元,教師演示實驗開出率達100%,學生實驗開出率為95%。
我校是一所普通農村縣屬高級中學。多年來辦學方向明確,堅持德育為首,教學為中心,德智體美勞全面安排;堅持從嚴治校,辦出特色。歷屆領導班子都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善於學習,勇於實踐,開拓進取,團結協作,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全校教職員工愛崗敬業,樂於奉獻,愛校如家,為人師表,團結戰鬥,和諧奮進。學生能刻苦好學,樂觀向上,嚴守紀律,健康發展。正因為如此,我校贏得了社會信譽。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被評為高考評價先進單位,年度綜合評價先進單位。不少教師在全市、全縣教學比武中嶄露頭角。如曾向前老師執教的物理課,在市級比武中獲一等獎。冷永紅老師執教的政治課享譽全縣。80年代,舒輝球老師執教的物理課成為同行的校板課。南縣六中已成為莘莘學子嚮往的一所學校。
學校創辦至十年動亂期間,由於受“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儘管採取過這樣或那樣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的傾向是“轟轟烈烈有餘,扎紮實實不夠”,經驗教訓是不少的。恢復高考制度以後,學校工作開始逐步走向正規,學校正常工作秩序開始逐步形成,教育教學質量也逐步提高。為了擺正德育與智育的關係,南縣六中幹部與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批判,既反對“空頭政治”,也反對“智育第一”。明確要堅持“文以載道,文道統一”,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去,滲透到各項活動中去,讓思想教育和各科教學、各項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為了提高教學質量,1978年以來,歷屆學校領導都採取了不少措施。首先是堅持深入教學第一線,一是深入教研組參與教學研究活動。這些年來,學校主要領導都深入一個教研組蹲點;二是深入課堂聽課,正副校長、教導主任,每周聽課不少於3節,而且建檔備查;三是來自兼課。他們從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取得第一手資料來指導教學,克服了教學的瞎指揮,更重要的是帶動了老師教學的積極性。
其次是狠抓了培養提高教師隊伍。六中是一所非重點農村高級中學,教師配備調進的“名牌”少,調出的骨幹多。這些年來,歷任領導在培養提高教師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一是從政治上關心教師,培養教師入黨。早在1962年,剛從桃源師範俄語培訓班分配來六中的青年教師余國順,就在1963年上學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我校第一任黨組織的同志。1972年在學生中開展黨的積極分子培訓工作,當年就有一位姓張的同學入黨,他是我校第一位入黨的學生。從那時至今,在教師中先後培養吸收了新黨員54人,學生5人;二是從學習上支持教師。鼓勵教師加強在職進修,參加函授學習。我校最早參加函授學習的湯學賢、龔劍、喻懷先三位老師於1965年均獲湖南師範學院函授本科文憑。學校對參加學習的老師,給予時間保證,報銷路費,獲本科文憑的給予獎勵。學校自創辦至今,通過函授學習獲取本科文憑的就有48人。從80年代至今,有兩位老師考上中科院研究生,其中陳建輝老師考博到美國,現留美工作。袁劍輝老師研究生畢業後,進入高等院校工作。另外,我校有6位老師調入益陽師專(現城市學院)工作。三是開展互幫互教,促進成長活動。首先是有意識地幫助老師端正教育思想,改進教育方法;其次是開展教學比武和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再次是走出去,請進來,加強信息溝通。通過這幾個方面的努力,使其逐步掌握課堂教學規律,更好地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學校大力倡導觀念更新,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採取合作、探究、互動等方式,激活課堂,催化思維,大力實施愉快教育,教學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培養人材

學校自創辦以來,共為國家培養了國中畢業生690多人(其中初升高100人左右),高中畢業生近10000人,其中升入中專的近500人,專科的近2000人,本科的近200人,為各條戰線輸送有文化的勞動者達5000多人。這些學生畢業離校後,走向社會或進入高一級學校,通過鍛鍊或繼續深造,絕大多數都成為了社會有用之才。其中或成為了專家學者,或成為了各級政府機關的領導幹部,或成為了藍天衛士,科研帶頭人,或成為了企業家(詳情見表1-2)。如謝東明同學,57班畢業,考上華東化工學院(現改為華東化工大學),畢業分配到岳陽洞氮工作後,不到兩年就考入中科院,碩士畢業後再考入清華大學攻讀博士,現留美深造後在美工作;又如周伏秋同學,44班畢業(兩年制),考入哈工大,在哈工大讀研攻博,前後共10年整,現在國家發政委工作;女學生胡立紅在中南工大畢業後讀研,後留美獲博士學位,現在美國工作;還有曹迎高、李新園、吳金文等,在省市(地級)級機關擔任要職(正廳級),陳望余(師級)、陳善民(團級)在廣州軍區任職;劉立中(團級)在海南軍區任職;周小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陳穀倉在國防大學,他們都在從事軍事科研工作;塗正武、彭書閣遨遊商海,成為千萬富翁。
回顧歷史,心潮澎湃,展望未來,豪情滿懷。目前,全校教職員工,在新一屆行政班子的正確領導下,正擰成一股繩,團結奮鬥,努力拚搏,且將不辱使命,不負眾望,為了六中的明天,再創輝煌。讓這個人才輩出的搖籃,永遠屹立在沱江西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