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縣蔣巷中學

南昌縣蔣巷中學

蔣巷中學,坐落於蔣巷鎮蔣巷街東的彭家山。2003年9月以前,南起蔣巷鎮徐村,北靠蔣巷鎮街東公路,東至蔣巷鎮山尾黃村,西靠蔣巷中心國小,占地約6.9公頃。2003年8月,由於初高中剝離,蔣巷中學成為全日制高級中學,校址與蔣巷二中對調,占地3.9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昌縣蔣巷中學
  • 創辦時間:1956年
  • 所屬地區:蔣巷鎮蔣巷街東的彭家山
  • 師資:有32個教學班,學生2586人
簡介,師資,沿革,設施,教學,發展,

簡介

蔣巷中學於1956年建校,始名蔣巷國小附設國中班,校址在現蔣巷中心國小內。1956年9月首屆招收蔣巷、尤口、北崗三國小的部分畢業生52名,設一個班,教師三人,教導主任許家哲。1957年下半年和國小分家,另闢校舍,正式成立“蔣巷初級中學”,在彭家山新建校舍,當時教師七人,首任校長:鄭效忠,教導主任:許家哲。 隨著生源的增加和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1959年經上級批准列為全省重點中學,同年招收六個班,學生243人。1966年9月,經上級批准,開始創辦高中,學校易名為“南昌縣蔣巷中學”,成為繼向塘中學、蓮塘中學之後的南昌縣第三所完全中學。當年高一招收一個班,47名學生,加上國中11個班的學生484人,共有學生531人。
南昌縣蔣巷中學

師資

教師38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壯大,2002年6月,蔣巷中學有32個教學班,學生2586人,教工128人。校長李小全。
蔣巷中學的教師隊伍經歷了一個從小至大,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1956年創辦時僅有3位教師,以後逐年增加,1959年教師21人,1979年教師達56人,1999年教師116人,2003年教師有204人,其中女教師58人。教師中有高級職稱的22人,中級職稱的60人。高、中級職稱的教師占全校教師35%。教師中有本科學歷的59人,大專學歷的140人。有大學本科、大學專科學歷者占全部教師的97.5%。為了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學校領導注重教師的培訓和繼續教育,開展教學教研交流。1980年以來,教師中有80餘篇學術論文在省市以上學術會上交流或報刊雜誌上發表。趙秋華同志研製的《考試規範板》和《教師閱卷器》獲兩項國家專利發明獎。李會平、塗徵兵、劉小敏、李鳳保、熊居民、李學雲、萬正復等12位教師為縣教育學會理事、中心組成員、學科帶頭人或名師。李小全、陳德鵬、盧慶華、李來春、賈利根、陳月明等10人為省級高中骨幹教師。

沿革

由於蔣巷鎮人口多,地域大,南北相距近百里。為解決北部子女上學難的問題,1986年9月,經南昌縣人民政府批准,組建“南昌縣蔣巷第二中學“,校址設蔣巷鎮街東黃家山上,占地面積58畝。1986年9月首屆招收國中一年級學生617人,分設7個班,教師28人。首任校長曹國增(副校長主持工作)。2002年6月,全校有學生1836人,25個班,教師64人,校長李成生。2003年8月,為提高教學質量,經縣人民政府批准,蔣巷二中與蔣巷中學合併。
2003年5月,全校設國中部52個班,學生4220人,高中部17個班,學生1049人,在校學生5269人。全校在編教師204人,校長李小全。黨總支書記李成生。為了最佳化教育資源,2003年8月,高國中剝離,高中為蔣巷中學,校址在原蔣巷二中,校長盧慶華,黨支部書記陳德鵬。國中為蔣巷二中,校址在原蔣巷中學,校長書記李成生。 蔣巷中學1959年成立共青團支部,首任團支部書記許家慶。1992年9月成立“共青團蔣巷中學委員會”,首任團委書記劉小敏,現任團委書記龔小武。
1959年成立“中共蔣巷中學支部委員會”,有中共黨員7人,首任黨支部書記樊孝瑜。2002年8月,成立校黨總支,全校有中共黨員56人,總支書記李成生。2003年9月初高中剝離後,又成立校黨支部,有黨員12人,黨支書記陳德鵬。

設施

校舍:1956年建校時設在國小內,1957年與國小分家,學校只有幾幢簡易平房。1963年,由國家投資20萬元,新建一幢學生宿舍樓,面積2090m2。1985年,投資13.5萬元,新建師生食堂,建築面積402 m2,投資24萬元新建教師宿舍樓一幢,建築面積1320 m2。1988年投資25.2萬元,新建一幢學生宿舍樓,建築面積1170 m2。1990年投資26萬元,新建一幢教師宿舍樓,建築面積1574 m2。1990—1992年自籌資金9萬元,建發電間、水進和水塔。1996年校慶四十周年,校友捐資建校慶四十周年紀念台。同年投資5萬元,建校門、櫥窗、畫廊等。1998年,教師集資33.6萬元,學校自籌36萬元計56萬元,建教師集資樓一幢,建築面積1408 m2。同年利用世界銀行貸款45萬元,自籌資金20萬元,建一幢學生宿舍樓,建築面積1788 m2。2002年5月由承建者墊資180萬元,新建一幢科技大樓,建築面積達3826 m2。內設多媒體教室2間,微機房2間,理、化、生實驗室各2間及圖書室、階梯教室(會議室)等。同年,由承建者墊資120萬元,新建了學生公寓2幢,建築面積3100 m2,可接待學生600人。學校籌資12萬元,新建一個200 m2的廁所。
2003年8月初、高中剝離後,教學區承接原二中教學大樓兩幢,綜合樓一幢。有教室24間,食堂一幢,教師宿舍四幢30套,學生寢室一幢。辦公樓一幢32間。2001年由廈門(利勝)電光源有限公司胡安華、本榮德先生捐資90萬元增建科技樓,建築面積達1680 m2。

教學

蔣巷中學教育教學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一)1956年至1966年,是蔣巷中學創辦和興旺時期。辦校條件差,全校師生髮揚“窮棒子”辦校精神,學校從1個班發展到11個教學班。師生缺少住房,學校就發動師生自己動手燒磚瓦、搭草棚,解決了師生住房困難的問題。學校沒有活動場所,就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師生利用課餘時間,戶挑手端,搬掉了一座沙山,開闢了一個有二百米跑道的田徑運動場。缺少教具,教師就一邊教學,一邊自製教具。當時蔣巷地區不通電,全校師生晚上在煤油燈下工作,學習至深夜,下雨時,教室漏雨,不少學生打著雨傘堅持學習。開荒種菜,改善生活,克服了辦學過程中的一個又一個困難,完成了教學任務,也提高了教學質量,取得了優異成績。1959年南昌市教研室派人來校對國中二年級進行抽考(全市性抽考),蔣巷中學的抽考成績名列全市前茅,超過了名聲很大的南昌三中。特別是全市性初三畢業統考,學校獲全市第一名,市教育局在學校召開了教學質量現場會。同年,被評為省市文教先進單位,校長樊孝瑜代表學校出席了全國文教群英會,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署名的國務院嘉令,受到國家主席劉少奇的接見,學校被列為省農村重點中學。1960年3月15日《江西日報》第二版以《窮棒子精神辦學的勝利》為題全版報導,《江西教育》也進行了專題報導。1961年尤口中學併入,補充了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1964年省教育廳撥款13萬元,興建南昌縣第一座教學大樓、禮堂,同年被評為省市先進單位,受到邵式平省長的嘉獎,學校聞名全省。
(二)1965年至1976年,是蔣巷中學的衰弱時期。學校停課鬧革命,學生串聯,荒廢學業,教師受批鬥,大批教師下放農村,蔣巷中學成為修正主義教育路線黑樣板進行批判。70年代初,所謂教育大回潮,下放教師陸續調回學校,學校教學秩序得到整頓,但教材仍以毛主席語錄、三機一泵為主,開辦三場(廠)四室一隊,學校在山尾沙塘灣辦起了農場,實行教育學大寨。這一時期,學生勞動觀念增強,體育水平優勝。
(三)1976至現在,是蔣巷中學恢復和大力發展時期。校園建設、教育教學質量、辦校規模都有了新的發展。

發展

1、辦學規模逐漸擴大,形成最高峰。高中部恢復招收南新、蔣巷、尤口、滁槎、瑤湖五個鄉鎮(場)的國中畢業生。2001年9月,高中有15個班,在校學生817人。國中與蔣巷第二中學劃片招生,國中有25個班,在校學生2035人。從而保證了學校生源。2002年8月,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南昌縣蔣巷第二中學併入,2003年5月,有教學班級69個,在校學生5269人,成為南昌縣最大的一所完全中學。
2、學校管理得到強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由應試教育轉入素質教育,學校管理進一步加強,先後制訂了《德育工作條例》、《教學管理條例》、《班主任工作制度》、《後勤管理守則》、《教師考勤制度》、《畢業班獎懲制度》等多項規章制度,實行三級全員性聘任制、全封閉式教學管理,在全縣首推全員性坐班制度,真正做到管理育人。與此同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校風建設,制定“求誠、求真、求學、求上”的校風和“爭當一流,勇於創新”的校訓,譜寫了《奔向希望的前程》的校歌,昭示學生,有章可循。
3、教學質量不斷提高,1976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該校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近2500人,其中研究生達88人,留學生32人,博士後18人。80年代初和近幾年,高考升學率列南昌縣前茅,2001年高考升學率達91.6%,2002、2003年高考本科上線率僅次於蓮塘一中,成績名列全縣七所完中第二,2002年中考成績名列全縣第六。2004年高考成績斐然,學校二本上線率、指標完成率和各科平均分都僅次於蓮塘一中,名列全縣第二。600分以上的同學有8位,其中應家俊同學以數學滿分(150分)的成績名列全省第一,以總分675的成績名列全縣普通中學第一。
4、開展第二課堂,參加各類競賽。學生中有160人次在市級以上競賽中獲獎。1992年高二年級學生應惟榮、徐志剛獲全國“化智杯”化學競賽第二名(指導老師肖八俄)。1994年高三學生李志華獲全國數學奧林匹克南昌賽區二等獎(指導老師劉國金),王令紅、徐貞智獲市數學競賽高中組二、三等獎(指導老師姜青雲)。1999年高二年級李小強參加市級物理競賽獲二等獎(指導老師徐小平),高二年級聶榮榮、應江勇獲市數學競賽二等獎(指導老師李新華),高三學生熊莉梅獲市化學競賽二等獎(指導老師李鳳保)。高二學生雷娟在江西師大《讀寫月報》9月號上發表《婆媳之間》一文,高二學生曹金明獲中華第五屆聖陶杯中學生作文大賽三等獎(指導老師盧慶華)。2000年,高二學生李錦華獲市數學競賽一等獎(指導老師塗徵兵),應俊、應江勇、劉獻洋、魏文華獲市數學競賽二等獎(指導老師李春華),高一學生劉繼雲、胡濤獲市數學競賽二等獎(指導老師姜青雲)。2001年,胡海獲市高中數學競賽二等獎(指導老師應潔),高二學生熊文文、陳艷華獲市高中數學競賽三等獎(指導老師萬海濤),徐友成獲市高中物理競賽一等獎(指導老師賈利根),高二學生胡濤獲市高中數學競賽二等獎(指導老師塗徵兵),高二學生塗志華、應亮獲市高中物理競賽三等獎(指導老師劉祥龍),高三學生徐志華獲市高中生物競賽一等獎(指導老師陳德鵬),高二學生劉文明獲高中生物競賽二等獎(指導老師應宗保)。初三學生鄒翔獲市計算機普及大賽一等獎(指導老師塗小平),初三學生塗華東、張燕、李洋、王歡、肖蘇軍獲市計算機大賽二等獎(指導老師姜文華),2003年高二學生徐海兵作文《校園打鐘人》獲南昌縣作文競賽一等獎(指導老師劉小敏)等等。文藝、體育教學:體育、音樂、美術教學有新的突破,近幾年,每年均有體育、音樂、美術學生近二十名學生考入高等院校,1994年和1995年分別代表南昌縣參加南昌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獲郊縣組第二名和第一名。參加縣體育運動會,每年均獲團體總分第三名或第二名。1995年秋辦起了南昌地區農村中學第一個文藝班。1997年12月榮獲南昌市第四屆中學生藝術節文藝競賽三等獎。2002年我校藝術表演節目獲南昌縣“藝術之春”表演二等獎(指導老師萬正福)。
5、教學設施不斷完善,教學器材不斷充實,現有大型運動場二個,排球場二個,籃球場三個,鋼琴二架,VCD、電視等音樂教學器材、圖書室藏書10萬冊,微機房、語音室、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和階梯教室設備完整,配備齊全。 校辦企業(農場):1966年在山尾村東頭廟北沙塘灣辦起了農場,面積30畝,後遷蔣巷村徐村後,山尾村黃村西的黃家山上,1986年興建蔣巷第二中學時停辦。師生課餘時間在農場參加勞動,種植水稻、花生、蔬菜等,自己動手,積肥耕種,所收作物留存學校食堂,學生既讀書又學會農業生產勞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