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小微企業工業園

南昌小微企業工業園

南昌小微企業工業園位於南昌市經濟開發區,將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採取“市里主導、區縣聯合”新型開發模式,規劃建設遠期控制120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昌小微企業工業園
  • 外文名稱:nanchangxiaowiegongyeyuan
  • 地理位置:江西省南昌市昌北經濟開發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占地面積:120平方公里
  • 開發模式:“市里主導、區縣聯合”
  • 東起:贛江
  • 西至:白水湖管理處黃堂村
  • 南接:汝羅湖
  • 北至:京福高速
園區概況,區位優勢,園區建設,背景,規劃,意義,專家觀點,

園區概況

據了解,南昌小微企業工業園座落在南昌經開區與新建縣交界處。該工業園規劃建設遠期控制120平方公里,近期規劃60平方公里,一期10平方公里(經開區3平方公里,新建縣7平方公里)。南昌小微企業工業園計畫先行起步3平方公里,全部在經開區範圍內,具體四至範圍是東起贛江,西至白水湖管理處黃堂村,南接汝羅湖,北至京福高速。目前,規劃設計單位正在進行規劃編制,現已初步完成小微企業工業園三期規劃四至圖,一期10平方公里的先行起步區3平方公里的規劃工作正在抓緊編制。同時,60平方公里內的小微企業工業園擬打造成一個集小微企業集聚區、綜合保稅區、配套加工區、龍頭崗工業區等一體的“一園多區,功能疊加”的小微企業工業園區;遠期120平方公里的製造業區域可實現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先導區向九江方向延伸、對接,使昌九工業走廊真正成為引領全省產業發展的“龍頭”。

區位優勢

小微企業工業園所位於的南昌市地處長江中下游、鄱陽湖西南部,素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盛譽,是全國唯一一個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東南三角區相毗鄰的省會城市,具有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戰略性地位和樞紐性區位的獨特優勢。
京九、浙贛、皖贛等鐵路縱貫城區,2007年4月全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後,南昌至上海、北京、廣州等主要城市的鐵路運行時間進一步縮短,鐵路客貨運輸更加快捷、方便和高效。2010年昌九城際鐵路建成後,南昌到九江可從現在的90分鐘縮短至40分鐘。2012年向浦鐵路建成後,南昌到閩東南地區將比京九線縮短222公里,比滬昆線縮短117公里,成為南昌快速出海的鐵路通道。設計時速高達350公里/小時的滬昆高鐵全面建成後,南昌到杭州只需2小時,至上海僅3小時,至昆明不到5小時。
南昌小微企業工業園
105、320、316國道交匯於南昌,昌九、梨溫、贛粵等高速公路四通八達。
4D級昌北國際機場開通了直通北京、上海、香港、澳門、首爾等國內外各大城市40多條航線。國際航空港的開通,南北與東西鐵路動脈的交匯,國際貨櫃碼頭的運營,高速公路網的結點,構建起了南昌通暢快捷的立體交通網,使南昌1小時航程、6小時裡程即可通達周邊8個直轄和省會城市的“經濟圈”變為現實,這個圈中聚集著4.6億人口,並蘊含著12萬億元工業品的消費潛力。

園區建設

這是助力小微企業成長的沃土。
這是南昌產業集聚發展的新高地。
這是南昌中小企業發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這更是南昌抒寫“核心增長極”篇章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2年11月1日,南昌再添發展新翼,由國家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與市政府共建的“南昌(國家)小微企業產業發展示範園”正式落戶大昌北。南昌(國家)小微企業產業發展示範園的打造,不僅是我市打造經濟實體,承接沿海優勢產業轉移的需求,更承載著南昌先進制造業的希望,將為我市加快打造核心增長極的進程打牢更結實的產業基礎、催生更強大的產業動力。

背景


  小微企業創造全市近半GDP、七成就業崗位
小微企業作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在促進經濟成長、增加就業、科技創新與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南昌經濟最為活躍的群體,全市19萬家小微企業占據全市企業總數的80%以上,從業人員更是多達72.64萬人,創造了全市近半的GDP和七成以上的就業崗位。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小微新政”連連,政府暖風頻頻。國務院推出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9條財稅、金融政策禮包;財政部、發改委緊隨其後,發布通知,對小型微型企業暫免徵收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我省、我市更是接連出台政策,從緩解融資難、加大財稅支持、拓展發展載體、支持技術創新、完善服務保障等方面進行扶持,南昌小微企業已然行走在發展的春天裡。
“一地難求”制約小微企業做大做強
然而,在社會轉型之今日,小微企業依然面臨產業空間狹窄、融資渠道不暢、科技人才匱缺等諸多階段性的困擾和結構性矛盾。比如“缺地”,由於南昌小微企業的分布分散,見縫插針,一些發展勢頭較好的小微企業,雖有增資擴建的計畫,但“一地難求”,制約了企業做大做強。以新建縣神州創業園為例,該園一期占地200畝地,建成當年就全部賣給了16家入園企業,很多小微企業入駐的夢想被擋在門外。又如高新創業園因為場地小,創業園只好讓要求入駐的小微企業到外面“落戶”,再給他們提供與園區內小微企業一樣的服務。
省市高位推動小微企業工業園建設
  為助力南昌小微企業前行,今年年初,我市就圍繞南昌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現狀進行了廣泛調研,並提出了規劃建設小微企業工業園的構想。今年5月,南昌小微企業工業園籌建工作開始緊鑼密鼓推進。今年6月,省政府出台《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全力支持南昌發展打造核心增長極的若干意見》,在產業發展政策版塊,就專門提出“支持南昌市域內建設一批工業、服務業特色產業基地和全國小微型企業工業創業示範園區”。
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動下,今年6月6日,南昌小微企業工業園在經開區舉行奠基儀式。目前,園區路網、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順利推進。今年8月,小微企業工業園正式成為江西省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基地,成為我市唯一集小微企業聚集區、綜合保稅區、配套加工區、龍頭崗工業等為一體的產業承接轉移示範基地。
南昌小微企業工業園

規劃


示範園擁有得天獨厚發展條件
南昌(國家)小微企業產業發展示範園坐落在經開區與新建縣交界處。周邊不僅擁有江西財經大學、華東交通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等36所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擁有千噸級國際貨櫃碼頭、江西唯一的國家級保稅物流中心、南昌火車貨運站、郵政物流中心及正在建設中的航空物流中心,還擁有京九鐵路、昌九高速、南昌西外環高速公路,105、316、320三條國道和昌九城際鐵路等發達的交通區位優勢。這些基礎和條件,為南昌(國家)小微企業產業發展示範園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發展條件和基礎。
打造“一園多區,功能疊加”的新型工業化園區
該園將按照“市里主導、區縣聯合”的新型開發模式,規劃建設遠期控制120平方公里,近期規劃60平方公里,一期10平方公里“三步走”實施。一期10平方公里,重點打造成小微企業核心發展區;近期60平方公里將打造一個集小微企業集聚區、綜合保稅區、配套加工區、龍頭崗工業區等一體的“一園多區,功能疊加”的新型工業化園區。
突破工業園區的傳統發展模式
  南昌(國家)小微企業產業發展示範園將突破工業園區的傳統發展模式,通過扶持政策創新、行政服務創新、發展方式創新、商業配套創新、金融服務創新,形成一流的扶持政策、一流的生態環境、一流的行政服務、一流的商業配套、一流的金融支持的小微企業培育體系,著力解決小微企業當中存在的服務難、發展難、處境難等三難問題。通過“以小引大、以小帶大、以小推大”,培育一批大中型企業成為產業發展的龍頭,扶持一大批小微企業在園區集聚發展,並從中孵化培育出一批高新技術的規模企業。

意義


為加快打造核心增長極打牢產業基礎
從產業發展來看,南昌的產業發展思路是“二三並舉”和“雙輪驅動”,發展小微企業,是南昌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縣區發展來看,經開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積累了一定基礎;新建縣在區劃調整後,產業發展也面臨重新布局,打造南昌小微企業工業園,對兩地發展來說都是新的機遇。從整個大昌北區域來看,紅谷灘新區主要發展三產服務業,經開區和新建縣要主攻工業,打造南昌小微企業工業園,可以有效推進大昌北地區的產城融合,對新區開發乃至全市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建設南昌(國家)小微企業產業發展示範園,將構建優良的工業發展平台,圍繞南昌的戰略產業的發展,形成產業集群和大中小微企業相互協作配套的生產組織體系,進而形成產業鏈,推動南昌工業發展,推動最佳化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轉變,為南昌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作出貢獻。
為國家支持小微工業發展政策提供“樣板”
工業園不是新鮮事物,以小微企業為主體的縣級工業園(開發區)在南昌也已臻成熟。但這些縣級工業園(開發區)都是以傳統的發展方式作簡單地小企業疊加,缺乏小微企業個性服務,難以作為國家研究小微工業企業政策的典型樣板,難以適應科學發展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建設南昌(國家)小微企業產業發展示範園,為小微工業企業提供專業的發展平台,提供政府扶持的專門政策,創造小微企業間“抱團發展”的特有空間,創造貼近大中型企業與其協作配套發展的機遇,構建適合小微企業特點的生產場地服務、金融服務、科技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商務服務、生產服務等,使之成為破解中小企業發展困境的典範,成為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特色園區,成為國家支持、扶持小微企業的“政策試驗區”、“政策試點區”、“政策推動的樣板區”。
探索工業發展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新路子
  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省第一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區域性發展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本質內涵就是“特色是生態;核心是發展;關鍵是轉變發展方式;目標是實現綠色崛起,科學發展。”
南昌(國家)小微企業產業發展示範園處於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先導區,擁有西臨梅嶺,東靠贛江,北面鄱陽湖的獨特環境優勢,園區建設不僅有著保護自然環境、提升自然環境的責任,更將通過生態系統構建、環境最佳化、工業項目選擇、工業污染統一治理和排放等方面的努力,探索出一條工業發展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建設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樣板工程”。
南昌小微企業工業園

專家觀點


示範園將成為南昌產業集聚發展的新高地
“在南昌全力打造核心增長極的今天,南昌(國家)小微企業產業發展示範園將成為南昌產業集聚發展的新高地。”江西財經大學教授楊峰認為,一方面,示範園有責任引導小微企業圍繞大企業、大項目和優勢產業鏈,發展專業化、標準化、系列化的配套產品,促進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一批分工協作、經營靈活、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的小微企業群。另一方面,基地要根據自身發展特點,加強對新入駐企業的產業政策引導,促進相關產業在基地內的集聚,延伸上下游產業鏈。
集約化地實現工業園所需資源的市場化配置
市有關專家認為,在統一規劃的小微企業園,一方面,可以讓小微企業擺脫用地要素的制約,降低企業投資成本,並通過資源、人力、品牌效應等共享及區內企業分工合作,避免重複建設,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打造產業綜合服務平台,通過資源整合,強化園區的管理與服務職能,集約化地實現工業園所需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方便、適用、快捷和高效的服務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