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一代大師未遠行

南懷瑾:一代大師未遠行

《南懷瑾:一代大師未遠行》是2014年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瑞金、 張耀偉。

基本介紹

  • 書名:南懷瑾:一代大師未遠行
  • 類型:傳記
  •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804551
  • 作者:周瑞金 張耀偉
  •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 頁數:212頁
  • 開本:16
  • 品牌:天下書盟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南懷瑾老師畢生宏願,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為接續中華民族文脈而奮鬥,七十年獻身其中,國民黨元老李石曾讚美南老師『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南懷瑾老師離開我們快要兩年了,可是在我們的心中,南老師永遠沒有離開,他的音容宛在,他的足音猶在,他也許不過是出了一趟遠門,或者是去了遠方旅行講學。他的思想光芒始終在照耀著我們。本書匯集了南懷瑾老師的友人家人學生弟子結緣南師、追隨南師的感懷文章,也收集了一些專家學者研究傳統文化、研究南懷瑾思想的學術文章,從中可以多角度地解讀南懷瑾作為一代宗師的品格、情懷、境界、思想、智慧,讓更多的人能藉此走近大師,認識大師,了解大師。

編輯推薦

周瑞金 傾情作序
劉雨虹 解密南師逝世經過
張尚德 至大、至高、至深的南師
葉小文 生命的安立
朱永新 南師教育思想管窺
朱清時 緣起性空
阮次山 指點迷津的哲人
李小琳 大道極目念恩師
彼得·聖吉 重續中國文化之根

作者簡介

南懷瑾先生,溫州樂清人,生於一九一八年;幼承庭訓,天資聰穎,十九歲前廣涉經史子集、諸子百家、醫藥武藝,詩文皆精;二十五歲於袁煥仙先生處印證悟道;二十六歲在峨眉山宏深誓願,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接續中華民族文脈作為畢生努力之方向;二零一二年中秋前夕圓寂,享年九十五歲;其間七十載春秋,七十年心血,不求名利,苦口婆心,循循善誘,言傳身教,不愧是當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之前驅,不愧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一代宗師!

媒體推薦

新浪讀書、搜狐讀書、騰訊讀書聯合力薦。

圖書目錄

中國文化的生命科學
劉雨虹南公懷瑾師逝世經過
張尚德至大、至高、至深的南老師——讀《南公懷瑾師逝世經過》有感
張尚德香板——南老師的禪那,佛法的最高峰
南小舜人生路茫茫——艱難路艱難行
吳瓊恩問學三十載——南懷瑾老師的學術與方法論初探
李慈雄一個真理追求者三十六年的參悟與懺悔
李小琳大道極目念恩師——寫在恩師南懷瑾先生周年之際
馬宏達點亮心燈
呂松濤迷途遇南師,始得真信念——跟隨老師確立信念範式之路
彼得·聖吉南懷瑾致力的事業:重續中國文化之根
葉小文生命的安立
朱永新南懷瑾先生教育思想管窺——讀《21世紀初的前言後語》札記
朱清時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阮次山指點迷津的哲人
王國平一心向南——我與南師的緣分追憶
潘建國一劍霜寒四十州——憶南懷瑾老師
何新默哀南老
林宏偉世間須大道,何只羨車行——訪國學大師南懷瑾
張耀偉南懷瑾的生活禪
周瑞金認識南懷瑾,弘揚南懷瑾
附錄
大道向南——國學大師南懷瑾紀念座談會演講記錄
後記
慎終追遠緬懷恩師(張耀偉)

後記

慎終追遠緬懷恩師
張耀偉
2012年9月25日,上海文化藝術品鑑促進會和道南大學堂成立,是在南懷瑾老師人定第七天。這兩個機構是在南老師親自過問下建立的,連名稱也是南老師擬定,並親筆題字。四天后,即9月29日,南老師往生。
2013年9月下旬,由上海文化藝術品鑑促進會主辦,道南大學堂、恆南書院、江村市隱等三家承辦,在上海舉行了南懷瑾先生逝世一周年紀念活動,參會者濟濟一堂,有相關方面的領導,有研究南老師著作和思想的專家學者,有南老師的師友家人,有南老師的弟子學生。大家暢所欲言,慎終追遠,緬懷大師,紛紛從自己與南老師的結緣說起,讚美南老師的高尚品德,探討南老師的思想學問,桃李不言,高山仰止。
2014年9月,南懷瑾先生逝世兩周年就將到來。周瑞金老師建議,在南懷瑾先生逝世兩周年之際,我們再行舉辦一次座談會,邀請各方專家學者,和南老師的學生弟子,大家撰寫文章,緬懷大師,探討學問,攜手共進。這正合我願,我想這也是所有景仰南先生的專家學者和南老師的弟子學生們的願望。
為此,我專程拜訪了劉雨虹老師,她鼓勵我把紀念活動辦好。為把紀念活動辦好,我還邀請了葉小文先生、王茂林先生、朱永新先生、李小琳女士、南小舜兄、南國熙兄、李慈雄兄、呂松濤兄、馬宏達兄等,他們都給了我很大的支持。
我們深知,紀念像南懷瑾這樣的一代宗師,最好的方式就是繼承他的事業,弘揚他的精神與思想,使之發揚光大。
南懷瑾老師畢生宏願,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為接續中華民族文脈而奮鬥,七十年獻身其中,國民黨元老李石曾讚美南老師“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然而,南老師卻海納百J。I,虛懷若谷,至簡至朴,內涵豐盈。
南懷瑾老師離開我們快要兩年了,可是在我們的心中,南老師永遠沒有離開,他的音容宛在,他的足音猶在,他也許不過是出了一趟遠門,或者是去了遠方旅行講學。他的思想光芒始終在照耀著我們。
本書匯集了南懷瑾老師的友人家人學生弟子結緣南師、追隨南師的感懷文章,也收集了一些專家學者研究傳統文化、研究南懷瑾思想的學術文章,從中可以多角度地解讀南懷瑾作為一代宗師的品格、情懷、境界、思想、智慧,讓更多的人能藉此走近大師,認識大師,了解大師。
在編輯方面需要說明幾點:
第一,此書是在道南大學堂、恆南書院、江村市隱共同舉辦的南懷瑾老師逝世一周年紀念活動基礎上編輯而成。
第二,南懷瑾老師的《中國文化的生命科學》文稿由太湖大學堂郭妲晏老師提供,台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由蘭溪根據南懷瑾先生生前講座資料整理而成。我們將此文編入書中,也算是南老師以他的往生為我們開示他關於人生和生命的最後一課。
第三,在編排次序上,除了主編的序言和後記外,大致上考慮到作者與南老師結緣的前後和結緣的深淺,也適當考慮到作者的年資。相信南老師並不贊成我們這樣做,因為每一個人在南老師面前都是平等的,既無親疏之分也無遠近之別。
第四,我們將2013年南懷瑾紀念座談會嘉賓演講錄音做了整理,作為附錄予以發表。因為出版時間比較倉促,未及請演講人審閱,若有錯謬,望請指出,俾修訂時改正。
第五,道南大學堂是根據南老師生前指示精神所創建,今後我們將踐行南老師的道路,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陸續推出“道南文庫”,整理、編輯和出版傳統中華文化典籍,同時也編輯出版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優秀成果。本書是“道南文庫”之一。已列入編輯出版計畫的圖書有將近二十種。
2014年9月下旬,我們將在上海舉辦“南懷瑾先生教育思想暨中國書院文化座談會”;同時,也是紀念上海文化藝術品鑑促進會成立和道南大學堂成立兩周年,具有雙重的特殊意義。
南懷瑾先生從來不願意說自己開宗立派,他認為“君子不器”,惟有不器,方可成其為大,什麼“南門”、“南派”都是小器,都是狹隘,都是門戶之見。然而,在我們這些學生弟子心中,我們為南老師的博大精深而折服,為南老師的品格修為而傾倒,也為我們是南老師的學生和弟子而驕傲自豪。我們籌建“道南大學堂”,李慈雄等籌建“恆南書院”,都暗含一個“南”字,宣示著我們將會認認真真研讀南師著作,誠誠懇懇學習南師精神,兢兢業業踐行南師道路。
大道向南,並不僅僅是追隨南師踐行的道路,它還是一條中華民族的振興之路,是一條中華文明的復興之路。南師往矣,慎終追遠,我們在緬懷恩師的時候,更多的是責任和使命。南師常講,修行利他重在行。對我們每一位有夢想和有擔當的人來說,踐行最重要,行動起來最重要。我們相信,南懷瑾老師的思想之花、精神之花,必將結出豐碩的新果。此願可待。
2014年8月13日於道南大學堂

序言

南懷瑾:一代宗師未遠行
周瑞金
南師走得很突然很安詳很奇特
一代宗師南師懷瑾先生走了。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南師走得很突然。按說九十五歲是高壽了,但在很多人心中,他至少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思維極為敏捷,步履極為輕快,記憶力極為清晰,待人處事極為周到,這樣一位我們敬愛、慈悲、智慧的老師,僅從2012年8月22日開始四大違和,9月14日到醫院檢查治療,9月18日下午五時左右進入禪定,19日下午回到太湖大學堂。想不到,2012年9月29日他就駕鶴西去了。這真是太突然了,很多人都沒有思想準備,頓然悲痛難抑,涕淚滂沱……
南老師的仙逝引起了社會各界極大的關注。正在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六十三周年盛大招待會的溫家寶總理獲悉噩耗,待招待會致辭剛一結束,就急忙趕回辦公室親筆起草唁電,以個人名義發致太湖大學堂,成為大學堂當天晚上收到的第一份唁電。溫總理唁電充滿感情評價說:
驚悉懷瑾先生仙逝,深表哀悼!先生一生為弘揚中華文化不遺餘力,令人敬仰。切盼先生學術事業在中華大地繼續傳承。謹向先生親屬表示慰問。
溫家寶
2012年9月29日
生於憂患,死於憂患
2012年9月30日晚,即壬辰年八月十五中秋月圓之夜,太湖大學堂舉行南師祭奠告別儀式。來自全國各地(含港澳台)、歐美等地的親人、朋友、學生共兩百多人,滿懷崇敬、痛惜之情為南師送別。儀式上宣讀了溫家寶總理的唁電,中央文明辦副主任王世明先生充滿深情地發表了告別辭,南師兒子南一鵬代表親屬、周瑞金代表太湖大學堂老學生、李傳洪和郭妲晏代表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致辭後,由中國佛學院副院長、教務長,成都文殊院住持宗性法師莊嚴行禮,舉火,為南師荼毗。
荼毗語日:“應化人間樂太清,七星瞭然住大坪;遠走康藏通禪那,繽紛法雨墜紫雲……靈嚴諸子出火宅,太湖水印峨眉月。四大五蘊如意樹,一粒粟米滄海闊。燒!”是時,明月當空,萬里無雲,青煙裊裊,全場靜默,揮淚拜別……
告別儀式後,許多親友學生銘感南師教化恩澤,心情難以平靜,久久不願離去。南師平日的音容笑貌、教化行止,又清晰地浮現在大家眼前。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說過的“我們這一代人,是生於憂患,死於憂患”的話,言猶在耳……
南師懷瑾先生1918年3月18日生於浙江樂清翁烊鎮地團村。時逢軍閥割據、喪權辱國的年代,第二年(即1919年),便爆發了我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五四”愛國救亡運動。從鴉片戰爭到1919年,近八十年的時間裡,中國屢遭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欺凌,從政治、經濟到文化深受殖民之害。“五四”後,中國人民終於奮起抗爭,在國共兩黨合作之下,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實現了南北統一。
與此同時,一些留學美日歐歸來的學者,以西學的觀點批判中國歷史文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有的甚至主張“全盤西化”,發動了一場新文化運動。這場新文化運動對我國引進西方文明,推動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歷史性作用。但是,由於它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甚至主張剷除中國歷史文化之載體——漢字,引起了當時很多知識分子,包括學貫中西的文化大家辜鴻銘等人的極力反對,認為那是自毀長城,切斷民族文化命脈。然而,中國歷史文化最終難免在“愚昧、封建、落後”的標籤下被批判掃蕩,幾近斷滅,這是中國歷史文化亘古未有之變局。百年來的文風乃至大眾思維,也由此一改中國傳統文化下的溫柔敦厚之風,一變而為尖酸刻薄、偏激極端。由此,整個二十世紀,西方來的各種思想在中國主流舞台上激盪紛呈。同時,困惑與求索,痛苦與不安,爭論與爭議,也從未停止過。人文文化的荒蕪,造成了信仰危機、道德危機、靈魂危機、社會危機……
南師就成長在這個令人窒息、令人悲憤的憂患環境,親眼目睹了國家和民族命運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青年時代的他憂心如焚。抗日戰爭爆發,南師激於民族大義,投筆從戎,躍馬西南,屯墾戍邊,在川康雲貴邊境任大小涼山墾殖公司總經理兼自衛團總指揮,馳騁一方。他有一首詩反映了這段時期的豪情萬丈:
東風驕日九帥比,一局殘棋尚未收。
雲散瀾滄江嶺上,有人躍馬拭吳鉤!
……
馬宏達先生還談到,老師在世時,就有人當面提出來說,南門以後要如何發揚光大,南門弟子要如何傳承老師的學問。南師當場表示反對這些觀念。他一直強調,道是天下的公道。南師一生的學問,是來自於讀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書籍,以及他一生的經歷,跟一切人從一切事中學到的東西,所以才能如此淵博,而且不困在書生氣上。如果困在門戶門派之見,那就太有限了。所以,南師數十年來弘揚文化,從不以自己是袁太老師門下大弟子或維摩精舍的名義來招搖。不僅如此,南師還引用過這樣一句觸目驚心的話:“佛教徒是釋迦牟尼佛的罪人,道士是老莊的罪人,儒生是孔孟的罪人。”
南師認為一旦設立了門戶,學生們一代代傳承下去,難免把自己的意思加在前人身上,或把前人神話、偶像化,難免曲解、誤解、歪曲、誤導,直至失敗。
再說,歷史上諸子百家的任何一個大家,自己說過要開一個宗派嗎?孔子說過“我是儒家”嗎?老子說過“我是道家”嗎?都沒有。那是後人加上去的。所有的聖賢,他們是海納百川,沒有門戶之見,所謂“君子不器”,沒有邊界的,這樣才能成其大。老師也沒有什麼“南門”“南學”等等觀念,這些觀念都太狹隘了。真正的聖人,他的胸懷,他的學問,是沒有邊際的;沒有設定門戶,也沒有設定學生和非學生的界限。天下人願意讀他的書的,願意接受他教化的,都是他的學生。他說一個人如果不尊師重道,那是混蛋。可是,如果把自己當做老師,那是自己昏了頭。聽到有人在外面以他的學生、弟子為名招搖,老師反覆講他沒有一個學生。聽到有人在外聲稱是他的關門弟子,他聽了笑說自己從未開過門,何來關門弟子。老師對學生定的標準非常之高,可以說無人能及。同時,老師也非常謙虛,與大家都是朋友,他永遠不居於師位,而是永遠處於學人之位,向一切人學習,也聲明不要把他和他的學問當做標準。他說誰有心得,誰心裡清楚,不必搞形式上的師生這一套,這些俗套後患不少。我很贊同馬宏達先生傳達的南師這些看法。真心誠意要向南師學習的人,最好是誠誠懇懇效法南師“君子不器”、“自強不息”、“無我利他”的精神,認認真真學習領會南師的著作經典,切切實實按照南師的精神和品格去踐行修煉,老老實實遵照南師的教導做人做事!
當越來越多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點亮自己的心燈,共同努力修築著、維護著“人間大道”,我們仿佛看到南師那如中秋明月般飽含慈悲的微笑……
最後,我謹以一副輓聯作為本文的結束:
世外高士,儒釋道,禪淨密,宏深誓願,聖績遠播,救度無邊眾生,堪稱當代維摩詰;
域中奇人,軍政經,教科文,篳路藍縷,甚多建樹,造福中華子孫,史載功德千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