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茫盪山自然保護區

南平茫盪山自然保護區

南平茫盪山自然保護區1988年經福建省政府批准建立。位於南平延平區西北部,涉及大橫、茫盪、西芹3個鎮、黃墩和四鶴2個辦事處及峽陽國營采育場。保護區總面積11063.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1.1%。

茫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重要的杉木原生種群與種質資源,典型的中亞熱帶溝谷森林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原生性杉木林群落32公頃,自然更新良好。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平茫盪山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福建省南平延平區西北部
  • 氣候:中亞熱帶氣候
  • 級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區域面積:3577.3公頃
  • 類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
  • 保護對象:杉木原生種群、種質資源
  • 批准時間:1988年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氣候,水文,土壤,保護目標,保護對象,植物,動物,管理機構,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科學研究,生態價值,

歷史沿革

1987年經原南平市政府批准成立南平茫盪山縣級自然保護區。
1988年南平茫盪山自然保護區被列入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4年9月滿票通過第四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的評審,將正式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3年正式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南平茫盪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南平市延平區西北部11km,地理坐標為:東經118°02′30″~118°13′30″,北緯26°36′12″~26°47′51″。保護區總面積11063.3hm2,森林覆蓋率達91.1%。

地貌

南平茫盪山自然保護區地處武夷山脈北段向東南延伸的支脈南端,鷲峰山脈的西南支脈,區內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12座,500-1000m山峰30座,主峰蒙瞳洋海拔1364m,區內最低海拔136m,相對高差1228m。地貌屬於東南丘陵區,可劃分為中山、低山和丘陵等3個類型。

氣候

南平茫盪山自然保護區氣候屬溫和濕潤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該區內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9.4℃,山頂極端低溫可達-6.3℃。年降水量2000毫米,其中50%集中在4、5、6三個月。山高霧多,年蒸發量1381.3毫米,小於降雨量,相對濕度79%;霜期短,植物生長期達300天。當地自然條件優越,林木生長良好。

水文

南平茫盪山自然保護區位於閩江上游,水系發達,溪流眾多,建溪和富屯溪環繞其緣,區內多為短小的山溝小溪,主要有溪源小溪、三千八百坎小溪、石筍坑小溪、石佛小溪、玉地小溪、茂地小溪、依朝前山小溪、大坑小溪等8條,各小溪匯入閩江支流的建溪和富屯溪。

土壤

南平茫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紅壤、山地黃壤、山地黃紅壤和山地草甸土4個嚴類14個土屬。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福建茫盪山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重要的杉木原生種群與種質資源,典型的中亞熱帶溝谷森林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原生性杉木林群落32hm2,自然更新良好。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植物

福建茫盪山自然保護區境內植物種類繁多,樹種資源豐富。有溫性針葉林、暖性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針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竹林、常綠闊葉灌叢、草甸等9個植被型52個群系191個群叢,包含了我國中亞熱帶地區大部分的植被類型。
南平茫盪山自然保護區
據初步調查,保護區有植物104科,275屬,625種,其中珍貴樹種有38種,總蓄積量24.3萬立方米。按全省植被區劃,保護區屬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海拔1100米以上為針葉林帶,1000米上下夾雜較狹的針闊葉混交林帶。闊葉樹主要為殼斗科的甜櫧、烏岡櫟、栲樹、多穗石櫟和山茶科的木荷、石楠科的石楠以及樟科、木蘭科、杜英科、冬青科的一些種類。針葉樹種以黃山松、馬尾杉、杉木為主,此外還有部分毛竹。珍稀樹種有鐘萼木、紫楠、黃樟、紅豆樹、紅豆杉等。

動物

福建茫盪山自然保護區動物地區區劃上屬於東洋界華中區東部丘陵平原亞區,區內動物資源豐富,已查明有野生脊椎動物37目104科453種,其中獸類8目20科58種、鳥類18目47科207種、爬行類3目12科70種、兩棲類2目8科31種、淡水魚類6目17科87種。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蛛形綱等32目267科2039種。
南平茫盪山自然保護區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5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雲豹、金錢豹、黑麂、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蟒蛇、金斑喙鳳蝶等7種、國家二級保護的有穿山甲、獼猴、水獺、大靈貓、鬣羚、松雀鷹、蛇雕、白鷳、花鰻鱺等43種。屬IUCN物種11種,CITES附錄物種54種。列入“中日候鳥保護協定”物種63種,列入“中澳候鳥保護協定”物種17種。“三有”保護動物261種,省重點保護物種34種。昆蟲模式標本36種,魚類模式標本1種。此外,保護區還有大型真菌42科90屬159種,微生物17科31屬61種。

管理機構

南平茫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為南平茫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於1988年2月1日在福建南平新建二路23號成立,主要負責森林資源,野生動物保護,員工人數為13人。
南平茫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內容: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制定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調查保護區內自然資源並建立檔案,管護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組織或者協助有關部門開展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工作;指導、協調、監督;嚴格審核監督各項財政經費的開支;負責保護區日常管理工作的開展。

開發利用

旅遊資源

南平茫盪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旅遊景點多、資源品位高。南平城區背倚千峰競秀的茫盪山,前臨風光漪麗的延平湖,九峰山、玉屏山點綴其中,形成了南平“城在江傍,山在城中,城中即景,景中即城”的山、水城景觀,現代氣息濃厚。省級風景名勝區茫盪山,方圓110公里,與南平城區緊緊相連,分為溪源峽谷、衍仙山(石佛山)、蓮花山、天湖、三千八百坎、朦瞳洋和寶珠七大景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素有“福建廬山”之美譽,景區內峽谷縱橫交錯、瀑布成群、氣象萬千、怪石林立、古蹟眾多、物種豐富,是福建最著名的避暑療養勝地。延平湖是水口庫區形成後福建省面積最大的人工湖,是福建省母親河閩江的中上段,全長72公里,有庫彎66個,湖面寬闊,景色漪旎,兩岸青山如黛,是理想的水上遊樂和舉辦國際性大型水上體育集訓及比賽的場所。

科學研究

南平茫盪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長期以來受到有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許多著名專家學者的關注。近百年來,中外許多植物學家都曾涉足茫盪山採集標本,如英國植物學家S.T.Dunn1905年到南平,在茫盪山採集發現十餘個新種。解放後鐘心煊、林鎔、何景等專家先後到茫盪山開展研究工作。經過多年調查,保護區共採集模式標本70種。
建區以來,保護區與有關院校、科研機構和有關專家開展了多方面的學術交流活動,先後接待前來考察、研究、教學實習的專家、學者、大中專生及青少年夏令營活動近2萬人次,較好地發揮了自然保護區作為科研、科教培訓基地的功能和作用。

生態價值

南平茫盪山自然保護區,對於保護福建省的自然生態系統,發展物種資源,改善閩北中心城市生態環境,增強閩江水源涵養效果,促進延平農牧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有著十分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