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公交改革與發展五年(2011—2015年)行動計畫的通知

城市公共運輸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主要途徑,是促進節能減排、集約利用土地、體現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和內容,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為此,制定我市公交改革與發展五年(2011—2015年)行動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市公交改革與發展五年(2011—2015年)行動計畫的通知
  • 外文名:Notice of the five year (2011 - 2015) action plan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nsport in Nanjing
  • 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
  • 目標:便捷舒適安全環保優質
  • 主要任務:深化公共運輸資源整合
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基本目標,人文公交,暢達公交,綠色公交,智慧型公交,主要任務,實施步驟,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附屬檔案:,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整合主體,整合範圍,整合內容,實施步驟,工作措施,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借鑑國內外先進城市發展經驗,根據全市“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以亞青會、青奧會和2015年為時間節點,以創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人民滿意公交為目標,通過加快推進我市城市公共運輸改革和發展,努力將我市基本建成具有國際水準的公交都市,以公共運輸引領城市健康有序發展。

總體思路

通過實施公交體制改革,整合公交資源,完善財政補貼機制,最佳化公交線網,提高公交服務質量,實現我市城市公共運輸的新跨越,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大運量客流走廊,以地面公共運輸為主體的快速公交骨架,最佳化幹線、軌道交通線和普線的銜接,擴大支線、接駁線的覆蓋面,建成方便快捷的地面公交和軌道交通有機融合的公交線網。以出租汽車和輪渡為有益補充,滿足市民多樣化出行需求。

基本目標

通過實施公交改革與發展五年行動計畫,在2013年8月份亞青會前,全市公交分擔率達39%;2014年8月份青奧會前,全市公交分擔率達44%;至2015年“十二五”期末,全市公交分擔率達50%。打造我市人文公交、暢達公交、綠色公交和智慧型公交,實現城市公交“便捷、舒適、安全、環保、優質”的目標,基本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人民滿意的公交都市

人文公交

公車輛提檔升級,主城區空調車率達90%以上。萬人擁有公車不低於17標台,使用5年內的新車率不低於60%。車(船)安全設施配置到位,年公共運輸責任事故死亡率小於2人/萬車。公交候車環境改善,站容站貌良好,公交服務質量提高,民眾滿意率達85%以上。

暢達公交

軌道交通建設總里程突破250公里;公車平均行駛速度達到20公里/小時以上;主城區85%以上公交單行45分鐘內到達,居民步行5分鐘到達公交站點、5分鐘換乘;主城區公交站點300米覆蓋率達90%以上,公交線網密度達3.5公里/平方公里;外圍新區線網密度達2公里/平方公里。鎮村公交線路覆蓋率達100%。公車準點率達90%以上。

綠色公交

淘汰所有國Ⅲ(不含)以下標準的公車,60%以上車輛達到國Ⅳ以上標準。清潔能源公車逐步達到公車總量的60%,青奧會主場館、青奧村周邊實現清潔能源公共汽車全覆蓋,城市主幹道基本使用清潔能源公共汽車。研究推進有(無)軌電車的使用。

智慧型公交

建成智慧型公交運行調度系統和政府監控管理系統,完善公交查詢、告知、問詢等信息化系統,客運車輛衛星定位系統安裝率達100%,公車IC卡覆蓋率達100%。

主要任務

(一)堅持國有控股為主,深化公共運輸資源整合
1、整合公交資源。2012年,通過整合,在全市(溧水縣、高淳縣除外)形成3家以國有控股為主的經營主體格局,促進城市公交企業適度競爭、有序發展。
2、整合出租汽車資源。2012年至2014年,依據法律法規,出台相關政策措施,以擴容1500輛出租汽車為契機,推進全市個體出租汽車的整合,改變出租汽車市場經營管理分散的狀況。
3、實行站運分離。2012年,對現有公交場站的存量資產和新建場站資源,以及線路沿途停靠站點等公共設施,按照站運分離的原則,成立場站專業管理單位統一管理,保證公共產品的本質屬性,實現站場公共資源的共享。
(二)實施公交“六大”工程建設,實現公交的提檔升級
1、實施公交提速工程。加快建設軌道交通;實施地面公交走廊快速化改造,打通道路和交叉路口瓶頸,提升中心城區和重要路段的公交運行速度,形成快速公交通道體系;發展中運量公共運輸,作為軌道交通的延伸、補充;加大快速線建設,溝通組團與組團之間聯接。
(1)加快軌道建設。2014年青奧會前,建成3號線、10號線一期、S1線一期、S8線一期軌道交通線,線路總長130公里以上;力爭2015年底前建成4號線一期、S3線一期軌道交通線路;軌道交通形成“兩橫兩縱”和“三放射”(連線東山、仙林和江北線)的主要骨幹客流通道。
(2)設定公交快線。2013年前,結合軌道線路和過江通道開通,設定連線湯山、仙林、浦口、棲霞、雄州、東山等6條公交快線(準BRT)。地面公交在主城範圍內形成“六縱六橫”的快速幹線公交網和6條連線周邊組團的公交專線。
(3)拓展公交專用道的網路。每年建設不少於20公里的公交專用道,於2014年前基本成環成網。推進主城區公交專用道設定,新建和改造道路的公交專用道,做到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完成、同步驗收。
(4)建設道路信號優先通行系統。2014年前,對主城區重點路段、公交客流量較大的主幹道進行公交優先信號配置,在已建的公交專用道交叉口試行信號優先系統建設,減少公車輛在交叉口的延誤,提高公車的運行速度。
(5)加強公交專用道使用的監督管理。嚴格管理公交專用道,安裝公車的車載監控設備,對違章進入公交專用道的其他車輛實施監控和處罰。2014年前,公交專用道上行駛的公車監控設備安裝率達30%以上。
2、實施公交樞紐工程。加強綜合樞紐站建設;結合軌道工程建設計畫,建設常規公交與軌道接駁換乘樞紐;結合中心城區主要客流集散點,建設綜合換乘中心;結合各進入主城區的主要道路口,建設停車換乘樞紐。通過綜合換乘樞紐建設來促進城市新中心的發展。
(1)建設城際公共換乘樞紐。2015年前,建設小紅山客運站和江北客運站等,形成以主城為中心的東、南、西、北四個節點的外圍大型綜合性樞紐體系。
(2)建設區域換乘和城市中心樞紐。2015年前,建設河西、馬群和泰馮路換乘中心。
(3)建設公交停車保養場。2015年前,按規劃續建1個(仙林公交停車保養場)、新建3個(板橋生活區停車保養場、通盛停車保養場、雄州停車保養場)、擴建4個公交停保場(東山總站、雨花台停車保養場、沙洲停車保養場、馬群停車保養場)。
(4)建設公交首末站和公交站亭(台)。2014年8月前,完成主城區沿途公交站亭(台)的改擴建,實現提檔升級。2015年前,建設和改造29個公交首末站。
3、實施線網最佳化工程。增加快、乾、普、支接駁線路,強化與大型居住區、集中就業區、重要交通樞紐的銜接,總體上構築軌道公交兩網覆蓋全面、分布平衡、相互融合、乘行便捷的一體化公共運輸線網體系。
(1)最佳化公交幹線網。最佳化穩定公交幹線網,覆蓋主要客流走廊,以公交專用道為依託,以線路延伸、局部調整為主,形成公共運輸骨架網路。2014年前實施最佳化調整20條以上。
(2)分區完善公交普線網。對主城、東山、仙林、浦口、六合實行分區完善,覆蓋次級客流走廊,填補幹線服務空白,增加線網密度,提高覆蓋率。
(3)加快構建公交支線網。打通支路覆蓋街巷,規範街巷路側停車,保證支路公交暢通,加大公交網路化覆蓋,努力實現服務到百姓家門口。
(4)推進軌道、公交兩網有機銜接。重點最佳化調整與軌道交通銜接和重疊的公交線路,為市民出行提供多種選擇。強化軌道重點站、換乘中心的公交支線接駁。結合軌道線路建設計畫,提前規劃調整公交線路和接駁點的建設,實現軌道線、地面公交線網的充分融合。
4、實施公交智慧型系統工程。以信息化為基礎,建設公交智慧型系統,主要是“一個平台、三大中心”,即“城市公共運輸運營監管信息平台,智慧型調度、運營監控和公眾出行信息服務控制中心”,真正實現乘客、車輛、場站設施以及交通環境等要素之間的良性互動。2012年,完成一期公交智慧型系統建設,2013年,基本完成二期公交智慧型系統建設。主要包括服務查詢系統、交叉口信號系統、智慧型調度系統、綜合監控系統。2015年前,公交智慧型系統與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管理、政務中心等形成綜合性智慧型服務網路。
5、實施公交綠色環保工程。推動天燃氣、油電混合動力等清潔能源公車輛套用,新增和更新的公車中,逐步達到清潔能源公車占60%以上。試點推進公共腳踏車的租賃發展,實現路面公交、軌道交通的“最後一公里”接駁。
(1)新購公車。2015年前新購公車3500輛,淘汰所有國Ⅲ(不含)以下標準的公車。
(2)建設綠色公交示範線路。2011年,依託省綠色公交項目資金,建設綠色公交示範線路,統一部署使用清潔能源公車輛,每年爭取樹立一批管理到位、排放達標、節能減排效果明顯的綠色公交線路。2015年底前,所有公車環保性能達標。
(3)研究建設有(無)軌電車線路。對有(無)軌電車建設方案進行專題研究,制定實施計畫。
(4)試點推廣公共腳踏車租賃。2012年,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廣公共腳踏車在捷運站周邊等區域的使用。
6、實施城鄉公交均等工程。推進公交公平化,體現公交公益性,加快城鄉公交和客運建設,實現城鄉客運統籌發展。
(1)城鄉公交一體化。2012年底前,高淳縣、溧水縣鎮村公交開通率達100%。2015年前,建設鄉鎮19個四級樞紐站。城區居民公交換乘係數控制在1.35以內,城鄉居民一次乘車直達鎮街,農村居民一次換乘到達區(縣)城。城市公交、客運班線覆蓋、鎮村公交公司化率均達100%。
(2)實行城鄉公交刷卡付費措施。2012年前,完成全市城鄉公車實行IC卡刷卡付費工作。
(3)實施公交換乘優惠措施。公車與公車、捷運之間的換乘,在現行低票價的基礎上,採取進一步優惠政策,鼓勵換乘,提高公交分擔率。2012年,研究公交換乘優惠政策,2014年前,實行公交換乘優惠的措施。
(三)加強城市公共運輸的管理,提升城市公交服務質量
1、實行公交成本規制。2012年底前,建立嚴格規範的企業成本規制體系。通過建立單位成本標準,合理界定公交行業成本範圍,科學測算、審核和評價公交企業經營狀況,以促進公交企業進行成本控制。同時,將成本規製作為公交財政補貼的重要參考依據。
2、建立公交服務規範。按照《南京市城市公交行業管理規範》,全面修訂現行的服務標準,完善五項服務規範標準(駕駛員、站調人員、導乘人員、車容車貌、站容站貌),建立一套標準化的服務流程。按照標準要求,加強督促和管理。
3、實施公交惠民政策。在現有惠民政策的基礎上,做好對盲人等殘疾人特殊群體的文明服務,加大公交無障礙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實行票價的優惠政策。
4、強化公交企業管理。增強公交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加強公交企業的自律管理;按照公交營運服務各項指標,規範營運時間、車輛配套、服務供應、票務管理、安全行車等標準。按年度實施公交企業的績效審計、考核考評,並與企業的財政補貼掛鈎,促進企業規範服務,優質服務。
(四)建立健全公交改革與發展保障機制
1、成立市公交改革與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市交通運輸局、發改委、住建委、國資委、文明辦、規劃局、財政局、物價局、審計局、國土局、公安局、環保局、城管局、捷運指揮部、城建集團等部門和單位為成員的南京市公交改革與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交通運輸局,負責推進全市公交改革與發展的日常工作。
2、建立公交優先保障機制。切實提高對我市公交改革與發展的認識,加大對公交發展的投入,建立長效穩定的公交投入和補貼補償機制,明確投入主體和責任。落實公交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先、行駛路權優先和道路信號優先等政策,建立市、區(縣)和部門聯動綜合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各項工作制度,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各項工作特別是重點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3、建立多方參與和監管機制。建立公共服務民主參與機制,成立市民乘客委員會,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讓公共服務更加貼近民眾需求;發揮行業部門的監管職能,按照規範要求和標準,加大對公交企業的監督管理。

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

準備階段(2011年12月31日前)。各職能部門依據總的實施計畫,按照工作任務分工,制定本部門、單位具體詳細的實施計畫,報市公交改革與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批准。

第二階段:

實施階段(2012年1月—2014年7月)。按照市公交改革與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批准後的具體實施計畫組織實施,抓好落實。

第三階段:

提高階段(2014年8月—2015年12月)。督促檢查,拾遺補缺,總結提高,推進發展。

附屬檔案:

南京市公交行業資源整合方案 根據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常務會議的紀要精神,按照《南京市公交改革和發展五年行動計畫》,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化城市公共運輸的體制改革。凸顯城市公共運輸的公益性,強化國有資本在提供公共產品中的主導地位,圍繞保障公益、健全機制、強化管理、最佳化配置的目標,調整市場經營格局,推進企業現代管理制度建立,強化政府的保障和控制力度,提升公交資源的集約利用水平,促進公交行業健康發展。

基本原則

1、統一領導。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明確責任分工,建立工作合作機制,保障工作的順利推進和按期完成。
2、國有主導。建立國有獨資或控股的公交企業產權結構,從資本和產權制度層面,增強國有資產在企業中的主導地位,正確處理市場與公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係,更好地保障行業公益性。把公益性與經營性分離,場站管理和公交運營分離,公交廣告與公交運營分離。
3、規模經營。按照有利於推進公交行業集約化經營發展模式,建立管理能力與業務經營、企業發展、市場發展相適應的經營主體,構建國有主導、有序競爭的城市公共運輸經營格局。統一配置公交線路等公交資源,建立企業服務質量、運營質量和管理水平等競爭機制,推進企業提高運營效率、管理水平和服務品質。
4、穩步推進。以確保行業穩定的前提下開展公交資源整合,力求市場平穩運行,資產規範運轉,人員合理流動,切實保證資源整合過程中公交服務秩序良好,確保行業穩定,力求市場平穩運行。

總體目標

在現有公交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國有資本在公交規劃、投資、建設和營運管理中的主導和支撐作用,以資本為紐帶,組建以國有控股的股份制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形成行業公益性和運作市場化結合更加科學的體制和機制,推進公交企業增強服務、成本、效益和管理創新的競爭意識,強化企業內部管理,不斷最佳化公交線網,加大行業考核考評,促進公交營運企業增強活力,保證市民公交出行更加滿意。

整合主體

南京市城建集團和江寧區人民政府作為此次南京公交行業資源整合的主體。

整合範圍

(一)企業整合範圍
1、涉及全部資產和人員的企業:南京市公共運輸總公司、南京中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巴士分公司、南京六合中北威立雅客運有限公司、南京浦口中北威立雅客運有限公司、南京公交雅高巴士有限公司、南京新寧浦巴士有限責任公司、南京市輪渡公司、南京公用場站建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南京新城巴士有限公司、江寧南京通盛客運有限公司。
2、涉及在寧從事公交線路營運資產和相關人員的企業:江蘇金陵交運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大廠雙虹客運有限公司、六合新集勞務隊。
3、涉及到其它資源範圍:德高梅迪派勒廣告公司圍繞公交站點的經營業務和相應的管理。
(二)公交線路資源範圍市區所有城市公共運輸線路。
(三)公交場站資源範圍市區所有公交站(各類樞紐站、線路沿途停靠站)。

整合內容

在現有公交資源的基礎上,整合為“3+1”模式,即3家從事公交線路經營企業和1家從事場站資源建設和管理的企業。實行公交線路等資源集中統一配置,站運分離,分工明細,管理專業,有序競爭。
(一)3家公交線路經營企業分別為:
1、整合現有主城8區的公交資源,組成“南京公交一公司”(暫定名)。需要整合的企業資產和人員為:南京市公交總公司、中北集團巴士公司、雅高巴士公司、新寧浦巴士公司。
2、整合現有江寧區的公交資源,組成“南京公交二公司”(暫定名)。需要整合的企業資產和人員為:新城巴士公司、江寧通盛公司。
3、整合現有江北地區的公交資源,組成“南京公交三公司”(暫定名)。需要整合的企業資產和人員為:六合中北威立雅公司、浦口中北威立雅公司、江蘇金陵交運集團、大廠雙虹公司、六合新集勞務隊。
(二)1家從事場站資源建設和管理的企業。組建南京公用場站公司,整合全市公交企業移交的各類樞紐站、線路沿途停靠站的資源(含擁有產權和非擁有產權),同時接管原德高梅迪派勒廣告公司公交站點的經營和管理職權。負責全市公交基礎設施的建設、經營和管理。

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方案制定階段(2011年12月15日前)主要任務:成立組織,制定工作方案和穩評方案,明確職責。第二階段:整合實施階段(2012年5月30日前)主要任務:對整合單位的資產等進行綜合評估,摸清底數;登記註冊新的管理企業;做好企業職工和資產的移交工作;做好相關企業的資產收購。第三階段:檢查驗收階段(2012年6月30日前)主要任務:解決疑難問題,搞好檢查驗收工作,保證企業平穩過渡。

工作措施

(一)加強資源整合工作領導,明確責任分工。根據《市政府關於成立南京市公交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寧政發〔2011〕227號)檔案精神要求,按照職責,抓好落實。領導小組下設五個工作小組,即資產評估組、整合推進組、營運保障組、財政保障組、維護穩定組。
(二)制定整合具體工作方案。市城建集團和江寧區交通運輸局分別根據整合內容,制定具體的工作方案,確立新企業的資產治理結構和管理結構,明確新企業的註冊和參與者以及企業的註銷時間節點。
(三)開展企業資產評估和收購工作。由市國資委會同市財政局、城建集團、交通運輸局組織評估、整合企業資產。涉及到江寧、六合、浦口區參與資源整合的企業資產,由各區政府、主管單位負責,各級國資委會同各級財政局、各級交通運輸局,參照市資產評估的原則和規則組織評估。
(四)穩妥安置公交從業人員工作。按照“人隨資產走”的原則,現有公交企業人員由新組建的公交企業負責接收。新組建的公交企業必須嚴格按照有關勞動法律規定,承繼原有勞動契約關係,切實做好人員分流安置工作,保障企業穩定和維護行業穩定。
(五)做好公交營運服務應急預案工作。為防範整合過程中不穩定事件的發生,保障公交行業正常營運和城市正常運行,制定相應工作預案,以防各類突發事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