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牆博物館

南京城牆博物館

南京城牆博物館位於南京市秦淮區老門東地區的邊營1號,毗鄰中華門瓮城,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作為中國古代城牆歷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以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展示地,建成後將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城牆專題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京城牆博物館
  • 地理位置:南京市秦淮區邊城1號
地理位置,建設背景,設計團隊,建築規模,設計方案,設計元素,建築特色,

地理位置

南京城牆博物館位於南京市秦淮區老門東地區的邊營1號,毗鄰中華門瓮城,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估算造價1.8億元。

建設背景

明城垣史博物館位於南京台城,受制於空間狹小,展廳面積僅200平方米,大量城牆文物藏品無法向市民和遊客展示。按照國家文物局“建成南京新的文化地標”的批覆意見,去年9月,南京城牆博物館設計方案啟動全球徵集,以建設傳世文化精品工程為標準,打造南京城南的文化新地標。

設計團隊

此次方案徵集吸引了眾多國內外一流建築設計團隊參與,最終入圍的4個候選方案中,罕見地出現3位院士“同場角逐”的激烈局面。經過反覆論證比選,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領銜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團隊贏下了這場高規格的“設計PK”。這也是何鏡堂院士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之後,再次操刀設計南京的文化地標建築。

建築規模

南京城牆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嚴格遵循《南京城牆保護條例》對臨近城牆建築物限高12米的要求,建築最高點僅有9米多,在不影響城牆現有景觀的同時,建築風格也與老門東的建築風格相匹配。
作為中國古代城牆歷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以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展示地,南京城牆博物館選址老城南門東地區的邊城1號,毗鄰中華門瓮城、秦淮河,總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是老館的20餘倍。南京城牆博物館建成後,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城牆專題博物館。

設計方案

南京城牆博物館的建築平面呈L形,在對沈萬三陳列館及其西側綠地地下空間進行改擴建後,形成地上地下各兩層空間。其中,地上一層為公共服務區,設有展廳、接待大廳、咖啡廳和學術沙龍專區,地上二層為學術沙龍辦公區和報告廳;負一層為臨時展廳,通過扶梯可達到地上展廳;負二層為文物收藏區和附屬功能區,包括文物庫房、地下車庫、文保工作區及設備用房等。

設計元素

建設南京城牆博物館,自然少不了城牆元素。何鏡堂院士團隊的設計方案以當代建築語彙,將中華門瓮城的馬道、平台等建築元素加以提煉,實現了古城牆與新展館之間的和諧交融、古今呼應。
中華門瓮城東側長長的斜坡馬道和寬闊的城樓平台,是明城牆最為人熟知的標誌性設計之一。南京城牆博物館與中華門瓮城相隔咫尺,設計方案將後者的馬道、平台兩大元素加以提煉,轉化為博物館西側三段反向攀升、長四五十米的坡道,連線起高低錯動的觀景平台,形成近城低、遠城高的自然態勢,與另一側的中華門瓮城遙相呼應。

建築特色

從設計效果圖來看,南京城牆博物館如同古城牆腳下一個半透明的城市公園,以三層夾絲中空玻璃構成的半透明幕牆,成為博物館建築外觀最為吸睛之處。
南京城牆博物館的外立面選用了三層中空設計的夾絲反射玻璃,內嵌金屬層和高性能太陽能熱保護膜,可以有效減少陽光的入射率,達到節能降耗的效果。從建築內部向外看清晰透明,古樸厚重的明城牆近在眼前,自外向內看則是半透明的模糊效果,玻璃上還會映射出周圍的城牆景觀。
設計團隊表示,之所以採用半透明的玻璃幕牆作為外立面,是希望表達一種“消隱”的理念:通過建築外觀模糊映射的方式,讓博物館消隱自身的建築體量,更好地融入周邊的古城風貌之中,讓博物館與古城牆之間實現視覺上的並置與交融。
南京城牆博物館的正門位於北側,在最初的設計方案中,只在地上一層設定了一個主入口。為了讓遊覽線路更加便捷,設計方案近日又進行了一些調整,在地下一層增設了一個入口,讓遊客可以從中華門瓮城地下通道或內秦淮河碼頭直通博物館。
根據設計方案,中華門瓮城的停車場區域將建設一條地下通道,內秦淮河南側的長樂渡步行街則會設立一個親水碼頭,兩者連通後將直通南京城牆博物館的地下一層入口。屆時,參觀完中華門瓮城的遊客不用過馬路,就能直接從出口處的地下通道前往博物館繼續遊覽,乘坐秦淮河遊船的遊客也可以在此登岸停靠,實現水陸游線的無縫銜接。
南京城牆博物館建成開放後,其折板造型的屋面和寬敞的廣場綠地將融為一體,成為一個開放式的城市公園。即便在博物館閉館時,市民也可從外部沿著三段斜坡式馬道登上屋頂的觀景平台,一覽周圍古城牆秦淮河大報恩寺遺址公園的美麗風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